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31 更新时间:2023/12/15 15:25:59

从最初秦汉"三公九卿"制之中的御史大夫,到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之下的台谏制度,甚至明清时期突出的锦衣卫等,都是皇权为了监察百官而设。在这些监察制度之中,御史大夫和台谏制度,是以国家机构的形式监察百官施政得失,正大光明,按照法家学说来说,属于法制。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治理。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监察,则属于"术"治,即以权术来治理国家。

但术治派的特务政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的,早在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就已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的出现,很鲜明的表现出了为什么在国家监察制度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特务"这种非常态的监察手段还会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的发展和王朝的快速更迭的大背景下,皇帝和臣子之间关系非常脆弱,为了稳固皇权,避开门阀势力,"特务"监察手段应时而生

"特务"是个现代名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执行特殊任务的人。这一点正好也是所谓"特务"的由来。最早的"特务"应该是指间谍,一般是出于军事目的的需要,由军事长官派出去执行侦察工作的特殊人员。

儒家亚圣孟子曾在《孟子·尽心下》之中说: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所谓"春秋无义战",除了指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抢夺人口,土地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即随着周天子通下诸侯的权利弱化,古代战争的形式也从摆明车马,约定地点和时间,双方光明正大的决战,演变成"兵不厌诈",以层出不穷的兵法战胜敌人。

换句话说,也就是春秋之后,战争的形式变得诡谲多变。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军事情报的刺探需要就随之而生,"特务"或者说间谍,也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之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汉王朝瓦解,旧的统治体系已经崩溃,但新的统治秩序还未彻底建立起来。魏晋王朝虽然实现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但其下所管辖的门阀势力,却不异于一个个新的诸侯,他们表面上服从中央王朝的统治,但心里却只在乎宗族的利益,以邻为壑。

更关键的是,不管是魏晋,还是南北朝。中央政府或者说代表中央政府的皇权,又不得不借助于门阀的力量统治全国。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

《三国志》曾有记载,就体现出了这种皇权与臣民之间的不信任:

"冀州新兵,数承宽缓,暂见齐整,意尚快快。卿名先有威严,善以道宽之,不然既有变。"

曹操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之主,也要担心旗下收服的士卒的忠诚问题,更别提其他的继任者们。

历数从魏晋到南北朝的所有王朝更迭,几乎可以说无一不是以臣子来代替君主,从统治者阶层内部实现皇权的过渡。换句话说,做皇帝的,永远不知道臣子之中的那一个会突然造反,取自己而代之。

有这个想法已经很让皇帝寝食不安了,更危险的是,以门阀政治为代表的世家豪族,不仅家资巨万,富可敌国,蓄养私兵。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层层交织的姻亲,师徒等等关系,在朝堂之中织成一张看不见的大网,使得国家原本的监察体系,形同虚设。

当皇帝的,可以说没有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惨的。作为国家名义上的主人,同时也是世家门阀一部分的皇帝,自然深知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监察百官,保护皇权,一套行之有效,但又不受到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影响的监察制度,就迫在眉睫了。

因此说,魏晋南北朝朝时期以"特务"活动为代表的监察制度,实际上是门阀政治下,君权对于臣权不得已的手段。

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脱胎于国家公器,最终归于皇帝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活动都有哪些形式和特点呢?

以北魏时期的侯官制度为例。公元386年,随着西晋王朝的南迁,北方在鲜卑族首领拓跋珪的带领下,建立北魏王朝,开了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对立的新篇章。

鲜卑族首领拓跋珪

北魏政府建立后,为了监察百官,设立"侯官制度"。

《魏书·官氏志》中记载: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度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诸曹走使谓之鬼鸭,取飞迅之疾,以伺察者为侯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

从这段记载上来看,侯官制度似乎是国家正大光明的监察制度,不能将其视之为"特务"监察,其实不然。看一种监察制度是"法制"的立法监察,还是"术治"的特务监察,得从其监察活动的手段来看。

根据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

"义熙三年,魏主硅如豺山宫。侯官告'司空庾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硅收岳,杀之。'"

因为一个郎官一句捕风捉影的"拟则人君",就将位置只次于三公的司空给杀了,不调查任何的证据,不经过任何的审判程序,再比对明朝时期锦衣卫"风闻奏事,先斩后奏"的权利,可知所谓的郎官制度,就是毋庸置疑的特务监察手段。

前文说过,魏晋时期不同明朝的中央集权,门阀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在这种政治现实下,当皇权强势的时候,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特务监察活动自然盛行,但是当皇权羸弱的时候,诸大臣明显不可能让这种制度继续下去。

这就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随机性和临时性。也就是说,不同于明朝时贯穿三百年的锦衣卫制度,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活动实际上是时断时续的,根据皇权的强弱临时设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制度加剧了当时君臣之间不信任的矛盾,也对后世皇帝产生了负面的带头作用

从影响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对于当时的统治王朝来说,有利有弊。整体上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

在门阀制度盛行,君臣关系极为脆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君臣关系就极为敏感,掌握着皇权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特务监察制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人心,稳固了皇权。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各国变幻,开国之主一般比较强势,能够压得住门阀势力,这时候采取临时性的特务监察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王朝稳定,但也给后世留下了祸根。

皇权的继承者们没有开国之主威望能力,难以压服门阀势力,这时候特务监察的手段就成了严重的拖累,不仅无助于统治,而且还加剧了君臣之间的裂痕。

《孟子·离娄下》之中记载: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本来关系就很敏感,你还天天派特务监察,原本可能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被特务报告给君主之后,臣子就得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不准备反的,也逼不得已只能反了。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王朝迅速更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随着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加深,门阀制度很快就成为了历史,但这种有助于皇权的"特务"监察制度,却给后继者的皇帝们一个负面的前例。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更不幸的是,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只是皇权为了自保不得已的手段的话,那么到了明朝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等的设立,就彻底演变成为了皇帝为了谋取私利,对付大臣的一种手段。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劣的源头一开,其后必然是洪水泛滥。

综上,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的确立,其根源是在秦汉"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失效后,其后王朝没有找到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监察手段,只能以"特务"来对抗日渐强大的门阀势力,是古代中央集权的进程中,皇帝为了集权所选择的一条捷径。

但捷径往往就代表着危险,果不其然,以"侯官制度"等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特务"监察制度,很快就从国家公器,沦为视线皇帝目的的鹰犬,彻底变成了"术治",即以权术来治国的手段,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弊大于利,还对其后王朝的皇帝,起了一个坏的带头作用。

记录道家先贤庄子学说的著作《庄子》中曾言:

"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以权术玩弄臣子的人,势必要被权术玩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唐朝以前中国就有葡萄酒,为何直到唐朝,葡萄酒才风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 葡萄酒,唐朝的酒文化简介,唐代葡萄酒叫什么

    一、唐朝盛行葡萄酒主要是上流阶层带起来的,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极度嗜好葡萄酒唐朝的葡萄酒热潮主要是上流贵族带起来的,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就对葡萄酒极为痴迷。那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力微弱,连葡萄都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的途径贸易而来。但唐高祖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葡萄榨汁,酿成葡萄酒

  • 唐朝到底有多开放?不仅重用外国人,女人还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回唐朝的理想。没有人不想看到历史上最繁荣、最开放、最自信的王朝。当时的唐朝国力强大,对外政策开放包容。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自信,是其他封建王朝难以比拟的。唐朝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人们错过了当时的繁荣和开放。唐朝被认为是最开放的朝代。皇权政治宽容,唐太宗宽容的英雄为他

  • 穷追不舍,斩敌1000,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宋武帝刘裕在我心里跟柴荣一样,总觉得有点可惜,刘裕雄才大略,军事才能超一流。他前前后后杀了六个皇帝,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北伐成功,也没有完成他心中的大一统梦想,着实让人有些遗憾!小时候的刘裕,因为家里太穷,被邻里乡间经常看不起。而且,那个时候刘裕喜欢清谈、喜

  • 统一魏蜀吴三国的为什么不是曹魏而是司马家的西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魏蜀吴三国怎么灭亡的,曹魏五路大军攻蜀,曹魏是怎么过渡为西晋的

    曹魏之所以没有实现统一,这是和曹魏的一些自身固有的缺点有关也和客观形势与现状有关。第一,赤壁之战以后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大体上的态势就是刘备、孙权双方处于攻势,曹操一方处于守势。赤壁之战使得曹操一方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从此曹操及后来的曹魏不敢再轻易南下,在北方还需要平定马腾、韩遂和张鲁等残余割据势力,

  • 武则天曾下令全国禁止屠宰,下面人为了吃肉是笑料百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不让吃肉,武则天吻戏视频片段刘晓庆,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

    与其他唐朝皇帝信仰道教不同,武则天对于佛教是情有独钟,她在位时,曾大兴佛寺,甚至将和尚也搬进了皇宫,成了武则天的面首(即男宠)。小但和尚虽然开了色戒,却还坚守着杀戒,还向武则天进言要求全国禁止屠宰牲畜,以宣扬我佛慈悲。其实古代中国曾长期坚守一条禁屠令,不过那条禁令只限制耕牛。因为作为农耕为主的华夏民

  • 武则天费劲千辛万苦建立武周王朝,为何最终又把江山还给李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与武周王朝,武则天国号是武周吗,武则天执政时期称武周为什么

    武则天在给大周当十五年的皇帝之前,还在大唐以二圣临朝的身份,辅助唐高宗二十三年的时间,后又在高宗去世后以太后的身份统治大唐7年,加起来一共是45年,而且她统治的可不是一般的政权那是大唐王朝,大唐王朝在当时可是全世界的最高峰。所以说这个女人确实是不得了,让人是心服口服,但是就武则天最让人敬佩的地方还在

  • 诚信治国:商业稳定的基础,唐朝市场交易如何践行“诚信”准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玄宗即位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在维持社会诚信度上努力,因此唐朝社会的诚信度在此时攀上一个新的高峰,成功营造出稳定诚信的社会氛围。虽然统治者们推行诚信治国,可能是出于政治统治的目的,但是诚信乃人之品德,维持诚信社会极大地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唐朝时期的交易市场走向成熟,为维护市场诚信,唐朝

  • 李世民这个开明的皇帝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古代皇家育儿实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祖籍是江西哪里人,秦琼死时李世民的反应,大唐天子李世民

    首先是言传身教,李世民一手带大的李治就是个例子。吃饭的时候,李世民便喋喋不休地对李治说:“农民伯伯种地插秧,春播秋收,流了多少汗水丢了多少斤肉,才能迎来五谷丰登的季节。我们做为管理者,就应该爱惜民力,不夺农时,让他们减轻徭役负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才能使他们安心劳作,不误农时,我们也才能使国库充盈

  • 他是李渊心腹,却帮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本是头等功臣,却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建成是怎样关系,李建成李元吉宠了李渊两个妃子,李建成和李渊的二位妃子

    而在唐朝就有一个武将,本可以成为开国元勋授爵封侯,千古流芳,最后却在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时候,因为一个鲁莽举动,不但前功尽弃,而还失去性命,此人便是敬君弘。敬君弘是谁敬君弘,齐右仆射显隽曾孙也。为唐朝骠骑将军,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加授云麾将军。当初他在李渊心中位置非常特殊,要不然李渊不会把守护玄武门的事

  • 不久,子楚爱上赵姬,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子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始皇是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秦庄襄王之子,名曰嬴政。“秦人赢姓”,由于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正、政相通,因此写作政,所以,追根而论为嬴政;另有一称曰赵政,先秦时,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秦始皇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