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千字看懂长平之战!白起为何坑杀四十万赵军,而不抓俘虏为己用

三千字看懂长平之战!白起为何坑杀四十万赵军,而不抓俘虏为己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50 更新时间:2024/2/8 2:04:12

[var1]

很多人都说,白起的屠杀太过残忍,应该被后世批判。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白起的角度,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乎是白起唯一的选择!如果白起当时做出了其他的选择,秦国最后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战国时期,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主的发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var1]

尤其是到了秦昭襄王在位后期,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对周围的几个邻居持续进攻。

而当时的秦国,主要进攻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向三晋方向进攻,去打韩赵魏这三国。另一个方向,则是向楚国方向进攻。

这两个方向,秦国都曾尝试过。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垂沙之战,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大败楚国;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打败韩魏两国二十四万精锐;鄢郢之战,直接攻破了楚国都城,占领了大量地盘。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

[var1]

总之,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需要不断发动战争,进攻周围的几个邻国。一方面,不断蚕食邻国的领土,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减少邻国的人口,直接削弱邻国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长平之战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再次出击。这一次,秦国的目标,是韩国的野王地区。不得不说,秦国这次下手,真的是稳准狠。作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诸侯国,韩国势力本来就不强。

[var1]

再加上韩国在伊阙之战当中,损失惨重。此时的韩国,根本无力抵挡秦国。而且,因为秦国的外交手段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其他诸侯国,前来救援韩国。

另外,野王地区,在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拿下了野王地区,就等于是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所有联系。如此一来,下一步,秦国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上党地区。

[var1]

然而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却超乎了预料。野王地区被攻陷后,韩国国王很识趣,直接割让了上党地区。然而上党地区的官员和百姓,却不愿意投降秦国。

在以往的交战过程当中,秦国杀了韩国不少百姓,这也使得韩国百姓,颇为仇视秦国。所以,当割让的命令,送到上党之后,上党地区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转而投降了赵国!

原本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上党地区的归降,却把赵国彻底拖下了水。上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主动归降,赵国也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var1]

但如此一来,赵国就直接走上了秦国的对立面,双方的交战,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

接下来,得知此事的秦国,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军队,强行攻下了上党地区。但是在秦国进攻的同时,很多上党地区的百姓,却直接向赵国那边迁移。

如此一来,赵国就只能在长平地区,接应这些上党百姓。而随着上党百姓的迁移,秦赵双方开始大规模增兵,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var1]

不过,此时的秦赵双方,其实都没做好大规模歼灭战的准备。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此时其实都有各自的隐患。

秦国这边,之前为了进攻韩国,已经折损很大。在没有任何休息的情况下,马上和赵国开战,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而赵国这边,同样情况复杂。当时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算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三十多年以前,赵国经历了一场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为提升。

[var1]

但问题是,此时赵国如果和秦国交战,整体实力还是要逊色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其他诸侯国,大家联合对抗秦国。但问题是,因为这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导致赵国还没来得及联合其他国家。

不过,既然双方军队,都已经开始对峙,不打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接下来,秦军开始主动向赵军发动攻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逼得赵军统帅廉颇,不得不将军队撤回丹河东岸,依托丹河建造堡垒,坚守不出。

[var1]

从整体战局来看,廉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因为单从双方战斗力来说,赵国显然不如秦国。然而赵国却是本土作战,在补给能力上有优势。

只要能耗尽秦国的补给,秦军自然会退。到时候赵军再找机会,趁势进攻,自然能战胜秦军。

然而廉颇的这个计划,却并没有得到赵王的认可。赵王认为,廉颇是怯懦不敢再战。为了争取时间,赵王派人先去秦国议和,利用这段议和的时间,联合其他诸侯国,抵抗秦国。

[var1]

但赵王没想到的是,他派人去议和之后,反倒被秦国利用。此后,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并且大肆宣扬。如此一来,魏国和楚国都知道,赵国已经议和,自然不愿再来救援了。

被秦国摆了一道之后,赵国彻底没了援兵,只能独自面对秦国。此时的赵国,如果真的议和退缩,不但上党地区会丢掉,赵国还要割让自己的地盘。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赌一下,直接摆出和秦国玩命的架势,说不定反倒可以吓退秦国,得到更大的好处。

[var1]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接下来,赵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打算和秦国来一场主力决战。这就好比一个赌徒,在赌桌上输了钱以后,自然想要压上全部家底,把输的钱都赢回来。

就这样,在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长平之战从一场局部战争,变成了双方的主力决战。

秦国这边,在得知赵国的动向之后,也开始发力。首先,秦国使出了反间计,在赵国那边散布谣言,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

[var1]

得知此事后,赵王果然中计,临阵换帅,让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前去长平地区增援。再加上长平地区原有的赵军,赵军总数超过了四十万。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则是秘密换帅,将主帅换成了秦国最能打的白起。

白起上场之后,果然不负众望。首先,秦军佯装失败,引诱赵括率领全部主力,向前进攻,落入秦军的包围圈。然后,白起派军队切断赵军的后路,彻底将赵军主力围困起来。

[var1]

到了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赵国似乎已经彻底没了希望,这四十多万精锐被全部歼灭,似乎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推演这场战争,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直到赵军主力被围,双方的角力才真正开始。

[var1]

此时的赵军,虽然被秦军主力围困,补给断绝,但其建制却依然完好,战斗力没有任何削弱。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强大的援军,前来救援。秦国不但围不死赵括,反倒会中心开花,被赵国全歼。

这场对峙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赵军先耗尽所有补给,还是赵国的援兵先到。

得知赵括被围之后,赵国自然是想要全力救援。但问题是,之前赵国已经从全国范围征兵,才凑出了四十万大军。如今就算再征兵,也只剩下一些老幼妇孺,根本无法作战。

[var1]

当然,除了赵国内部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魏国和韩国求援。只要这两国愿意救援,长平之围一样可以解除,而且还能反败为胜。

但可惜的是,因为赵国之前的求和行为,再加上韩魏两国,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大胜。而且,这两个国家,也被秦国给打怕了。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这两国并未能够及时前来救援。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同样动作不断。秦国同样看出了这场战役的危险,一旦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战败,输掉的绝不是一场战争,而会是全面的溃败。其他诸侯国,绝对会一拥而上,围殴秦国。

[var1]

所以,长平开始围困对峙之后,秦昭襄王亲自来到紧邻前线的河内郡,许诺将河内郡所有的百姓,爵位全部提升一级。然后将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都征调到前线,阻击其他国家的援军和补给。

在这种对峙围困的状态下,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四十六天之后,赵军因为补给断绝,彻底崩溃了。最后,赵括率军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而赵括死后,赵军则是整体投降了秦军。

[var1]

赵军投降之后,如何处置这几十万赵国降卒,就成了白起面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放了他们,等他们返回赵国,赵国很快就会再次组织起一支大军,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而秦国这边,在之前的大战当中,已经损失惨重。如果在这个时候被诸国围殴,肯定必败无疑。

这个结果,白起承受不了,秦国也承受不了。

[var1]

另外,数十万人的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秦军本就不是在本土作战,支持几十万秦军作战,已经耗尽了秦国的补给能力。如果再加上几十万赵军,秦国是无论如何,都养不起的。

如果没有粮食,这几十万秦军,一定会哗变。到时候如果其他诸侯国,趁机前来救援,秦军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所以,此时白起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杀光这几十万降卒。如此一来,赵国被彻底重创,再也无法组织强大的军队。秦国也不必承受补给的压力,可以有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var1]

面对人性和国家利益的抉择,白起最后还是选择为了秦国,杀掉了几十万赵国降卒。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

不是白起残忍,而是他别无选择。

更多文章

  • 如果曹叡能够多活三十年,魏国可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叡简介,曹睿不死魏国有可能统一吗,魏国统一天下

    [var1]这倒不是说,曹叡这个人多么的雄才大略。只不过是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造成了这种局面。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只要曹叡不死,曹家统一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曹叡的人生经历,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要想解释清楚,还得从历史上那场著名的官渡之战说起。公元200年,随着一场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奠定了

  • 前316年的一场辩论,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却说不过一位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仪最辉煌的九分钟,张仪的辩论之术,历史人物张仪有三寸不烂之舌

    随着秦孝公的故去,新的王者秦惠文王闪亮登场,他和战国第一嘴炮---张仪组成新一代黄金CP。作为大名鼎鼎的“合纵连横”主角之一的张仪,在战国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过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对于张仪的介绍留到下一篇再说。今天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张全新的地图----巴蜀。一、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1、秦

  • 张仪靠一张嘴忽悠楚国,表面占了便宜,却让秦国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大秦帝国张仪精彩片段,喻恩泰张仪

    《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在李斯这一段对于张仪的描述中,清晰地将张仪对于秦国的贡献一一列举。这段话的精髓,不在于后面罗列的一项项功劳,而是开头的四个字----张仪之计。什

  • 古代“特种兵”之齐技击:单兵作战能力最强,战国最早雇佣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特种兵排行榜,大汉时期最强的特种兵,先秦时期特种兵

    这四大军力分别是来自齐国的技击之士、来自魏国的武卒、来自赵国的边骑与来自秦国的锐士,这些军队虽涌现于不同时期,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都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了一席之地,且巅峰时期横扫一切,无人能及![var1]而在这些特种部队中,齐技击由来最早。齐技击,顾名思义,战国时来自于齐国的精锐步兵,这些士兵在成为技

  • 风流太后:豢养男宠勾搭丞相吕不韦,还为假太监嫪毐生下2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嫪毐和赵后情史,吕不韦传奇嫪毐被处死,嫪毐吕不韦是什么关系

    赵姬身为皇太后,却与丞相私相授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私情,使得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成就了丰功霸业,却时常被后人诟病其并不是秦王所出。[var1]除此之外,赵姬在登上太后宝座以后,还不甘寂寞地圈养了男宠。其中,最得她欢心,也最臭名昭著的,非嫪毐莫属!相传嫪毐之所以能得太后宠爱,离不开他的“特长”。若要问

  • 湖北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六辆豪华座驾,墓主身份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队就意外挖掘出这座古墓,据测量该墓葬总长大约有三公里。当清理这座大墓时,专家发现了一个盗洞,由于这盗洞打法很专业呈蛇形,总长达15米。在这种情况下,墓葬中许多珍贵的陪葬品都会被偷窃,也很可能标志着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也会消失。[var1]但随着考古工作

  • 商鞅为什么就能在秦国变法成功?又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鞅为什么去秦国变法,商鞅变法前秦国真的很弱吗,商鞅变法是如何让秦国富起来的

    [var1]一,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在秦国成功1.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本姓公孙,是卫贵族的后代,所以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后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史称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中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彼此为了壮大实力和抢夺地盘而争得你死我活。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这个时

  •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伍子胥不死吴国会灭吗,子胥鸱夷,伍子胥救主完整版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相信提及伍子胥这个人,大家可谓耳熟能详。他是吴国非常重要的一位功臣,在后世有一段时间,他跟姜子牙一样也被人称之为“武圣”。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也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了两代吴国君王,并且将吴国送上了一个权力巅峰的崭新时

  • 三国群英传2,魏国最强的一队,这还真不好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群英传2最强搭配,三国群英传2武将分析榜,三国群英传2的兵种排行

    之前说了蜀国和吴国的最强5人组,今天轮到魏国了。魏国的这5人还真不好选择,主要涉及到军师姜维,都说姜维应该算作是蜀国的,毕竟是蜀国后期重臣,也为了复辟蜀国,最后被敌军杀死,死得相当惨烈。 [var1] 但需要说一下的就是,姜维是降将,投降蜀国之前实际上是魏臣,而群英系列中,姜维都是在三国鼎立这个剧本

  • 战国时期,楚国非常强大,为什么却很少出顶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相比之下,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六国,好像都有几位让后世耳熟能详的将领。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翦,齐国有田忌、孙膑、田单,燕国有乐毅,赵国有廉颇和李牧,魏国有吴起和庞涓。就连最弱小的韩国,都出了一个申不害。虽然申不害的身份,更侧重于改革家和思想家,但这位大佬打仗的能力其实也挺强的。如果不是因为韩国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