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何英年暴毙而亡?

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何英年暴毙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1/15 18:27:14

李世民是一个有谋略亦有胸怀的帝王,偏偏在中年之后,迷失在长生不老的旋涡里,不得自拔,并因此一命呜呼。

在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唐太宗的生活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不仅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

并强行夺爱,夺走了齐王李元吉的妃子,还把年仅14岁的武士镬女儿纳为才人,赐给她“媚”这个封号,“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他在做皇帝的最后几年,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最后竟在50岁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扼腕。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患上了中风,身体瘫痪。经过御医精心治疗,过了半年,情况有所好转,可以每三天上朝一次了。如果接着休养和治疗,也许会慢慢康复。

但此时的李世民头脑昏聩,潜心研究起长生不老之道,并对方士炼制的不老丹药异常痴迷,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

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647年),太白星在白天多次出现。这原本是宇宙中天体运动的自然现象,但太史占卜称,这是预示“女主兴盛”的征兆。李世民还听说了,流传于民间的谣传,“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坐天下。”

这些流言让李世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个所谓的“武王”就能夺取他辛辛苦苦经营的李家王朝?出于本能,他不得不千方百计找到这个“武王”,并将他及时扼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倒了霉运,被人举报,说有重大嫌疑,捅到了唐太宗这里。

这个李君羡,跟他关联的名字、籍贯、职位,一连出现了4个“武”字,跟太史的占卜和民间流言一一相对,真的是巧得不能再巧了。

他的小名取了个女孩名,叫“五娘”,“五”通“武”,为了易于养活,古时很多地方都有取女孩名的风俗。他的籍贯是武安县,职位是左武卫将军,是玄武门的守将。

即是武将,又有一个女性小名,还有多个“武”佐证,推脱不掉了,“女主武王”就是你李君羡了。

李世民迷信占卜,失去理智。他先是将李君羡贬至华州(现陕西华县)当刺史。后来对他又不放心,担心其起兵谋反,直接让人将他处死。李君羡无缘无故成了刀下鬼,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犯了什么罪。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那个广开言路、纳谏如流的一代明君,不可救药地走向深渊。

同年,大臣王玄策在一次征战中,俘虏了印度僧人那若尔沙坡。为了迎合李世民长生不老的愿望,王玄策将这位僧人推荐给李世民。这位印度僧人自信地向皇帝吹嘘自己已经200岁了,之前一直专心研究长生不老。

他向李世民发誓,如果他吃了自己炼制的丹药,他一定会长生不老,甚至可以飞身到天宫成仙。届时,皇帝的原有病痛也将一扫而光,而且能恢复巅峰时期的孔武有力。

自知身体状况不佳的李世民,被一个和尚的胡言乱语打动了,很快就安排印度和尚住进了豪华酒楼。每天都有一大群仆人服侍,每顿饭都是美味佳肴。

李世民要求和尚为其研制长生不老药,见李世民对自己非常信任,这和尚装腔作势,说长生不老药非常难研制,需要很多灵奇珍异的原材料,并开出一长串清单。和尚是借原材料难以收集,以此来拖延时间。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昭告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穷尽各种办法,一定要找到所有配方。

仅仅一年后,所有的配方都找到了,印度和尚那若尔沙坡随性发挥,把长生不老药研制出来了。

李世民龙颜大悦,毫不犹豫地把药吃掉。结果不到半日,便七窍流血,中毒而亡,年仅50岁。

一代明君,没能保持初心,既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也毁掉了自己的名声,晚节不保,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整个大唐,除去唐太宗因患病急于治愈,求长生不老药,服用胡僧炼制的灵草秘石,以致病情加重而死之外,其后人也多踏上这条寻仙之路而不知悔改。

唐高宗数次诏命调剂长生药,由于大臣直言抗谏,揭出先皇为长生药所害,才没敢服用。

唐玄宗李隆基、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武宗李炎、宣宗李忱全都是不老药的忠诚服用者,其中有三位皇帝因此而殒命。唐宪宗服用方士炼的丹药后,因中毒数月不能上朝,不久便暴毙于大明宫的中和殿。唐武宗服金丹后,躁急和毒热难忍,变得喜怒无常,最后连续十天不能说话,不久而亡,年仅30岁。

唐宣宗继武宗而立,对武宗被金丹所害记忆犹新,然而他无视前车之鉴,重新以身试丹药。唐宣宗服用金丹后的症状与武宗相似,燥热不安,时值隆冬不敢穿衣,最后带着金丹之毒踏上冥路。

更多文章

  • 民窑瓷器 PK 官窑瓷器,别再说它不值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官窑与民窑的定义 官窑,有两个概念,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早在唐代晚期就出现了贡瓷,当时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南青北白”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贡器。“官监民烧”的贡瓷一直延续到宋元和明早期。而由朝廷(官方)直接出资建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出现在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明 青

  • 他是渭南好男儿,随朱元璋打天下,功成后家乡因他改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结拜兄弟排行,朱元璋身边的真实人物,最信任朱元璋的人

    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任命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外诸军事,前去镇守洪都,当时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不多时日,陈友谅结集60万大军,把洪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势在必得。朱文正接到的是死守命令,他与张子明“城亡与亡,我等死守保卫洪都城”。守城期间历经恶战,虽多次摧陈友谅锋

  • 隋文帝杨坚:智商和情商在线,夺取女婿天下,却逃不过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阶段。几百年的互相攻伐、几百年的分裂合并,中国内部一直处于战乱的境地。但也幸亏,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一直以来也都是各位有为帝王的最终目标。杨坚作为当时的天降猛男,自然也继承了这一志向,并且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伟大任务,从而开创了一代盛世。当然,也

  • 1951年,考古队在明朝妃嫔墓,发现一个奇怪金瓶,为何装着粪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郭沫若,毕竟人都有好奇心,不知道多少人想着刨开秦始皇的墓看看里面到底有多神奇呢。秦始皇要是想骂人,就让他去骂司马迁吧。郭沫若本来是想开发永乐皇帝的长陵的,只是因为长陵太大了,大家伙有点拿不准,所以挑了万历的定陵。也算是万历倒霉吧,不过能替祖宗挡灾,也算他积阴德了。但话可说回来,这可

  • 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烟阁,为什么秦琼只排在最后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琼凌烟阁大结局,李世民是怎么对待秦琼的,凌烟阁为啥秦琼排最后

    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对于凌烟阁的建立李世民有自己的理念和规则:那就是这个名单既要涵盖大多数的功臣,又不能辜负跟着自己忠心耿耿的老伙计,还要兼顾那些为国出力不是自己心腹的人。依据这个原则,李世民将凌烟阁

  • 建文帝逃出南京,看到朱元璋的密旨痛哭道: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给朱元璋立的规矩,建文和朱棣大结局,朱棣杀了多少建文旧臣

    比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的性格柔弱,缺少那种杀伐果断狠辣和远见卓识的眼光。其次朱允炆自己并没有主见,朱元璋生前多次询问他,日后他的藩王叔叔们如果有异心该如何对待?朱允炆信誓旦旦的说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

  • 《明朝那些事儿》|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评价,因为另外两位仁兄的名声比他要大得多,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与他同一时代,但刚出生不久。已经去世的人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永乐第一才子解缙,而尚未出场的那位叫做徐渭,通常人们叫他徐文长。能够位居这两位仁兄之上,可见杨慎之厉害。其实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杨慎先生也有些迫不得已,毕

  • 元朝大败局:陈朱争霸,帝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的两城之战后衰落了,元朝十大美女照片,老梁说元朝的恐怖

    刘基指出,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翦灭江南各路诸侯,稳定好大后方,才可北上灭元。他特别强调,元朝内部虽然乱成一锅粥,但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是元军的对手。不过,元朝官军各怀鬼胎,朝廷难以集中兵力南下围剿群雄。而江南群雄都有兼并同盟、谋夺天下的雄心,方今之计,唯有先拿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开刀,再趁机吞下张士诚、方国

  • 历史上有6位高宗皇帝,除了唐高宗,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宗下一位皇帝,唐高宗皇帝最新消息,历史上著名的高宗皇帝

    一、北魏高宗拓跋濬拓跋濬(440年~465年),字乌雷,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拓跋濬是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郁久闾氏。 拓跋濬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弑后,拓跋濬即位为帝

  • 《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 宋朝人的夜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交易区。两者在空间上是分隔开来的。居民区的坊之间也是互相隔离的,围有围墙,各有坊门;而所有的商业活动只能集中在“市”里进行。每天早上和晚上,以鼓声为号,坊门和市门都定时开启和关闭。到了宋代,“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封闭的城市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