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雅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嬗变,看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倾向

从雅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嬗变,看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倾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03 更新时间:2024/1/6 22:22:10

一、宋元时期雅文学重视关羽的“忠君爱国”,其中传记完整地描绘了关羽人物性格,诗歌中也将关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现出“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

谈及人物形象的创作,大体上就是两个方面的形式:纪实和想象。简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后者则偏重艺术想象的加工与创作。雅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创作也无疑是采用这两个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关羽形象的描述是最为真实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所以从对关羽赫赫战功的记载中可以觉察出,历史上的关羽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细看《三国志》不难发现,其中还有对关羽“亡命”的描述,正如引言中提到的“亡命奔琢郡”。

其实关羽的“亡命”历程后人也难以叙述,但他个人的一生戎马征战却成为了世人夸赞的部分。而后人也将关羽的征战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一是在讨伐黄巾军到投靠刘备;其二则是赤壁之战时期;其三是关羽奉命固守荆州,最终因自傲而亡,所以关羽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征战的途中度过。

先前对关羽的史料记载还是相对匮乏的,只有零星的文书残卷。宋元时期开始兴起了为关羽作传的风潮,这或许和朱熹重视汉蜀的正统思想有关。因为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群雄四起,这与北宋南渡的过程极为相似,两宋急需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忠义爱国的精神尤为重要。

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南宋后期仍然有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出现。而胡琦在《实录》中就有对关羽形象的评价:“看云长须是看他与先主、孔明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一片忠忱对越天地,即是夏少康以一旅祀夏,配天之本心也。”

焦竑的《本传志》则直接表达了对刘、关、张三人的君臣礼义的赞赏。

因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描写更加详细,同时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世人面前,所以传记能够将人物的性格完整表现出来。焦竑的《本传志》中对关羽单刀赴会的对话尤为深刻,其中记载了关羽和鲁肃的唇枪舌战。其中巨细暂且不提,但能够看出关羽除了忠君爱国的品质外,还极具语言魅力。

除了人物传记中对关羽的具体描述,作为雅文学的代表,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人抒情言志的良方。而诗人也往往会偏向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同时也是“读史兴怀”的集中体现。

纵观历代的诗人对关羽的戎马生涯和萧然落寞的结局有着无尽的沉思,他们通过将关羽人物形象和诗中的实际景物相互结合,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具象化。唐代的诗歌中就有所体现,岑参的“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将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和三国的关羽、张飞放在一处。

由此可见,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用关羽的人物形象来称赞他人的现象了,宋元时期,时局的相似引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关羽的敬仰。所以,关羽的形象在雅文学中可谓是“忠义”的代名词,同时也为日后俗文学的发展提供史料的借鉴。

二、明清时期的雅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逐渐神化,民间崇拜盛行,朝廷也借助小说戏剧等形式,鼓励民众学习关羽“忠肝义胆”的气节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雅俗文学一向是共存并生的。而对关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雅文学虽有其独特的完整性,但是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则更加偏向神化,而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

明清时期以小说为主要代表的俗文学成为市井百姓谈天的资本,而对于史书传记的改写更是大为盛行。其中就有明初罗贯中改写《三国志》而重新汇编的小说《三国志演义》。而在这一小说话本中,对关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仅是先前雅文学中的忠勇,还具备了明初社会的侠义心肠。

明代嘉靖年间的话本中,可以发现关羽是兼济将帅的才能,有勇有谋。同时其中还记载了关羽曾多次挑灯夜读《春秋》一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关羽的崇敬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加之明代朝廷的推动,以及儒家传统思想的催化,关羽成为了人神一体的英雄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由此可见,当时明代朝廷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除了小说中的侠义形象,明清的戏曲中也是将关羽的性格特点展现的一览无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是有历史的根据在其中的。明代的戏曲对关羽的形象的塑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关羽作为普通的人物;二是将关羽神化。

前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朱有燉的《义勇辞金》以及明代万里年间无名氏所写的《古城记》。两部戏剧都是通过讲述关羽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帐下的精彩故事。其中也大都与《三国志》中所言内容较为相近。

而对关羽的神化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汪廷讷的《长生记》中有一节是《关公斩妖》的桥段,故事大概为吕洞宾与周仓下界捉妖,不敌九尾狐妖后求助于关圣帝君,最后斩杀妖魔。

关羽的形象也随着俗文学中夸大的特点,被世人所熟知。同时在明清的时候,忠肝义胆成为关羽的又一名片。民间的崇拜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及明清官方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了。

《除亥丛考》载:“明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加羽为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其实官方对关羽的追封的名号,实际上是对其“武德”、“神威”的宣传。出于对清代初期满汉的民族矛盾的考虑,清廷将关羽“义”的形象淡化,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起义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能够在民众的心中形成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而维系朝堂统治。

三、雅俗文学中对关羽形象的个性化塑造,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淳朴的信仰,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时代价值在英雄人物创作中的延伸

其实不论是宋元时期的雅文学,还是之后明清的俗文学,对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崇拜可谓是如火如荼。这两者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使得古往今来的关羽的形象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其实民众选择对关羽的崇拜或者说是信仰,也都源于对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满。

宋元时期记载关羽生平事迹的传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明清的小说和戏剧进行艺术的加工之后,将关羽的形象神化,忠义神勇的关羽成为了具有侠义心肠的“武圣”。

而关羽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赞扬,还因为他有着对敌人都有着善意。不论是对待曹操还是其他人,关羽总能够做到先礼后兵。所以说,关羽还代表了儒家“克己复礼”。虽然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但是从民族大义上看,关羽对刘备和汉室王朝的忠心可见一斑。

除了忠肝义胆,在民间,关羽的形象还会被用来引人向善。这点是从之前《义勇辞金》的故事中总结而来的。回想先前关羽在帐下挑灯夜读《春秋》,就可推断出当时关羽也成为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民众对关羽的崇拜现象,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众淳朴的信仰。

总而言之,关羽的英雄形象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其融合了各个朝代独特的时代价值,而这一价值与当朝统治者的施政观念也是极为契合的。不论是久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关羽的崇拜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不可否认,关羽的形象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标杆,为世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书》

《三国会要》

更多文章

  • 国宝《清明上河图》差点成为苏军战利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军照片,国宝清明上河图,大连青云街苏军墓地

    清朝亡后,从1922年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每一件书画都价值连城,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1932年3月8日,溥仪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8月8

  • 诸葛亮,司马懿,孙权,曹操,谁最适合当CEO?谁适合当董事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如果把《三国》比作是一个现代职场,那么大家对号入座,会发现很多人都能够德配其位。首先CEO的不二人选必须是曹操,曹孟德可谓十项全能,写诗、作赋、带兵打仗、治国、谋略、政治、经济……等等,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名诸事皆能的传奇人物。因为当时历史是以“刘汉”

  • 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如何处理朱标其他子女,专家: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死后朱允炆为什么没起兵,朱标和朱棣感情好吗,朱标跟朱棣是亲兄弟吗

    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也是他钦定的继承者。他自小通读儒家经典著作,性情厚道善良,在侄子们的心里威望和权威很高。1368年,朱元璋宣布即位,随后朱标也被立为皇太子。为了更好地塑造他,朱元璋请了知名文臣宋濂当他的教师,专家教授他为君之道。殊不知悲剧的是,朱标早逝,年仅37岁。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十分哀

  • 从军事重镇灵州弃守之争入手,看北宋国防战略的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如何失去灵州,灵州城,北宋军事要塞排名

    宋夏之间的战争贯穿于北宋百余年历史,历来是北宋史研究的重点问题。西夏皇族原姓拓跋,是平夏地区势力中最显赫的一支,兴起于唐末,其祖先拓跋思恭因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立下功勋,被封为“定难郡节度使”,赐国姓“李”,统摄“银、夏、绥、宥、静”五州,这五州之地后来成为了西夏立国之本。一直到宋初,中央朝廷均对其实行

  • 明末抗清将领中,袁崇焕之前无人可与其相比,死后也无人可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袁崇焕18代后人,横行天下袁崇焕,明朝名将袁崇焕死得有多惨

    明朝末年,被后人尊奉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以“七大恨”起兵,向明王朝亮出了他的屠刀,先后攻克抚顺、广宁等十数城,并在萨尔浒大战中歼灭明军主力十余万人,斩杀明总兵杜松、刘綎等高级将领十余人。为了对抗后金政权,明朝先后派出了辽东经略、巡抚杨镐、袁应泰,

  •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四爷的总管太监高毋庸为何突然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的管家高毋庸,雍正四爷视频完整版,雍正四爷

    剧中有一段话说,雍正继位后,对他的谋士邬思道起了杀心。 邬思道用自己的“三不使用”让雍正打消了杀邬思道的念头。 十三爷胤祥送邬思道远“半隐”时。 吴思道对十三爷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吴思道说,四爷很快就会晋封十三爷的铁帽子亲王吗? 胤祥先生回答。 其实不是国王也不是国王的人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但这顶铁

  • 清朝时期男人的辫子那么长,一般多久清理一次,真的令人作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男人的辫子有多脏,清朝辫子照片,清朝人为什么留长辫子

    古诗词中都有长发及腰这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时候男生的长发到腰那个地方的时候就是该修剪了,对于他们来说修剪头发也有很大的要求,必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里,然后把剪下来的那些头发进行焚烧,这也表示对自己祖先的尊敬。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里面男子的头发还是比较帅气的,不过那些都是在清朝晚期的时候经过不断变化,

  • 陈邦彦全家为国殉难:明朝读书人的忠义,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邦彦王氏,陈邦彦书谱高清大图,陈邦彦是抗清英雄吗

    明朝抗清英雄陈邦彦,被誉为“岭南三忠”之首。陈邦彦,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人,自幼博览群书,后考取秀才,但乡试屡次落榜,于是随父亲设馆授徒,被人们称为“岩野先生”。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陈邦彦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当即结束讲学,撰写数万

  • 他为清朝赚了近十亿两白银,临死想加入中国国籍,慈禧就是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8亿夜明珠图片,慈禧和李莲英私下关系,咸丰评价慈禧长相

    在历届担任总税务司的洋人中,以来自英国的赫德任职的时间最久。在他掌权期间,虽有着大英帝国的野心,权势范围甚至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但其本人却是一个廉洁奉公,深得清朝官员信任的外籍官员。自赫德接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不仅处理海关的税务和商务问题,还插手中国内政,是个幕后外交家,清政府认为

  • 从宋代女子追求以服饰时尚为例的消费行为,看宋代奢靡的消费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代美学100张图片,宋代女性精致生活,宋代商业贸易

    任何时代,女性都是引领和追逐时尚潮流的时尚者。在宋代也不例外。唐宋时期是商品经济萌芽发展飞速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十分强烈,尤其是宋代。宋代女性在服饰品方面、饰品方面、化妆品和药妆方面的消费需求都表现出她们对时尚潮流的追求。对服饰、食物、交通、居住以及娱乐、宗教等方面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