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是某种天意,那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似乎是种天意。
你看,陈胜,是不是楚国人虽有待考证,但他确实是在楚地大泽乡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张”意为扩张。再看陈胜之后的原楚国贵族项羽,楚人,辅佐楚王起义,再之后的刘邦,所在沛县,也原是楚地,“亡秦”的果然是“楚”,而且“三户”。
[var1]
公元前328年,熊槐继承楚国王位,史称楚怀王。萌祖辈之功,楚怀王继位时,楚国的国势达到顶峰,与当时的齐、秦两国并列为三大强国。
虽是三强,但当时的纵横家苏秦看的明白,他曾说过“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意思是统一中国的大业非秦即楚,可见楚国实力之强。但在此后的几次诸国乱斗,尤其秦、楚争霸的消耗下,楚国开始沉沦。
到了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结果被秦王扣押。秦王曾逼迫他割地保命,但被楚怀王严词拒绝,他也因此被囚禁于秦,最终客死异乡。
当秦国把楚怀王的遗体送还楚国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国一位叫南公的人更是悲壮的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var1]
很多年后,秦王嬴政继位,亲政之后,他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抱负,他与李斯等谋士制定了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具体便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
[var1]
看一下这个顺序和当时的地图,你不难理解,燕、齐两国与秦国国土离得较远,当然放到最后。韩国最弱小,自然首先灭它。灭了韩国,剩下的赵、魏、楚三国中,
灭掉魏国后,嬴政问手下诸将领,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秦将李信说用不了20万,而王翦则说需要60万,嬴政先用了李信攻楚,结果秦军遭到楚军的誓死抵抗,损失惨重。之后,嬴政要求王翦出征,但王翦提出如果给够60万的兵力,他才愿出征攻楚。不得已,嬴政调拨了60万兵力给王翦,并最终灭掉了楚国,这60万兵力是嬴政统一六国中,出兵最多的一次。
[var1]
嬴政灭楚时,应该是想到了楚人的爱国和不屈,才有如此安排。这种尚武和爱国流淌在楚人的血液里,想想楚怀王,宁愿被囚也不割让城池;想想楚怀王死后,楚人敢喊出“亡秦必楚”的豪言;想想屈原,宁投江自尽也不愿看楚亡国;想想重创秦军的楚军将士;自上而下,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