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倾覆前自然灾害空前,人民忍受十八年,是否成为明亡主因?

明朝倾覆前自然灾害空前,人民忍受十八年,是否成为明亡主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80 更新时间:2024/2/17 18:47:43

当然,这其中,崇祯帝和底下大臣的貌合神离、以及他的才能不够是根本原因。但是,崇祯年间面临的极端自然环境也是促使明朝灭亡的主要客观因素。可以说,整个明朝看下来,没有任一个皇帝碰到过崇祯帝那么棘手的自然灾害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愚蠢的人祸一起,才让一个进三百年的帝国最终轰然倒地。

首先是大旱

崇祯皇帝统治时间的上半期,面临的主要灾害形式就是旱灾,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北,特别是在陕西。在这里,干旱导致的饥荒极为严重。崇祯元年(1628)末,一位御史上奏,陕西全省已全部成为灾区,农田颗粒无收。次年,全年整体气温骤降,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寒潮。而且这次寒潮时间很长,一直持续到17世纪40年代,基本涵盖了崇祯的整个执政时间。

当然,这种气候并不是只在中国出现的局部灾害,而是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的一个大的气候变迁。在17世纪30年代,俄罗斯人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都只会经历一个月左右的严寒。但在17世纪40年代,冬季的每个月都是严寒,这段时间被称为“自12世纪以来俄罗斯历史上最冷的10年。”

位于中俄之间的满洲也经受了同样极端的气候。甚至,他们体会这种严寒的时间更早,程度更深。这段时间,雪灾的记录在清朝历史献中屡见不鲜。而极度的严寒也驱赶着女真人南迁徙,并通过对明朝边境的抢劫和贸易来保证生存。这一年,被关宁锦防线封死在东北的皇太极进攻朝鲜,形成了“丁卯虏乱”,同时,他还对明朝进行了试探性进攻,但是无功而返,这场战争被明朝称为“宁锦大捷”。

回看大明,旱灾和寒潮导致的全国性大饥荒也非常严重。崇祯朝的首次大饥荒发生在1632年,即皇帝登基后的第五年。这年伊始,朝堂上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飞来,全都是各省、府、县的极端气候的报告,以及饥荒和社会紊乱的报告。一位派往西北的巡抚写道:“不意天未悔祸,荒旱五年,致彼遍地皆贼,日甚一日。”这种情况造成的就是全国交通系统的瘫痪,一位被派往京杭运河中段地区视察灾情的巡按回报的情况是:“南北往来几于断绝。”别人的另一封奏疏中则写道:“贫者流而为盗,富者乘间潜移。商贾不通,道路梗塞。”

然而灾情仍在不断恶化。到了崇祯八年(1635),蝗虫开始大量出现。在崇祯十年(1637),干燥的天气导致了大规模旱灾,旱灾又导致蝗灾,全国陷入了恶性循环。崇祯十二年夏末,在长江流域,“蝗食苗尽”,一点可以吃的都没有留下。这种史无前例的旱灾在明朝肆虐了长达7年之久!其中,最严重的灾情发生在崇祯十三年(1640)夏天,在山东西部,饥民只能剥食树皮,最后不得不吃人的腐尸!在山东西北部的城市临清,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烈情况。第二年夏天,饥荒向南蔓延至长江三角洲,并导致物价飞涨。《上海县志》中曾记载:“饿殍载道,米粟泳贵,斗米银三四钱。”

这场连旱7年的灾情,肆虐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更是在7年之中持续干旱,人民的生活极度困苦。崇祯十六年五月九日(1643年6月24日),束手无策的皇帝降旨,要求所有臣民,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都要洗心革面,禳除干旱的天谴,祈求上天“普降甘霖”。

与干旱的情况相反,大明的某些地方在此时居然出现了严重的洪涝。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突然暴增,渐渐变成了洪水。特别是崇祯十五年的开封,更是发生了严重水灾,以至于“洪水决城”。这场洪水影响广泛,文献有“尸横遍野,饿殍千里”的描述,甚至到了“藏书损毁、科场转移”的程度。当然此次灾害有可能是人祸,明朝的文献记载是自成决堤溃水,但是也有可能是明朝官员为了击退农民军而自己干的。

猛烈的鼠疫

干旱、蝗灾、洪水和饥荒之后,疫疠接踵而来。开始的大部分疫情是由天花引起的。万幸的是,此时汉人已经通过接种人痘这种简单的预防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住了天花。但是,天花对满族人来说仍然致命,而且他们对这种疾病有一种特别的恐惧,所有满洲人都会竭力避免与感染天花的人进行接触。因此,在17世纪30年代中,有好几次在满清进攻的关键时刻,他们都会从有天花疫情的地区撤退。对天花的恐惧,在崇祯二年到三年(1629—1630),让皇太极终止对华北的进军。而崇祯十二年(1639)在山东爆发的天花疫情,也使满族人取消了当年冬对华北的突袭。可以说,天花对明朝此时的苟延残喘起到了一定帮助。

然而汉人可以预防天花,却对另一种烈性传染病束手无策,那就是鼠疫。崇祯六年(1633),山西省的首次发生疑似鼠疫大爆发。三年之后,感染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陕西和蒙古南部。崇祯十三年(1640),整个陕西省都成为疫区。等疫情结束时,据粗略估算,全省人口死亡率高达80%——90%!尽管这一统计很明显是夸大了事实,却也反映了疫情的严重性。而且根据一些地方志记载,陕西的部分地区情况确实如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山西省北部的所有州县都已出现疫情。

当然不止山陕两省,全国的疫情都很严重。崇祯七年(1634),明朝西北边境地区的老鼠数量突然暴增。据《明史》记载,宁夏的一些乡村突现数以万计的老鼠,所经之处,寸草不留。崇祯十二年(1639),长江流域发生严重疫情,虽未确诊,但因为同年发生的长江中游地区的鼠患,所以人们怀疑这也是一场鼠疫。疫情在两年间愈演愈烈,整个明帝国的东部都受到了影响。据称,山东某州半数以上的居民死于疫病。地方志编纂者在评价此次疫情时写道:“历代灾异叛乱,为害无甚于此者。”在山东的某些地方,疫病使数个村庄人迹灭绝,70%以上的人口死亡;而同样的死亡率也曾出现在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流域地区。

疫情在崇祯十五年(1642)似乎出现了暂停情况,随后二次爆发,从江南直到北方边境,无处幸免。当时,北京曾是疫情的感染源,病原体随着曾经的全国财富流动通道——京杭大运河,一路由北向南传播疫情。大明的人民,被黑色的死神疯狂蹂躏。

饥荒加上瘟疫,其后果是致命的。这些年的地方志中,曾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死者泰半”,而“十室九空”则是另一个出现频率相当的词。粮食歉收,食物供应减少,商品交易停止,导致粮食价格的通货膨胀程度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明朝的人民都成了赤贫,完全没有缴纳赋税的能力。人民的生计维艰,政府的处境则更加艰难,有太多的灾情需要赈济,但是国库已经空空如也,甚至没有能力支付军饷和维持边防以及驿递。崇祯十六年,为了镇压农民军,皇帝曾经考虑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和关宁铁骑入京护卫,但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出,这需要100万两白银的军费,但此时国库中仅有40万两,计划只能无奈终止。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财政紧缩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在满洲连年用兵的巨大耗费无人买单,国内征缴农民军的费用更是没有着落。国家为应对军费开支,只有不断加重赋税,臭名昭著的“三饷”更加重了人民本已沉重的负担。人们用“崇祯”的谐音“重征”来进行调侃,一语双关地道出了税赋沉重的现实。更多的赋税造就了更多的农民军,当1644年——崇祯朝的最后一年到来时,80%的州县已停止缴纳赋税,农民起义已经遍及全国。而国库此时已经被彻底清空。

后记

纵观崇祯执政的十八年,几乎被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贯穿。在中国民间,对崇祯时代的灾害有个说法,叫做:“旱九年,涝九年”。而在《哈佛中国史》中,对崇祯时期的自然灾害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崇祯之渊”,一个“渊”体现出了灾难的深重程度。这其中的每一个灾害的程度单独拿出来,都不是一个政权可以轻松面对的。如果按照中国历史上国运的说法,此时的大明真是“气数已尽”。

但是,同样的灾害并不止在中原肆虐,当时的满洲也没有逃过老天的惩罚,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历尽磨难之后浴火重生,最终成功地入主中原,可见天灾不仅是灾难,也是考验,同时还是契机,如果能够处理好,未必不能渡过难关。但就在每次灾害请求赈济的奏疏到来之时,就在每次调兵缺乏钱粮之时,就在京城守军几个月没有薪饷、即将哗变之时,大臣都会劝皇帝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来救急,但是每次崇祯皇帝都会说“内帑业已用尽”。可是,就在他上吊之后,李自成攻占北京,从宫内搜出的白银竟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可见面对全国的自然灾害和为大明舍生忘死的官兵,崇祯这个皇帝是何其的混账,他如果不亡国,那才真是天理不容!

更多文章

  • 朱棣召小姨子进宫,她身上有件东西让朱棣直冒冷汗,立即打消念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就是迁都,而且是排除一切阻挠,义无反顾的将都城迁往了北平。此举定下了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念,从而有效的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其次政治中心的北移,也加强了明朝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对经济的影响,物资北上不仅带动运河两岸的发展,也缩小了南北两地的经济差距。在军事上朱棣五征

  • 1986年韩先楚病危,81岁陈云来看望,韩:我决定不做手术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1941年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时候开始,韩先楚就一直没怎么打仗,其战绩也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一代名将的韩先楚在延安度过了安稳的几年时光。1945年8八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韩先楚率抗日军政大学的骨干率先抵达东北,参加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到了东北以后,韩先楚的军事才能才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

  • 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的后宫佳丽下场如何?她们都去了一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战争是为了抢夺地盘和女人,他所致力的主要基建项目阿房宫,其核心也是仿照六国王宫建筑风格的宫殿群,按道理,秦始皇应该很善于管理,哪国抢来的女人一一对号入座、安置进哪国风格的宫殿,大概也可以算作对这些女人的一丝人文关怀。[var1]相对于六国最后的国君们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们的女人命运没有那么悲催,大

  • 秦国为何自商鞅变法后,受君主王道影响小?法治稳定,提高容错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世袭制度一直都是王位更替的主要采取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这样的王位继承制度之下由什么样的人来继承国家的权力是有规定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个最有才华或者是最有声望的人继承了整个国家的权力,而是那个身份地位最符合规矩的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当中,绝大部分权力

  • 明太祖朱元璋追尊的四位皇帝,名字实在太搞笑了,全是数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简介,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电视剧,国史演义朱元璋

    但是古代一般的追尊都是往名人上靠拢,表示自己出身显贵,后来只是落寞了而已,现在又重新崛起了;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似乎是一个另类;虽然朱元璋也追尊了自己的祖上,可是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朱元璋追尊明仁祖:朱五四 别名朱世珍,朱元璋的父亲,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元璋母亲)、朱兴隆

  •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当了皇帝,其他儿子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剧中的明太祖朱元璋 长子:朱标(1355年—1392年),生母马皇后,天性仁慈,文武双全,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但很不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影视剧中的朱标 次子:朱樉(shǎng)(1356年-1395年),

  • 没钱花,张仪玩了个空手套白狼,吹个牛,喝顿酒,钱就到手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仪资料,宋留根妻子张仪,思美人月吟和张仪吻戏

    玩空手套白狼说白了就是玩人的心理,人的欲望、面子、恐惧这些都可能是下套的诱饵,甚至人的常识都能拿来下套,反正呢,只要你能把真相始终包在纸里,你就赢了。今天咱们来聊聊战国时期的能人张仪玩过的一个空手套白狼,他玩的这一套现如今虽然有可能行不通,但那份将人的心理玩弄于鼓掌的聪明劲儿,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琢磨琢

  •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再现“城摞城”景观 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2023年3月20日,河南商丘,考古学家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开展工作。[var1]2023年3月20日,河南商丘,考古学家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开展工作。[var1]2023年3月20日,河南商丘,考古学家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开展工作。[var1]2023年3月20日,河南商丘,考古学家在宋国故

  • 一场强国弱民的实验,商鞅变法的成功关键在于刑赏和农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变法的三种措施,商鞅变法具备的条件有,商鞅变法对百姓的政策

    一、强国弱民的实验成功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改革运动多不胜数!而"改革"也是古往今来的执政者,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它究竟是思虑周密、规模宏远的真变法?还是打着变法的旗帜,实际上骨子里却是行打击异己、整肃政敌之实的假改革?[var1]商鞅雕像在变法的当时,任谁也不能预料。我们今天以中立的立场,来观察商

  • 《西游记》与明朝抗击倭奴有关?-《西游记》与明朝社会共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游记与明朝的联系,倭寇倭奴什么意思,明朝禁止西游记吗

    原来,明朝当局的缉查官员经过对这本书的细致阅读以后,认为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情节章回相扣,形象奇谲,常引民间人士争相阅读,二是书中百回几乎每回都有冷峻的借指,隐喻,反讽。两个因素一相结合,会给当时的明朝风气带来不利统治的影响,这就导致了这本小说被封禁的必然。可是,《西游记》在当代的感知中是一部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