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荆轲刺秦”注定是无用功?秦皇扫六合,七雄终归一

为什么说“荆轲刺秦”注定是无用功?秦皇扫六合,七雄终归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694 更新时间:2024/1/23 9:29:31

【七雄归一系列31】呈上,欢迎关注我主页的系列合集

篇尾小作文值得一看~

一、“荆轲刺秦”终究是无用功

1、荆轲功败垂成

上一篇我们说到,在燕太子丹的催促之下,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荆轲只能匆忙前往秦国。

到了咸阳,一顿操作之下,荆轲终于得到面见秦王嬴政的机会。

没想到到了现场,也许是震惊于咸阳宫的巍峨恢弘,也许是受到嬴政霸王色霸气的影响。

总之,那位13岁就出道的秦舞阳先生吓得当场尿了裤子。

《史记·刺客列传》: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var1]

秦舞阳怂了

在场的人谁都不是瞎子,秦舞阳反常的表现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别人的怀疑。

荆轲一边在心中大骂猪队友,一边面不改色地强行解释。

秦臣:这位兄弟脸怎么红了?

荆轲:容光焕发!

秦臣:怎么又黄了?

荆轲:防冻涂的蜡!

原本的计划是荆轲和秦舞阳两人配合,一个辅助+控制,一个DPS输出,成功率应该不小。然而秦舞阳现场翻车,使得荆轲不得不独自一人上殿,这就让任务的难度成倍增加。

等到荆轲独自面对嬴政的时候,“荆轲刺秦”这幕大戏进入了最精彩的部分:

图穷匕首见!

多亏嬴政平时体格不错,千钧一发的关头反应了过来,站起来就逃,荆轲拿着小刀在后面追。

当时现场的情况总结起来是这样:

文武百官由于手无寸铁,即便反应过来也帮不上忙。

而殿外的士兵没有嬴政的命令不得入内,所以短时间内也指望不上。

嬴政只能绕着大殿的柱子跑,靠走位争取时间。

[var1]

荆轲刺秦

关键时刻,有两个小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是医生夏无且,他用药箱砸荆轲,成功地将荆轲的动作迟滞了一瞬间。

另一个是某位没有名字的侍从,提示嬴政将剑鞘推到背后,从而成功拔出宝剑。

嬴政身上一直是有佩剑的,这种佩剑不同于士兵作战用的短剑,而是长度很长的长剑,影视剧中经常见到,佩戴起来非常有气势。

不过这种佩剑的装饰意义要大于实战意义,由于是长剑,要想拔剑出鞘,需要人的胳膊做出大幅度的动作。

偏偏在嬴政被追逐的过程里,荆轲是不会给嬴政拔剑时间的,越是着急,越拔不出剑来。

有了侍从的提醒,嬴政抓住机会,果断亮剑,利用兵器长度的优势,一剑砍断荆轲的左腿。

[var1]

嬴政:小子,这叫做一寸长一寸强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失去移动能力的荆轲再没有任何机会,带着遗憾走了。

而惊魂未定的秦王嬴政暴跳如雷,立即派王翦进攻燕国,夺下蓟城,将燕王喜赶到了辽东。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太子丹,又被他老爹坑了。

为了平息秦王的怒火,快要吓得魂飞魄散的燕王喜毫不犹豫地砍了太子丹的脑袋交给秦国,可惜然并卵,燕国的都城还是丢了。

这就是“荆轲刺秦”故事的始末,在《刺客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我们知道古文的风格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涵盖巨大的信息量。对于古文记载中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相关细节,往往需要大量的考证和分析才能弄清楚。

可这些困难在“荆轲刺秦”这里并不存在,《刺客列传》总计五千多字,太史公司马迁将其中的三千多字都用来描述“荆轲刺秦”这个故事。

相关人物的语言、表情、神态、动作都描述得详详细细,画面感极强。

这样的浓墨重彩,在《史记》中不说绝无仅有,最起码也是极其少见,足见荆轲这个人物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

[var1]

司马迁

2、燕太子丹的计划有没有可能成功?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荆轲刺秦”这件事通常是两种态度:

第一种,秦国是残暴的一方,是反派。燕国为了保卫家园不得已想出的办法,可惜功败垂成。

第二种,秦灭六国乃是大势所趋,秦始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两千年的发展轨迹,燕太子丹和荆轲都是螳臂当车。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两种态度的对与错,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不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荆轲刺秦”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没有用?

太子丹在说服荆轲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番话:

《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这一段话,几乎就是太子丹这么多年来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胸中的一口气,和嬴政拼到底。

太子丹给了荆轲A和B两个方案,A方案是荆轲劫持嬴政,让他归还各国的土地。B方案是退而求其次,让荆轲除掉嬴政,这样秦国必定发生内乱,到时候再组织合纵联盟,就可以大破秦国。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可行性。

首先A方案基本就是没睡醒的梦话,让荆轲在咸阳城中把秦王嬴政劫出来,你当他是超人还是钢铁侠会飞?

这就像谁都知道把大象放冰箱只需要三步,可谁能做到呢?

假设退一万步说,荆轲成功把人劫出来,那后面退还土地的方案怎么定呢?

曹沫和齐桓公的案例只包括齐、鲁两个国家,相对比较简单。

而现在秦国可是面对全天下,这中间一百多年的战争,牵扯的方方面面可多了去了,到时候具体方案谁说了算呢?

最重要的,秦国就算退还土地,那受益最大的是韩、赵、魏、楚这些与秦国接壤的国家,燕国基本上捞不着什么好处。

你说燕太子丹策划这么大一件事,到最后燕国没有任何好处,在这玩儿呢?

所以A方案基本上就是个场面话,大伙听听就算了。太子丹让荆轲去做的,实际上只有B方案:

由荆轲除掉嬴政,让秦国群龙无首,随后陷入内乱。

[var1]

嬴政:燕丹,寡人和你没完

这个成功的可能性有没有?肯定有!

之前吕不韦、嫪毐、成蟜等一系列事件,足以证明这不是太子丹在拍脑袋空想。

而且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还有两个利好消息:

一是秦军的战斗力在下降。

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军似乎是“战无不胜”的代名词。可事实上,秦军的战斗力并不是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它会随着将领水平的高低而产生波动。

由【破军星】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可以被公认为是战斗力最强的时期。随后有所回落,与赵国的李牧陷入缠斗。

而嬴政时期由王翦、王贲率领的秦军,是秦军战斗力的又一个高峰,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但是再往后,无论是蒙恬、王离、章邯,还是任嚣、赵佗,似乎都没有证明他们能够达到白起和王翦时期的水准。

[var1]

白起:我才是最强

二是嬴政的儿子们水平不行。

秦始皇的能力和手段不用多说,可他的儿子们似乎有点“虎父犬子”的意思。

公子扶苏为人温和宽厚,也许是一个可靠的守成之君。但你要让他去扫平六国,似乎胆略和霸气都不够。

而公子胡亥就更别提了,“秦二世”从来都不是个褒义词。

也就是说,嬴政的儿子中,没有让大家可以信赖的英武睿智之人。

从这几方面来看,似乎“荆轲刺秦”真的可行,只要荆轲拔了嬴政这杆旗,秦国扫平六国的宏伟计划还真搞不定。

但真实的推演恐怕不会是这样。

3、“荆轲刺秦”无法改变结局的真正原因

我们不谈“历史没有如果”这样的场面话,小步的观点是:

即便“荆轲刺秦”能够成功,秦国扫平六国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先不考虑历史周期律、生产力发展等等这些学术味道浓厚的解释,我们先问这样一个问题:

扫平六国,是秦王嬴政的事,还是整个秦国的事?

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一群人的事?

如果是秦王嬴政一个人的事,那很好办,请看看林肯和肯尼迪,只要人没了,那么事也就没了。

如果是一群人的事,那恐怕靠一个荆轲是不够的。

秦国属于哪一种呢?

很明显是后一种!

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基因,让秦国彻底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将上下各个阶层都绑在了这辆战车之上。

历代秦王需要对外扩张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文臣武将需要对外扩张获得更多的功勋和更高的爵位,即便是普通的秦国百姓也需要对外扩张来获取战功,以此得到更多的土地和房屋,让家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从秦王到士兵,都需要秦国对外扩张,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以满足各自的愿望和目标。

所以,扫平六国当然不只是秦王嬴政一个人的事。

[var1]

对外扩张是秦国的集体意志

从这个角度看,即便荆轲能够成功,让秦国失去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也许进攻六国的脚步会停滞不前,也许秦国内部会乱上一阵子,也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帝国的建立时间会往后再拖上几十年。

但不管过程会多么曲折,秦国一定会再次决胜出一位新的君主,带领着他们继续对外征战,扫平六国。

到那个时候,“荆轲刺秦”对六国的意义,恐怕远远称不上逆天改命,只能是让六国再苟延残喘几年时间而已。

因此,“荆轲刺秦”虽然悲壮,但很遗憾,并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仗着地处偏远,燕国在都城被秦军攻破之后,又躲到辽东苟了几年。

在秦国陆续消灭了魏国和楚国之后,燕国再也躲不过去了,被大将王贲和李信一波带走。

燕国,凉。

二、齐国--战国后期的开心果

到了公元前221年,此时的天下大势早已失去悬念,战国七雄只剩下秦、齐两个国家。

在秦国陆续扫灭韩、赵、魏、楚、燕五国的过程中,齐国只全心全意地做了一件事:

吃瓜。

齐国就眼看着秦国将【合纵联盟】的小伙伴一个一个从桌子上赶下去,仿佛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面有齐国国力的长期疲软,有齐王建的昏聩懦弱,也有“二五仔”齐国相邦后胜的助攻。综合起来,就让齐国从战国中期的“东帝”变成了战五渣。

[var1]

就剩齐国了

等到齐国的周边变得静悄悄,齐王建终于发现不对劲了,慌忙调集重兵前往西线防御。

要说齐国的地理条件,虽然比不上秦国的“关中四塞”那样自成体系,但也是可圈可点。

齐国的东面是大海,既是天然的防线,又给齐国带来鱼、盐的丰厚收入。西面有“东岳”泰山和济水组成的天然防线,如果部署得当,可以稳稳守住来自西边的敌人。

但到了这时候,已经啥都不好使了。

且不说齐军士气低迷,战斗力低下等主观因素,单从客观形势来看,此时秦国已经对齐国的北、西、南三面形成了“C”型的战略包围圈,齐国这所破屋是四处漏风。

明知道齐王建在西线屯集重兵,秦国又怎么会傻傻地往铜墙铁壁上撞呢?难道不能换一条路吗?

果然,秦军另辟蹊径。

之前不是王贲和李信带人去辽东把燕国灭了吗?正好出差回来,从北方南下,渡过黄河,直扑齐国的都城临淄。

王贲的进攻路线绕开了齐王建寄予厚望的西部防线,本来就胜算极小,这下更完犊子了。

不仅如此,秦国还忽悠齐王建,说只要他投降,就可以获得一块封地,以后还可以过舒服日子。

齐王建一寻思,齐国估计是保不住了,但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这样也挺不错的。

曹爽:这段话我熟!

于是齐王建心安理得地投降了,齐国士卒一看,连大王都辞职不干了,我们还折腾个什么劲?

所以,齐国走得很安详,没遭什么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至于齐王建这哥们,下场不是那么好。秦国确实给了他一块地,就把他一个人扔在里面,派士卒把周边团团围住。

没水没电,齐王建连个泡面吃不起来,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齐王建:说好的精装修,到手的却是毛坯房,我要投诉!

齐国,凉!

[var1]

七雄归一

三、篇尾小作文

八百年前,武王伐纣,天下诸侯会渑池;

八百年后,始皇挥鞭,战国群雄终归一。

当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最后的赢家居然是西陲那个不起眼的小部落。

为什么会是秦国?

是“金角银边草肚皮”中拥有先天优势的西北“金角”?

是土地丰饶、天下财富十占其六的关中平原?

还是进可攻、退可守,稳居不败之地的“秦之四塞”?

恐怕不止这些。

西周三百年,秦无名无分,连个诸侯都不是。

只能默默无闻地在边陲之地为周天子牧马,与野兽和孤独为伍。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破镐京,西周气数已尽。

是秦点齐兵马,一路护送平王东迁,却只得到一个虚幻的封地。

秦一手战刀、一手锄头,将肆虐的戎狄赶跑,将关中变得富庶。

秦穆公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让“秦”这个名字第一次响彻东方诸国。

秦献公将东方的先进经验带回秦国,排除万难开始改革,只为不再忍受他国的蔑视和嘲笑。

秦孝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为秦国洗经伐髓,奠定强国之基。

秦惠文王独战合纵联盟,千里平定巴蜀,确立不败的战略优势。

秦武王、秦昭王锐意进取,龙战于野,将东方六国全部打服。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秉承父辈意志,将秦国优势持续扩大。

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你说,是天时,是地利,还是秦人的不屈和坚韧?

现在,火炬交到了嬴政的手上。

百万秦军,挥师东进;

太阿所指,六国皆灭。

废分封,立郡县。

从此以后,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立两千年之规,开两千年之霸业!

欧亚大陆的东方,一个强势的集权帝国迅速崛起,威严矗立。

这个帝国,名为“秦”!

《七雄归一》系列完。

请期待下一系列《楚河汉界》!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七雄归一】系列31,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转发、分享、点赞哦~

更多文章

  • 三千字看懂长平之战!白起为何坑杀四十万赵军,而不抓俘虏为己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大秦帝国白起出征长平

    [var1]很多人都说,白起的屠杀太过残忍,应该被后世批判。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白起的角度,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乎是白起唯一的选择!如果白起当时做出了其他的选择,秦国最后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战国时期,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主的发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为

  • 如果曹叡能够多活三十年,魏国可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叡简介,曹睿不死魏国有可能统一吗,魏国统一天下

    [var1]这倒不是说,曹叡这个人多么的雄才大略。只不过是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造成了这种局面。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只要曹叡不死,曹家统一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曹叡的人生经历,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要想解释清楚,还得从历史上那场著名的官渡之战说起。公元200年,随着一场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奠定了

  • 前316年的一场辩论,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却说不过一位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仪最辉煌的九分钟,张仪的辩论之术,历史人物张仪有三寸不烂之舌

    随着秦孝公的故去,新的王者秦惠文王闪亮登场,他和战国第一嘴炮---张仪组成新一代黄金CP。作为大名鼎鼎的“合纵连横”主角之一的张仪,在战国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过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对于张仪的介绍留到下一篇再说。今天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张全新的地图----巴蜀。一、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1、秦

  • 张仪靠一张嘴忽悠楚国,表面占了便宜,却让秦国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大秦帝国张仪精彩片段,喻恩泰张仪

    《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在李斯这一段对于张仪的描述中,清晰地将张仪对于秦国的贡献一一列举。这段话的精髓,不在于后面罗列的一项项功劳,而是开头的四个字----张仪之计。什

  • 古代“特种兵”之齐技击:单兵作战能力最强,战国最早雇佣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特种兵排行榜,大汉时期最强的特种兵,先秦时期特种兵

    这四大军力分别是来自齐国的技击之士、来自魏国的武卒、来自赵国的边骑与来自秦国的锐士,这些军队虽涌现于不同时期,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都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了一席之地,且巅峰时期横扫一切,无人能及![var1]而在这些特种部队中,齐技击由来最早。齐技击,顾名思义,战国时来自于齐国的精锐步兵,这些士兵在成为技

  • 风流太后:豢养男宠勾搭丞相吕不韦,还为假太监嫪毐生下2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嫪毐和赵后情史,吕不韦传奇嫪毐被处死,嫪毐吕不韦是什么关系

    赵姬身为皇太后,却与丞相私相授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私情,使得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成就了丰功霸业,却时常被后人诟病其并不是秦王所出。[var1]除此之外,赵姬在登上太后宝座以后,还不甘寂寞地圈养了男宠。其中,最得她欢心,也最臭名昭著的,非嫪毐莫属!相传嫪毐之所以能得太后宠爱,离不开他的“特长”。若要问

  • 湖北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六辆豪华座驾,墓主身份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队就意外挖掘出这座古墓,据测量该墓葬总长大约有三公里。当清理这座大墓时,专家发现了一个盗洞,由于这盗洞打法很专业呈蛇形,总长达15米。在这种情况下,墓葬中许多珍贵的陪葬品都会被偷窃,也很可能标志着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也会消失。[var1]但随着考古工作

  • 商鞅为什么就能在秦国变法成功?又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鞅为什么去秦国变法,商鞅变法前秦国真的很弱吗,商鞅变法是如何让秦国富起来的

    [var1]一,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在秦国成功1.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本姓公孙,是卫贵族的后代,所以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后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史称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中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彼此为了壮大实力和抢夺地盘而争得你死我活。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这个时

  •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伍子胥不死吴国会灭吗,子胥鸱夷,伍子胥救主完整版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相信提及伍子胥这个人,大家可谓耳熟能详。他是吴国非常重要的一位功臣,在后世有一段时间,他跟姜子牙一样也被人称之为“武圣”。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也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了两代吴国君王,并且将吴国送上了一个权力巅峰的崭新时

  • 三国群英传2,魏国最强的一队,这还真不好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群英传2最强搭配,三国群英传2武将分析榜,三国群英传2的兵种排行

    之前说了蜀国和吴国的最强5人组,今天轮到魏国了。魏国的这5人还真不好选择,主要涉及到军师姜维,都说姜维应该算作是蜀国的,毕竟是蜀国后期重臣,也为了复辟蜀国,最后被敌军杀死,死得相当惨烈。 [var1] 但需要说一下的就是,姜维是降将,投降蜀国之前实际上是魏臣,而群英系列中,姜维都是在三国鼎立这个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