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后,秦军挥师北上,可燕国为何没被消灭?

荆轲刺秦后,秦军挥师北上,可燕国为何没被消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77 更新时间:2023/12/6 7:15:20

———司马光

据传燕国太子丹是为了保证燕国的宗庙社稷而设计了荆轲刺秦计划,但是因为刺秦计划的失败,不仅没能够保住燕国的正常发展,反而给燕国带去了巨大的祸患。

荆轲死后,嬴政余怒未消,派遣王翦率领大军北上伐燕,那是一场力量十分悬殊的战争,濒临灭亡边缘的燕国与一家独大的秦国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战争的结局也并未出乎意料,以秦军的大胜而结束。

[var1]

燕王喜则裹挟着燕国的残部逃往了辽东地带暂避,可让人疑惑的是,当时的燕国明明只剩下一些残部了,为何王翦并没有一举将燕国灭亡而是在一场战争之后选择了暗兵不动呢?这自然是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的。

一、战争目的在复仇不在灭燕

其实战国末年,燕国并不在秦国首要征讨的国家目标内,因为那时的燕国其实是与秦国交好的,自吕不韦在秦国实施新政之后,燕国在秦国的帮教政策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本身燕国与秦国的距离相对遥远,秦军北上伐燕不仅是长途奔袭作战,还要面对来自于中原大国魏国等国家的危险因素。

而且燕国本身的实力比较弱小,那怕存在也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太大的支持,完全可以在灭亡了其他国家之后再缓缓图之,所以在一开始的灭国计划当中,燕国并不排在前列。

如此一来,秦国对消灭燕国的战争也就没有太大的准备,毕竟谁都没有预料到燕国会策划荆轲刺秦。可是嬴政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刺客怎么可能不愤怒呢?面对燕国的欺骗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

所以命令王翦北上伐燕其实是一场复仇之战,最大的目的在于为嬴政出口恶气,这也是为什么秦国会以太子丹的人头作为求和条件的原因,只是为了让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在燕王喜与太子丹的项上人头作为诚意向秦国求和的时候,秦军也就没有再继续步步紧逼。

[var1]

当然,如果那个时候的燕国比较容易直接消灭的话,相信秦国也不会浪费那次机会,毕竟发动一场战争,从准备到结束是要消耗巨大的资源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复杂,秦军没有办法将其一举击灭,所以只能见好就收。

二、复杂地理因素的影响

当时燕王喜为了躲避这场灾难,携带着自己的家眷以及燕国的诸多大臣逃往了辽东地区避难,那时的辽东地区可以称得上是中原地区的最边端,再向北这就是匈奴人的地界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地理位置,秦军的进一步深入则可能与远在秦国的指挥核心脱离。

而且如果不能够将燕国一举击溃,那么燕国的残部如若逃往了匈奴之地,对秦国来讲将是一个隐患,我们说转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一个国际的领导阶级和宗庙社稷如果不能一举拿下,后续是十分危险的。

像是韩国,哪怕这个国家已经被灭亡了,之后还能够策划复辟的反叛活动,所以对待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必须慎之又慎。

而且燕国南部地接齐国,齐国在秦国的灭国计划当中地位很高,它是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才与齐国交好的,让齐国能够对其他国家面对的战争袖手旁观,如果走投无路的燕国影响了齐国对秦国的邦交,那么秦国必定得不偿失。

[var1]

而且那时的赵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赵王嘉带领赵国的残部北上建立了代国继续抗秦事业,这一势力与燕国本身就有勾结,为了避免赵国再度复国,其也需要王翦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对抗。因此,当时的王翦是不能够轻举妄动的。

所以剿灭一个国家的余孽其实比打赢一场普通的战争更加困难,需要仔细谋划,可是这场战争的爆发本身就是因为荆轲刺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秦国并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所以虽然那个时代的燕国已经薄弱到了极致,可是因为地理因素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导致战争并不容易完美结束。

此时王翦要做的就是鸣金收兵,暗兵不动,直到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等到完美的时机才可以。而且当时秦国所面对的敌人还有很多,虽然他的实力比较强大,但是以一个国家的实力对抗六个国家兵力上显得捉襟见肘,所以秦军必须要减少不必要的战争爆发,以充分的兵力来对抗灭国之战的下一个目标。

三、中原战区的牵制

当时秦国正面对着进攻魏国的战争,魏国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在战国前期的时候曾经是整个中原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国家实力异常雄厚,虽然经历了时间的磨砺,魏国的整体实力不如从前。

但是其毕竟是曾经的诸侯大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在关键时刻所能爆发出怎样的能力,秦国的将领都不清楚,可是灭国之战是不容有失的,如果灭国之战中蒙受了重大的失败,很可能受到对方的反戈一击,打乱秦国接下来的所有计划,甚至让曾经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var1]

所以秦国必须要以绝对性的优势拿下魏国,可是秦国毕竟只是一个国家,所能够集结起来的兵力有限,而且当时为了防止匈奴南下会对中原地区造成影响,蒙恬带领着一支秦军一直都在镇守边关,这也耗费了秦军部分兵力,如果这时王翦带领秦军围剿燕国,那么可供中原地区支配的兵力将再度减少,可如果秦军不能够提供充分的兵力面对魏国,那么战争的结果将是扑朔迷离的。

那时的秦国承担不了失败带来的后果,所以必须要放弃进一步攻打燕以便于派遣充分的军队南下支援中原战区。

小结:

所以我们综合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到,秦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将燕国一举击溃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的,首先没有经历过充分准备的战争本身就不好打,而燕国又处在一个能够四下流窜的复杂地理环境,一旦没能够将其歼灭就是后患无穷。

其次,赵国残部所建立的代国、蒙恬戍守的边关地区以及中原地区面对魏国的战争,这诸多方面都需要强大的军力作为支撑,可秦国所能够集结起来的兵力毕竟有限。

如果将兵力四下分散,那么将无法保证任何一方的成功,而本身灭国之战是不允许失败的,一步错就是步步错,而步步错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秦国上百年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秦国必须要跟着计划走,不能够因为突如其来的荆轲刺秦事件而打乱原有的计划。

[var1]

而且王翦之所以北上伐就是要为荆轲刺秦浮复仇,为了给秦王出口恶气,当燕王喜奉上了太子的人头之后,战争的目标也就达到了,没有必要再在没有准备的时候步步紧逼。只不过虽然秦国没有直接将燕国消灭,但那时的燕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后来,在拿下的魏国和楚国之后,秦军再度北上,直接将燕国击溃,那一战可以说堪称完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此人是蜀国真正的国舅爷,刘备却不敢重用,只怕抢了刘禅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尚香孙策刘禅刘备关系网,刘备为啥告诉刘禅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的儿子刘禅读音

    蜀国是三国中占据天险的一个国家,川蜀一带自古易守难攻;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蜀国后来竟是三国中最先被灭的国家,实在不可思议。为此,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蜀国的失败都怪诸葛亮。虽然诸葛孔明是个大能人,但是他不擅长教育精英,导致国内人才匮乏。也有人说,蜀国的国主刘禅是个无能的君主,他不可能和魏国的曹操家族

  • 若诸葛亮成为蜀汉皇帝,是否能够打败魏国,诸葛亮的表现说明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蜀汉能打赢魏国吗,诸葛亮为什么不能使蜀汉免于灭亡

    [var1]首先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其实决定蜀汉未来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都知道当时的他们出现了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从益州疲弊这方面来讲就能看出来,他们缺乏人才还缺乏人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并且之前刘备强行要攻打东吴让蜀汉的老本基本上都败光了。那么无论是换上谁上来那么现有的情况依然还是存在的,是没有办

  • 诸葛亮生前为何不称帝?不是不想,而是有更大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而刘备临终遗言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而诸葛亮在听到之后更是流着泪说:“臣当效忠主上,竭尽股肱之力,辅佐幼主,至死不渝!

  • 美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可能有点出乎国人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俗来讲, 其意思就是看待同一件事物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在史学家的眼中,他们对于历史的真正记载也会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譬如说,在明朝时期,史学家的观点和清朝时期的观点就不一样。经过后人大量的考证之后发

  • 此人一句话灭掉一个朝代,诸葛亮非其对手,他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乱世狂谋贾文和,此人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就连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并列立传,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他出生在武威,在当时

  • 秦王请薛公入秦为相,不惜代价与楚绝盟,太后设套离间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楚国太子在秦为质,质秦期间怒杀秦国大夫,祸事上身怕殃及自身,便连夜逃回楚国,楚国为制衡秦国,又将太子质与齐国为质,与齐结盟,这苦命的刚逃离虎口,又进狼窝,最后终于把苦日子熬尽,摆脱人质生涯之苦。楚怀王被囚禁于秦国,秦王胁迫楚王割地之事,消息传回楚国,众臣惊恐不已,为破秦之诡计,众臣商议扶太子以正位保

  • 飞将军李广齐名,百人阵中取敌将首级,不幸媳妇被皇帝看重,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广将军的故事简介,李广个人简介,卫青和李广哪个厉害

    ★摩诃讷于语言,恂恂长者,至于临戎对寇,志气奋发,所向无前。年未弱冠,随侯安都在京口,性好射猎,无日不畋游。及安都东征西伐,战胜攻取,摩诃功实居多★萧摩诃、任蛮奴为大将,皆一夫之用耳以上是历史人物对于这名将领的忠勇的描述,能与李广齐名的,还有这么高的评价的将领,。是,对武将的最高描述也就是万人军中取

  • 汉武帝临终为何非要处死钩弋夫人,并非担心母强子弱,而是个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古代历史的点评很高,他是汉朝第七位皇上,将国家治理的发达,殊不知在挑选继承者一事上,却看起来没那么游刃有余。本来他看中的皇太子刘据,由于牵涉巫蛊之祸被整死了,渐渐地老去的他居然发觉,自身没有一个适合的儿子承继帝位,最终,汉武帝决策让自身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称帝,殊不知这是要杀了刘弗陵的妈妈钩弋夫人

  • 董卓只有5万兵马,十八路诸侯去征讨,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董卓简介和历史,董卓究竟有多残暴,董卓是怎么被推翻的

    罗贯中: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以图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众将士震怒,除掉宦官,皇城大乱。后董卓进京

  • 此人不死,一统三国非他莫属,曹操都自叹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孙策人称“小霸王”是乌程侯孙坚的长子,也是东吴政权的实际缔造者。少年之时,就跟随父亲孙坚出生入死。而孙坚早就给儿子规划好了道路。长子孙策字伯符,显然要执掌兵权的;次子孙权字仲谋,让他在旁出谋划策;老三孙翊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合在一起就是辅弼左右,显然孙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古英雄出少年,孙策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