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初置八驮,后改为六”,唐代府兵制下为何将“八驮改为六驮”?

“初置八驮,后改为六”,唐代府兵制下为何将“八驮改为六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825 更新时间:2024/1/25 7:04:24

“六驮”是唐代特有的一种体制,存在于唐府兵制之中,府兵制始创于西魏,完备于唐朝,唐朝时的府兵制已经发展完备,趋成熟。府兵的武器马匹需士兵自己准备,国家不提供,这就给士兵增加了无形的经济负担,大部分人认为唐府兵一火十人需配六匹马,这就被称为“六驮”,但是如果根据当时的马匹的价格来计算,应该是五十人配六匹马,而不是十人配六匹马,五十人组成的单位被称为“队”,所以唐代的“六驮”应该是一队需士兵自备六匹马。另外,可以通过了解战争规模大小及作战马匹的多少,得知“六驮”制的所属,“六驮”制在唐朝的军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八驮马”转变为“六驮马”思想在隋炀帝时出现,唐承隋制,也实行“六驮”制

“六驮马”主要帮助军队运输物资,是属于步兵军队的运输工具,它们与战马不同,主要用于后勤保障,是运送物资的马匹。唐太宗亲征高丽时,所使用的辎重运输单位还是“八驮”。

“八驮”在隋朝是标准的辎重单位,“八驮”转变为“六驮”的思想最早也是出现在隋朝,隋炀帝也曾亲征高丽,当时隋朝的马匹数量稀少,府兵压力大,遂隋炀帝决定出征高丽时把“八驮”改为“六驮”,以缓解马匹不足的紧局面,甚至“六驮”中以驴冒充马的事件屡屡发生,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匹数量不够。

隋朝最初实行的是“八驮”制,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缩减马匹数量,以驴充马,这种思想在隋朝已出现,后来唐继承了隋朝府兵制,并加以发展,唐朝贞观年间,有书云:“初置八驮,后改为六”,这是唐府兵制下“六驮制”的雏形。

隋朝的“六驮”制只是临时措施,只适用于特殊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八驮”制一直在隋朝使用,唐朝最初继承的也是隋朝的“八驮”制,并不是现在所熟知的“六驮”制。“六驮制”被确立发生在唐高宗时期,从唐高宗时期的献记载中,可以寻得“六驮”等有关“六驮制”的字眼,如有文献记载:

“六驮先在群放”等,而且文中也有详细的时间记载,这些记载有关“六驮制”的文献发生在唐高宗时期。由此可见,唐朝虽继承了隋朝“八驮马”向“六驮马”转变的思想,但唐朝正式确立“六驮制”发生在唐高宗时期。

隋朝时期,府兵制下规定的辎重运载制度为“八驮”制,但有时因牲畜不足,后缩减为“六驮”,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府兵制在唐朝发展完善,辎重运载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唐高宗时,把“六驮”制确定为兵符制下官方承认的辎重运载制度。

其实发展到隋朝后期,无论是“八驮马”还是“六驮马”,虽字面上都有一个“马”字,但担任运载任务的牲畜不仅有马,还有驴、骆驼和牛,该制度被命名为“六驮制”,“驮”有“匹”的意思,“六驮”就是“六匹”。

二、府兵制下,唐朝军队有两大重要结构,分别是“火”和“队”,“六驮制”是在“队”中实行的制度

唐朝“火”的组成人数相对较少,只有十人,十人为一火,有观点认为一火士兵配六匹马才是作战时的态,但如果仔细挖掘,可以在其中发下些许不同的观点,唐朝府兵制下的“六驮”应该属于一队,而不是一火,“队”是由“火”组成的,五火为一队,一火十人,那么一队就是五十人。

“六驮”制存在于战争之中,古代中国虽战事频繁,但也不是全年都陷于战争中,也有和平稳定的时候,更况是唐朝,每当遇到重大战事时,马匹才会被送上战场,有些被送去当战马,在实行府兵制的地区,会使用马匹运送物资去往前线地区,“六驮”制这才显现出来,在和平时期,府兵制下的马匹都被圈养起来,用于放牧等。

在府兵制下,士兵个人要配备弓、矢、刀和毡帽食物等,队和火的装备也有严格的区别,例如,火中需配备火具、橛子、斧子等,一队中需配备胸马绳和足绊等,从它们装备的区别来看,只有队中才有与马匹相关的工具,这与“六驮”密不可分,可以由此证明“六驮”制存在于队中。

“六驮马”制度在唐朝府兵制下占主导,与“六驮马”同时存在得还有“八驮”和“十驮”,对于“十驮马”的规定与“六驮马”完全不同,“十驮马”是十个人准备一匹马,而“六驮”和“八驮”是指一队准备六匹或八匹马,从有关“十驮马”的记载中可以寻见“六驮”制中每匹马的价格。

“疋”同“匹”,“疋练”的意思是一匹白绢,在“十驮马”中,一匹马需要十疋练,“六驮”中一匹马的价格是十二疋练再加半疋练的价格,如果“六驮”制存在与火中,那么意味着一火十个士兵每人要出一点多的白绢如果这一期间。

每火中需要实行“十驮”制,那么每人则需要提供一匹白绢当时的士兵来说,是承担不起的,从马匹的价格可以看出“六驮”中马匹的价值高于“十驮”中的马匹。把“六驮”放入队中,则可以大大减轻士兵的负担,五十个人准备六匹马的价格与十个人准备六匹马的负担显然是不能相比的。

另外,从战时出兵的人数及马匹的总数量也可以看出“六驮”制存在于“队”,六驮马是辎重部队管控的战斗工具,用来运送物品,一场战斗中,有负责后勤的辎重部队,也有在前线打杀的战兵。

战兵中又分为很多兵种,有负责射箭的,也有负责战马的骑兵,战马与“六驮”马不同,战马需配合骑兵打仗,唐朝有规定,凡是骑兵一律不准自带粮食,因为骑兵所养的战马是官家马,由此则需要“六驮”马运送补给于骑兵。

唐太宗曾亲征高句丽,在与其的一场对战中,唐朝出兵十万人,八驮马有两万匹,如果八驮存在于每火,那么这就意味着这场战役至少需要八万匹马,如果把“八驮”制放入每队中,那么则只需要一万多匹马,这与那场战争中马匹的数量相合。

“六驮”是由“八驮”演变而来,唐朝在战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按照形式选择“八驮”制还是“六驮”制,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通过与高句丽之战中有关“八驮”马的记载,不仅可以证明“八驮”制存在于由五十人组成的“队”中,同样也可以得知“六驮”制也存在于每队中。

三、唐朝完善的府兵制下,存在于军队基层组织中的“六驮”制保障了唐对外战争的顺利开展

从队中朝廷配备的辎重运载工具中,可以看出,队中的工具大多与“六驮”相关,而每火和士兵个人需配备的运载工具与“六驮”相关性不大,由此可证明“六驮”制存在与队,另外,从当时对“六驮”与“十驮”中马匹价格的计算与对比。

可以看出,“六驮”存在于队中的可能性较大,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工具需士兵自己负担,如果十人一火负担六匹马的话,负担太重,定会对府兵制和国家的安危及民心的稳定与否产生重要影响,由五十人组成的一队士兵缴纳六匹马的疋练还是比较合理的,最后从唐朝的对外战役中所需马匹的数量,也可推算出“六驮”制是存在于每队中的制度。

我国古代的府兵制度极具特色,唐朝时更是发展到顶峰,它完美地把农业与军事结合到一起,在人员及其匮乏的年代,也能使兵源充足,当农民农闲时,参与作战训练,国家发生战乱时,则需要参与作战。

“六驮”制就是府兵制的产物,“六驮”中所需的马匹、驴等牲畜需要参与辎重部队的士兵自己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辎重部队需通过牲畜为前线部队提供士兵的粮食,战马的粮草,新的武器工具,大型的器械等,辎重部队内依靠“六驮”制有条不紊地保证战争的补给,可以说没有“六驮”制就没有辎重部队,没有后勤的保障,战争的胜率会大大下降。

唐朝的辎重部队主要依靠牲畜尤其是马来运输补给,陆地上效率最高的运输工具就是畜力,从隋朝的“八驮”制到唐朝的“六驮”制,古代人民一直没有放弃以畜力为主的陆上运输方式,粮草靠着马匹等牲畜走向战场。唐朝时完善府兵制,“八驮”为主逐渐演变成以“六驮”制为主,在唐朝军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完善的“六驮”制为唐朝的安稳和谐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通典》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更多文章

  • 李靖攻灭东突厥:太上皇李渊弹琵琶,唐太宗跳舞庆祝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一份捷报送到长安,唐太宗览毕大喜,召集宗室、勋贵、大臣饮宴庆祝,宴会上,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君臣其乐融融,共同庆祝唐军取得的巨大胜利。什么胜仗能让唐朝君臣如此兴奋呢?原来唐朝的宿敌东突厥被消灭了,而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正是唐朝名将李靖。李靖,

  • 武则天临死前办了两件事,第一件立无字碑,第二件后人赞扬明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一个只有男人具有话语权而女人通常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的社会中,女人当官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坐上龙位。武则天为了不让后人诟病,同时,也是为了在她离世后李氏家族重新执掌天下之时不至于被全盘否定。于是,她在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办了两件事,第一立了一块无字碑,什么都没写,可能不希望自己被后人记住。第二

  • 李世民问:你若登基,如何待你弟弟?李泰答:杀了我儿,传位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李泰,李泰是怎样死的,唐魏王李泰的资料

    除了李承乾,长孙皇后还有两个嫡出皇子。一个是魏王李泰,另一个是晋王李治。太子的人选,必将在这两位中产生。晋王李治年纪幼小,尽管他宅心仁厚,但是也生性懦弱,如果让他做皇帝,将来有很大可能出现朝中重臣、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出现。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李治并非皇位的第一人选。相反,他更喜欢文韬武略的魏王李泰。李

  • 陕西出土一座唐代女官碑文,内容泄露李世民的一个不良嗜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无论是兵法还是政事,都是古代皇帝中的翘楚,而且识人善用,手下人才济济,虚怀若谷,能够及时地听取大臣的劝谏。但是人无完人,作为古代帝王的眼界和见识自然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它帝王身上有的缺点在李世民身上或多或少也有。陕西出土的一座墓碑泄露了其不良嗜好。这块墓碑全名为“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

  • 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只有北魏能够笑到最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五胡十六国和北魏的关系,北魏殇帝,北魏前后是什么朝代

    那个时段的北方各族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可就是盼不来统一,不仅年年南望盼不来东晋王师来救苦救难,哪怕就是盼着眼下能有这么一个政权,只要能拯救黎民,一统河山,管他是胡是汉,哪个能行哪个就是活菩萨。可是放眼望去,即便是这种最最朴素的要求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大家望穿了眼,等白了头,等了一年又一年结果还是等得望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评析明朝的特务监察,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古代历朝特务机构

    从最初秦汉"三公九卿"制之中的御史大夫,到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之下的台谏制度,甚至明清时期突出的锦衣卫等,都是皇权为了监察百官而设。在这些监察制度之中,御史大夫和台谏制度,是以国家机构的形式监察百官施政得失,正大光明,按照法家学说来说,属于法制。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治理。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

  • 唐朝以前中国就有葡萄酒,为何直到唐朝,葡萄酒才风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 葡萄酒,唐朝的酒文化简介,唐代葡萄酒叫什么

    一、唐朝盛行葡萄酒主要是上流阶层带起来的,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极度嗜好葡萄酒唐朝的葡萄酒热潮主要是上流贵族带起来的,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就对葡萄酒极为痴迷。那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力微弱,连葡萄都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的途径贸易而来。但唐高祖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葡萄榨汁,酿成葡萄酒

  • 唐朝到底有多开放?不仅重用外国人,女人还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回唐朝的理想。没有人不想看到历史上最繁荣、最开放、最自信的王朝。当时的唐朝国力强大,对外政策开放包容。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自信,是其他封建王朝难以比拟的。唐朝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人们错过了当时的繁荣和开放。唐朝被认为是最开放的朝代。皇权政治宽容,唐太宗宽容的英雄为他

  • 穷追不舍,斩敌1000,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宋武帝刘裕在我心里跟柴荣一样,总觉得有点可惜,刘裕雄才大略,军事才能超一流。他前前后后杀了六个皇帝,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北伐成功,也没有完成他心中的大一统梦想,着实让人有些遗憾!小时候的刘裕,因为家里太穷,被邻里乡间经常看不起。而且,那个时候刘裕喜欢清谈、喜

  • 统一魏蜀吴三国的为什么不是曹魏而是司马家的西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魏蜀吴三国怎么灭亡的,曹魏五路大军攻蜀,曹魏是怎么过渡为西晋的

    曹魏之所以没有实现统一,这是和曹魏的一些自身固有的缺点有关也和客观形势与现状有关。第一,赤壁之战以后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大体上的态势就是刘备、孙权双方处于攻势,曹操一方处于守势。赤壁之战使得曹操一方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从此曹操及后来的曹魏不敢再轻易南下,在北方还需要平定马腾、韩遂和张鲁等残余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