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孙无忌一生忠于大唐,为何会因谋反罪自缢身亡,原因很无奈

长孙无忌一生忠于大唐,为何会因谋反罪自缢身亡,原因很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73 更新时间:2024/1/21 21:11:09

长孙无忌晋阳起兵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颇有功勋,受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唐高宗即位,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中书令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事变”的第一元勋,身处“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高级官员,唐太宗顺理成章地把实权交到了他。

他在“人事部门科长”和“国务总理”的部位上只呆了一年,就破旧立新办好了三件事:精简机构,明确官府定员643人;消弱列侯,把刘家远房亲戚从“郡王”团队中退级;调节外交关系,改进与匈奴的关联。

可是长孙无忌真正充分发挥出才气的取决于他编撰《唐律》,又领着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19人,依次2次重新修《唐律》,以省繁去蠢、加重为轻的标准开展修订,因为落实“多存百性”的指导方针及‘安人宁国’的施政战略方针,法律宽平,顺乎世界潮流,推动了唐初封建经济快速修复与发展趋势。

长孙无忌觉得:“法律法规并不是用于监管老百姓的缺点并诛灭这些做错事的人的,只是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标准文化教育人、解救人,整治社会发展的作风。”

李渊把皇位交给唐太宗后,长孙无忌升级成左武侯大元帅,随后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能够说成贵宠之名了。唐太宗几次要任职长孙无忌为丞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我们家遭受的贵宠早已来到顶点,确实不肯弟兄再执国政。”

她提示太宗要吸取汉代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刺骨之戒”,长孙无忌自身也规定官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丞相,任职他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以萦怀为戒,恳求太宗准许他辞掉丞相高级官员,长孙皇后也转而为要求,太宗迫不得已,使他辞掉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以表荣誉。

贞观七年,太宗又任职长孙无忌为司空,果断回绝不会受到,太宗禁止,觉得自身授官是由于才行,如果是出自于对亲朋好友的爱,赐予金帛就可以了,何必委以重职。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予长孙无忌,缅怀创帝业之艰辛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安慰他忧谗畏讥的心理状态。

长孙无忌一生忠诚大唐官府但却落了个造反罪行长孙无忌深得唐太宗信任也是唐高宗的亲小舅为什么落个被逼自尽的结果?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数次进行批评劝诫,唐太宗口头上接纳,行动难改,魏征人死之后就更为严重,很多重臣都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这种人群中也包含长孙无忌。

有一次,唐太宗对侍者的重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进谏唐太宗的好时机。但长孙无忌等却违背良心地说:“皇上无失。”同一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能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错。

长孙无忌说:“皇上武学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谈。”唐太宗晚年时期不太好坦言,平心而论征询重臣们建议,长孙无忌却以阿谀替代忠谏,它是他作为重臣良佐的缺点。过度考虑到自身保得全身上下而害怕犯颜直谏,被后代所抨击。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具体当政的是长孙无忌。可是当高宗的帝位逐渐稳固之后,他最后在是不是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异议中与长孙无忌暴发了争吵。刚开始,高宗和武昭仪都想争得长孙无忌的支持。

有一次,皇上领着武昭仪亲自拜访,并赐予长孙无忌宠妾生的三个孩子朝散医生的官员。值得一提的是,还赏给长孙无忌钻石珠宝绸缎整整十车。但当高宗讲出皇后无子想废黜皇后时,长孙无忌都不立即回绝,只是用其他话题讨论挡住。皇上没有办法,只能没趣而归。

然后,武昭仪的妈妈陈氏几次拜会长孙无忌的府邸,要求长孙无忌愿意废王立武,可是结果都一样,长孙无忌依然回绝。

永徽六年,唐高宗总算不管不顾重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萧淑妃,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因谏争,褚遂良等被远贬莽荒,武则天最讨厌长孙无忌,在她指使下,由许敬宗处心积虑,把长孙无忌手工编织进一桩朋党案,开展狠毒诬陷。

唐高宗起先惊讶不相信,进而难过猜疑,命许敬宗再察,随后应对许敬宗足不出户虚构的造反口供,抽泣道:“舅如果尔,朕决不会忍杀之,天地将谓朕何,后人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刘恒杀舅舅薄昭,天地认为明主之力安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代名言,督促其下定决心。

唐高宗性情软弱,居然不与长孙无忌质问,就下诏削掉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衔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孩子及家族全被祸及,或放逐或被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核查本案,许敬宗立即派人前去迫使长孙无忌自尽,一代名相从此陨落。

更多文章

  • “初置八驮,后改为六”,唐代府兵制下为何将“八驮改为六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人当马骑能驮多重,开元之治时府兵制和募兵制,唐朝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六驮”是唐代特有的一种体制,存在于唐府兵制之中,府兵制始创于西魏,完备于唐朝,唐朝时的府兵制已经发展完备,趋向成熟。府兵的武器和马匹需士兵自己准备,国家不提供,这就给士兵增加了无形的经济负担,大部分人认为唐府兵一火十人需配六匹马,这就被称为“六驮”,但是如果根据当时的马匹的价格来计算,应该是五十人

  • 李靖攻灭东突厥:太上皇李渊弹琵琶,唐太宗跳舞庆祝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一份捷报送到长安,唐太宗览毕大喜,召集宗室、勋贵、大臣饮宴庆祝,宴会上,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君臣其乐融融,共同庆祝唐军取得的巨大胜利。什么胜仗能让唐朝君臣如此兴奋呢?原来唐朝的宿敌东突厥被消灭了,而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正是唐朝名将李靖。李靖,

  • 武则天临死前办了两件事,第一件立无字碑,第二件后人赞扬明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一个只有男人具有话语权而女人通常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的社会中,女人当官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坐上龙位。武则天为了不让后人诟病,同时,也是为了在她离世后李氏家族重新执掌天下之时不至于被全盘否定。于是,她在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办了两件事,第一立了一块无字碑,什么都没写,可能不希望自己被后人记住。第二

  • 李世民问:你若登基,如何待你弟弟?李泰答:杀了我儿,传位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李泰,李泰是怎样死的,唐魏王李泰的资料

    除了李承乾,长孙皇后还有两个嫡出皇子。一个是魏王李泰,另一个是晋王李治。太子的人选,必将在这两位中产生。晋王李治年纪幼小,尽管他宅心仁厚,但是也生性懦弱,如果让他做皇帝,将来有很大可能出现朝中重臣、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出现。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李治并非皇位的第一人选。相反,他更喜欢文韬武略的魏王李泰。李

  • 陕西出土一座唐代女官碑文,内容泄露李世民的一个不良嗜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无论是兵法还是政事,都是古代皇帝中的翘楚,而且识人善用,手下人才济济,虚怀若谷,能够及时地听取大臣的劝谏。但是人无完人,作为古代帝王的眼界和见识自然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它帝王身上有的缺点在李世民身上或多或少也有。陕西出土的一座墓碑泄露了其不良嗜好。这块墓碑全名为“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

  • 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只有北魏能够笑到最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五胡十六国和北魏的关系,北魏殇帝,北魏前后是什么朝代

    那个时段的北方各族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可就是盼不来统一,不仅年年南望盼不来东晋王师来救苦救难,哪怕就是盼着眼下能有这么一个政权,只要能拯救黎民,一统河山,管他是胡是汉,哪个能行哪个就是活菩萨。可是放眼望去,即便是这种最最朴素的要求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大家望穿了眼,等白了头,等了一年又一年结果还是等得望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评析明朝的特务监察,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古代历朝特务机构

    从最初秦汉"三公九卿"制之中的御史大夫,到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之下的台谏制度,甚至明清时期突出的锦衣卫等,都是皇权为了监察百官而设。在这些监察制度之中,御史大夫和台谏制度,是以国家机构的形式监察百官施政得失,正大光明,按照法家学说来说,属于法制。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治理。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

  • 唐朝以前中国就有葡萄酒,为何直到唐朝,葡萄酒才风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 葡萄酒,唐朝的酒文化简介,唐代葡萄酒叫什么

    一、唐朝盛行葡萄酒主要是上流阶层带起来的,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极度嗜好葡萄酒唐朝的葡萄酒热潮主要是上流贵族带起来的,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就对葡萄酒极为痴迷。那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力微弱,连葡萄都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的途径贸易而来。但唐高祖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葡萄榨汁,酿成葡萄酒

  • 唐朝到底有多开放?不仅重用外国人,女人还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回唐朝的理想。没有人不想看到历史上最繁荣、最开放、最自信的王朝。当时的唐朝国力强大,对外政策开放包容。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自信,是其他封建王朝难以比拟的。唐朝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人们错过了当时的繁荣和开放。唐朝被认为是最开放的朝代。皇权政治宽容,唐太宗宽容的英雄为他

  • 穷追不舍,斩敌1000,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刘裕为何被称为战神?宋武帝刘裕在我心里跟柴荣一样,总觉得有点可惜,刘裕雄才大略,军事才能超一流。他前前后后杀了六个皇帝,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北伐成功,也没有完成他心中的大一统梦想,着实让人有些遗憾!小时候的刘裕,因为家里太穷,被邻里乡间经常看不起。而且,那个时候刘裕喜欢清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