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自己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李渊自己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79 更新时间:2024/2/7 13:25:07

李渊带兵攻入长安后,拥立了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而杨侑则封李渊为唐王,同时,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被封为唐王世子。

所谓世子,说白了就是接班人,而在之后不久,李渊代隋建唐,而李建成自然而然的就由世子升级为太子。

因此,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使然,也是完全合乎法理的。

况且,李建成的综合能力也不差,早期的领兵打仗,后期的坐镇后方,军事能力和政务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平心而论,李渊对大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

只不过,二儿子李世民实在是太强了,强到李渊根本离不开他,只能任由他一步步坐大。

首先,在大唐开国之初,是李世民帮助父亲李渊打开了局面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自晋阳起兵,一路南下打进长安,次年三月,李渊接受杨侑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

至此,大唐王朝算是正式立国了,但说是立国,当时李渊的势力范围,也就仅仅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

往北,有占据此处的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等人;

而在黄河流域,则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

除了上述几个军阀,在江淮区域,还有杜伏威、李子通等;

另外,江南那里,也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这仅仅是占据中原各处的各地军阀,而在边境上,尚且有突厥虎视眈眈,毕竟眼下中原大乱,正是他们进军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当时李渊在立国之后所面临的局面,并不是很乐观。

而在这个时候,李渊必须要做的就是扫平全国,但他已经是皇帝,是九五之尊,总不能再继续冲锋陷阵,而已经升级为太子的李建成,则是国之根本,因此就必须坐镇后方。

所以,李渊就必须找出一个人来帮助他征战四方,但问题是,此时正值大唐开国之初,若是把兵权交给其他人,即便是帮助李渊消灭了诸多威胁,但也会给李渊带来一个巨大的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帮助李渊稳定局面的人,会出现尾大不掉,威胁皇权。

这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道理,要知道人心都是自私的,换成任何一个人,在建立了不世功勋后,难免就会想,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地打天下,反而是你来做皇帝?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李渊就不能找外人,只能是在他的几个儿子里进行选择。

而李渊的嫡子只有四个,长子就是李建成,他已经是太子,需要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而三子早逝,四子李元吉年龄尚小,经验也不足,所以,选来选去,二儿子李世民最合适。

为什么呢?从年龄上讲,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是除李建成之外年龄最大的的一个儿子,而论到经验,李世民之前也参与了不少战役,所以,他就是代表李渊征战四方的最好人选。

因此,李世民就代表李渊,开始了征战四方的过程。

之后,李世民不辱使命,先后击败了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等人,更是在虎牢关之战中,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为大唐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征战当中,李世民不仅能力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收获了极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在战场上收罗了不少忠于自己的猛将,比如秦叔宝,再比如尉迟恭。

我们都知道,在早期打天下这个过程中,最大也最直接的功劳就是攻城略地,同时,也是招揽人才的好机会,李世民正是利用南征北战的机会,一步步坐大的。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到了后来,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已经达到了封为可封的地步,李渊不得不“创造”出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来封战功显赫的李世民。

可以说,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征战四方,大唐才能度过了十分脆弱的初期阶段,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李世民,大唐能不能延续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因此,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当时大唐初期的情况,必须让李世民带兵,而正是因为李世民带兵,所以才让他逐渐位高权重。

其次,李渊也曾想过平衡,但均以失败告终。

从内心来讲,李渊并不想看到儿子李世民坐大,他也深知这对大儿子李建成并不好,所以,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压制李世民转而扶持其他人。

比如他就曾扶持过四儿子李元吉,委任给李元吉一定的兵权,让他带兵打仗,以分解李世民的影响力。

但让李渊无奈的是,他所想扶持的人,总是烂泥扶不上墙。

比如,李世民曾安排李元吉镇守并州,要知道,晋阳算是李渊的根据地,当年起兵时就是从这里出发,这里的地位,等同于李渊的大本营。

把李元吉安排在这里,李渊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李元吉也能有所建树。

但问题是,李元吉不是李世民,在他镇守并州期间,军事政务一概不理,整日沉迷打猎,甚至还说出“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打猎就不行”的话。

不仅如此,当时李元吉还经常纵容手下抢掠平民,甚至为了取乐,还干出让士兵互相厮杀的蠢事。

这样的主儿镇守并州,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不久之后,刘武周就给李元吉上了一堂军事课,由于李元吉疏于防备,再加上大意轻敌,强令车骑将军张达带着一百人迎战,结果,张达认为人少不从,最终在李元吉的逼迫下,出城后就反水投降了刘武周。

之后,李元吉为了逃命,骗手下人说自己要出城杀敌,结果,趁着这个机会,李元吉脚底抹油,一溜烟地逃回了长安。

李渊的根据地,就这么被李元吉弃之不管了。

并州陷落后,李渊大为恼火,但当时刘武周来势汹汹,不久之后,就连李唐的发祥地晋阳也被其攻占,大有进军长安的势头。

那么,刘武周最终是被谁击败的呢?答案是李世民。

晋阳陷落后,李渊担心打不过刘武周,就提出抛弃河东之地,只守住关西的方针,眼见李渊都打了退堂鼓,朝中上下一片附和之声。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站了出来,他认为抛弃河东不妥,因此就恳请李渊给他三万精兵,他愿意迎战刘武周。

最终,李世民带着这三万人,击败刘武周麾下大将宋金刚后,收复了被其占据的并、汾二州,刘武周也被逼得不得不远逃突厥后身死。

这样的案例,在整个大唐建立前后着实不少,每次李渊只要开始雪藏李世民,他所扶持的人就会打败仗,到最后,不得不将李世民再派出去收拾局面。

周而复始,无一例外,包括后来的平定窦建德等战役,都是李世民啃下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期间,李渊曾一度不想让李世民掌兵,但最终还是迫于形势,一次又一次的用了他。

而在平定窦建德之后,李渊彻底不让李世民再摸兵权了,甚至为了限制李世民的发展,还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其目的就是压制李世民,帮助太子李建成。

说得简单点,李渊曾不止一次地尝试过使用平衡之术,但效果并不太明显。

究其根本,是李世民的势力已成,且能力太强,李渊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启用他,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启用,让李世民的势力日渐坐大,已经非李渊所能控制。

最后,就是李渊一直以来“和稀泥”的做法,从根本上就是个错误。

从登上皇位开始,李渊对于儿子们的争斗,就是抱着一个“和稀泥”的态度,正是他这种态度,才会让李世民有了坐大的机会。

从公平客观的角度来讲,既然李渊已经立了李建成为继承人,那么在此之后,李渊要做的,就是保护李建成的地位和权威性,同时,消除所有对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威胁。

也就是说,李渊要坚持秉承“嫡长子继承制”,不为其他人所动。

但问题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在李世民日渐坐大,并开始威胁李建成的太子名位时,李渊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玩平衡,用和稀泥的方式,试图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

坦白来讲,李渊是个好父亲,但他这种好,放在皇室的斗争中,却十分的不合时宜。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关乎到皇权的斗争,历来是残酷无比的,所谓“天家无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定了李建成是太子,那就要力保他的地位不受威胁,必要时候,对日渐坐大的李世民进行一系列严厉的打压,以让李世民没有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心。

但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当然,有李世民能力强的客观原因,但李渊却依然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让他的地位,仅低于李渊和李建成。

这不就是明摆着让李世民有了竞争的资格和本钱吗?说到底,李世民能手握重兵,还是李渊造成的。

纵然是在后期,李渊意识到自己的纵容已经让局势变得无法控制时,开始了对李世民的一系列打压,甚至不惜剥夺李世民的兵权,不让他带兵,但一切,都已经为时晚矣。

综上,李世民能手握重兵,除了他本身能力强之外,同时也有帮助父亲李渊奠定大唐基础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让李世民手握重兵最终坐大的根本,还是出自李渊的纵容。

更多文章

  • 明朝忠臣被杀后,孙太后以泪洗面,行刑的刽子手也因愧疚自刎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少羽自刎,女子仰头自刎,大明遗臣是谁杀的

    于谦,出生于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从小便志向高远,仰慕文天祥那样的气节风骨,而他最为著名的《石灰吟》则是在12岁的时候所写的,之后在23岁的时候考取进士,在宣德元年,被明宣宗朱瞻基任命为御史,并带其一同征讨谋反的汉王朱高煦,也是得到了朱瞻基的赏识。之后也是由于出色的能力,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

  • 唐朝真是“以胖为美”?看完杨贵妃真实体重,你还想穿越回大唐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提到唐朝的审美,普罗大众的第一想法就是唐朝以胖为美。只因这个看法在世间实在是已经根深蒂固了。从出土的唐朝各个陶俑,或者是唐代的仕女图中大致也可以看出,里面的美人确实是有些丰满。而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在人们的心中也确实成为了"胖美人"。以至于现在一些身材丰满的女子,都想要穿越回大唐去。那么唐朝

  • 史林探秘:爱新觉罗家与明朝的恩恩怨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爱新觉罗和明朝关系,史林探迹,明朝十六帝墓详解

    1388年高丽王朝的名将李成桂谋朝篡位,建立李氏朝鲜王国。这个李成桂可是那个时代的狠人一名,破红巾,平倭寇,却元军,征女真,周边的势力除了明朝都被他打了一个遍。而爱新觉罗家在史册上留名的最早的家主,名为爱新觉罗孟特穆(又名猛哥帖木儿)。由于跟野人女真有仇,所以他率领爱新觉罗全族躲到了朝鲜。本来爱新觉

  • 〈金榜题名〉(205)· 清朝 进士 于君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進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于君彦的书法:北有同仁,南有回春,这是对开于南街之福州回春药店的最高赞誉。回春药局创办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为浙江仁和县张氏开办,光绪年间进士于君彦为其题写了回春招牌。清道光十年(1830年)

  • 大金王朝最后一支军队,他凭什么在金朝灭亡之后孤军奋战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坚守巩州城这座孤城的,就是金国临洮路兵马都总管郭虾蟆。国家灭亡了,西北各州县一个个相继投降了蒙古人,他坚守这座孤城能守得住吗?这个严峻的问题不能不让郭虾蟆焦虑。这时,侍卫官报告说:“汪世显又派使者劝降来了。”汪世显是已经归顺了蒙古军的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元帅。他多次派人来劝郭虾蟆投降蒙古人,都被郭

  • 乾隆刁难:清朝一年有多少人生又有多少人死?刘墉如何巧妙作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今天故事的主角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而又颇具争议的一位了。先不细数他的功过,看看他对手下大臣刘墉的刁难:一日乾隆问:"京师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答道:"两人儿!" 同时伸出双指。乾隆心中可有大大的问号了,但他按下不表,又送上难题一个:“清朝一年有多少人生又有多少人死?”刘墉又

  • 和通泊之战:大清的1万精锐全数覆灭,14位高级将帅葬身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合通泊之战,满清灭大顺之战解析,通泊战役清军败了吗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引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代有不少著名军队荣贯古今,例如一扫六合的秦军,还有汉军、岳家军等等,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因为骁勇善战的汉军,才让我们今日有了男子汉的称谓。而距今较近的古代军队,最能征善战者莫属

  • 大清国有了第一条铁路,慈禧要给洋人惊喜,结果洋人看完却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的专用铁路,慈禧资料,慈禧秘史电影完整版免费看

    慈禧本来一开始也是很反对接受西方事物的,所以为了让慈禧看到西方技术的先进之处,李鸿章在1888年送了慈禧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就是紫光阁铁路。虽然紫光阁铁路建造于皇宫之内,只供慈禧一人使用,但是它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了。紫光阁铁路,全长三华里。慈禧当时移居西苑中海仪銮殿,该铁路适时地派上了

  • 魏璎珞给乾隆一共生了6个孩子,每次生产的时候,乾隆都在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魏璎珞的剧《延禧攻略》前段时间非常火,小编也是熬夜也要看啊,皇帝是大猪蹄子,纯妃一点也不单纯,娴妃也是心机藏的很深,魏璎珞作为一名小小的宫女,在这深宫里,可谓是步步惊险,但是她又是非常聪明伶俐的,都被她给一一化解,最让小编感动的就是白月光富察容音,她对乾隆的爱真是深情,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魏璎珞

  • 他是纯妃之子,因哭得不伤心被乾隆夺去继承权,最后过继傅恒外孙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永璋,生母是纯惠皇贵妃,即大家在电视剧中熟悉的纯妃。在乾隆皇帝还未登基之时,纯妃就嫁给乾隆,但地位不高,只是个侍妾。之后,纯妃生下永璋,即乾隆皇帝的三皇子。史书上关于三皇子永璋的记载不多,或许跟永璋过早让乾隆皇帝失望、丧失皇位继承权有关。让永璋丧生皇位继承权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乾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