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南考古志|“启幕江南”,从草鞋山遗址到环太湖文明

江南考古志|“启幕江南”,从草鞋山遗址到环太湖文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2 更新时间:2024/2/9 3:33:44

在环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哺育了智慧的先民,孕育了灿烂的明,为江南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让“江南”这个温柔的字眼,出现在了无数文人墨客作品之中,盛名至今。针对江南的史前文化,吴文化博物馆曾举办特展“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看这块美丽又富饶的土地,如孕育出古老又神奇的文明、拉开江南文化的序幕。《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江南考古志”专栏本期关注的即是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史前文明。

环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北抵长江,南达杭州湾及钱塘江,包括今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北部。这一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孕育了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在相对独立、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里,这一地区的祖先开始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随着多年来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环太湖地区基本建立了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成为中国史前文化发展脉络最为清晰的地区之一。

环太湖新石器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阳澄湖,草鞋山遗址即地处阳澄湖南岸

“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集合了多家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文博机构,展出了两百件出土文物,梳理了草鞋山遗址和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历程,回望了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明。同时,该展览对环太湖区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典型遗址都有涉及,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完整时间线。这一展览对于遗址的呈现以小块范围划分,分为苏松地区、西部过渡地带、杭嘉湖地区三个区域,基本涵盖环太湖这一完整区域范围,较为充分地展现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

草鞋山遗址:“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在这一呈现史前江南文明的特展中,主办方将草鞋山遗址作为切入口。作为苏州乃至整个环太湖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草鞋山遗址因中心有形如 “草履”的“草鞋山”土墩而得名,其文化层几乎跨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草鞋山遗址发掘坑位图

草鞋山是阳澄湖南岸的一个土墩,位于江苏省吴县唯亭镇东北二公里,离阳澄湖650米。土墩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2000平方米。海拔15米,高出地面约10.5米。隔小路相望的夷陵山,也是一个土墩,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海拔19.78米。经过钻探查明,遗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170米,面积约44000平方米,比草鞋山、夷陵山两个土墩的面积大两倍,说明这两个土墩实际上是一个遗址。

该遗址是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普查时发现的,以后又多次进行了调查。由于唯亭砖瓦厂在取土中发现了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文化馆协助下,于1972年9月进行了探掘,随后又主持了两次发掘,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

草鞋山遗址及附近重要遗址位置图

这两次发掘发现了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十一个灰坑(窖穴)和二百零六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一千一百多件。这些,为研究太湖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11米,T203、T202、T103、T102四个探方是遗址保存最厚的部分,除耕土层外,按照土色土质的不同分为十层。从出土的木构建筑、粳稻、兽骨、纺织品、陶器等方面,可以看出古代太湖地区的人们,很早就创造了比较先进的文化,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同黄河中游、中原地区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从埋葬制度上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太湖地区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家庭公社、军事民主制三个阶段,看到了由没有阶级,到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最后出现氏族贵族和奴隶制的过程。

草鞋山遗址T103西壁剖面图

草鞋山遗址

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瑞近此前在谈论草鞋山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时表示,“草鞋山遗址在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一个遗址一个地方全部展示出来,这是一个非具有标志意义的考古学遗址。而草鞋山文化是中国证明人类种植水稻最直接证据的遗存。相比较其他文化不是延续在一个地区生存和同一个地区发现,或者是同一个地层中连续表现,草鞋山文化证明这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同时,草鞋山遗址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审美情趣。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有陶、玉、石、骨等材质,是就地取材,器型多样,纹饰优美,表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尤其以崧泽文化时期的遗物为代表,在日常用品上呈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早期人类艺术历史上重要的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何策划展示江南史前文明

吴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当然体现草鞋山遗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方面,策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探寻江南文化的起源。一直以来,世人都认为江南是小桥流水间的吴侬软语,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但到底什么是江南?江南的文明究竟源自何方?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一展览就是在这样的疑问中酝酿和产生。展览以草鞋山遗址为发起点,带领大家梳理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历程,让观众能够看到这块美丽又富饶的土地,是如何孕育出古老又神奇的文明、又是如何拉开了江南文化的序幕。”

吴文化博物馆“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展览现场

对于如何呈现江南的史前文明,策展人高超在对展览的策展实践与思考的文章中写道,要在一个展览中全部表现是不现实的,加之展厅空间和展览表现内容的有限,只能选择一些典型遗址加以表现,所以展览的筹备阶段是从实地考察开始。 高超说,这一展览选取了环太湖地区 20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对文物的考察,策展团队还需要进行对具体遗址的考察,通过对遗址的位置、发掘情况、保护现状等考察,得到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展览抛弃了传统以社会生活资料的不同方面或文物按材质、用途等进行归类展出,而是将各个遗址作为一个个整体呈现给观众。”

鹿角,新石器时代,澄湖遗址出土,吴文化博物馆

鹿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骨角质器物。鹿角材料的获取,大致包括两种途径:一是猎取,通过狩猎鹿而获得鹿肉、鹿皮与鹿角等生存资源;二是采集,通常情况下成年公鹿的鹿角会定期脱落、遗落在原野中,先民通过捡拾即可获得。此鹿角出土的遗址位于苏州原吴县车坊镇,在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房址、灰坑、水田、水井等多种遗迹,其中水井有近1000 口,是太湖流域考古发现水井最多的遗址。

展览由“前言”、“得天独厚孕本源”、“文化标尺立史前”、“满天星斗汇江南”及“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前言”指明环太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这一地区所表现出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面貌,说明距今 7000 年前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已然揭开了中华民族其中一处文明发源地的序幕;“得天独厚孕本源”单元则以环太湖地理环境为中心,为观众理解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兴盛发达作出铺垫。这一部分展出的主要为吴文化博物馆收藏的石器时代动物骨骼和石器文物;而“文化标尺立史前”单元介绍了草鞋山遗址相关情况,展示了草鞋山遗址最新发掘出土的文物,以此让观众能够重新认识这一遗址对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价值。

圜底腰檐陶釜,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草鞋山遗址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将釜类陶器作为炊器是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的独特传统,但釜的具体形态则表现出较显著的地域差别。同为深筒状釜,在太湖东岸以草鞋山等遗址为代表的是圜底釜,在太湖西部以骆驼墩等遗址为代表的则是平底釜。但无论哪种釜,在其腰部几乎都会附加环绕一周泥条花边出檐,这类陶釜被称为“腰檐釜”。

陶“碟形器”,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通高13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草鞋山遗址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仿佛两碟相扣而成。为泥质红陶,空心,无口无缝,顶部有一乳突。围绕顶部乳突,器壁一周刻画有星纹饰,计有十一角。该器形状独特,有学者推测其是一种使泥片隆起形成空间所用的制陶工具。

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太湖流域定居并繁衍生息,造就了环太湖地区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例如苏松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和绰墩遗址、西部过渡地带的下湾遗址、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遗址等。就整体水平而言,其文明程度与黄河流域相比毫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展厅中,“满天星斗汇江南”单元是整个展览内容最为丰富的章节,选取这一区域范围的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选用体现遗址本身的文物,其目的呈现长江中下游、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验证其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学说。

陶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东山村遗址出土,家港博物馆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陶器之一。这件尖底瓶的造型、纹饰以及装饰和颜色,在长江下游地区未见源头,明显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风格,与西阴文化早期同类制品极度相似,对探讨黄河中游与长江下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陶背壶,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东山村遗址出土,张家港博物馆藏

陶背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特有器型,属于汲水器类。背壶的造型基本是壶形,不同的是壶腹不是圆体,而是一侧扁平、一侧圆鼓,肩下有耳穿,鼓腹下部有喙形或鸡冠状的凸纽,推测是用一根绳子背在背上,扁平一侧贴在背上,绳子通过两个耳穿过,并别在凸起下面固定。由此可见在崧泽文化时期,东山村的原始先民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产生了文化上的交流。

骨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常州圩墩遗址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此器是由动物骨管加工而成,骨管的关节部分形成自然的笄帽。

笄,为古代女子用以装饰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通常制作较为精致,新石器时期常出土于墓葬内墓主头骨附近。到了历史时期,形成了女子十五岁结发,以笄之的“及笄”礼,从而成为女子成年的象征。

宽把陶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绰墩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此器为泥质黑皮陶,鸭嘴形流,筒形腹,矮圈足。通体菱形网格状内饰鸟形刻纹,鸭嘴形流下以及圈足有稻穗纹样,肩及下腹附一宽把,上有40多根泥条贴面。

该种陶杯为良渚文化时期盛水器中的典型陶器,其纹饰繁复,制作相当精良,充分反映了当时原始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展览最后为总结部分,指出马家浜文化揭开了这一区域史前文明的帷幕,经过崧泽文化时期的长足发展,到良诸文化时期臻于鼎盛,正是这一支保持着清晰的发展序列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史前文化,最终造就了富饶的江南文明。

象牙梳,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绰墩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象牙质,长方形,尾部平面两端都刻划双线,两侧边内凹,如同绕线板;前部加工有8根齿,仅一根保持原高度,其余均残缺。

该器是梳理头发的用具,牙梳下端有8个梳齿,即用于梳理头发,或别在发髻上作为装饰用品。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玉鱼形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赵陵山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青绿色,透光,玉质内含有白色雾状及黑色墨色状杂质,完整。取抽象性物体,顶部略平整,上部对穿一孔,近上部及下部线割锼出条形豁口,下部不对称,一侧上翘。通体呈玻璃状光泽,应是作为坠饰使用。

对于江南考古展示的思考

2021年,在苏州举办的“长三角古代文明论坛”上,与会嘉宾们以展览的草鞋山遗址及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为契机展开讨论。其中,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刘斌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写的建立做了梳理,他以良渚文化为线索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年代至1980年代;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至2006年;第三阶段为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至今。在他看来,江浙沪考古人用了80多年时间,构建起了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的文化的研究。

玉三叉形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新地里遗址出土,桐乡市博物馆藏

玉三叉形器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一般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往往还有成组的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推测玉三叉形器、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冠饰。

兽面陶器耳,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嘉兴博物馆藏

该器为器把之一部分,面部肌肉一边松弛,一边紧绷,表情显得十分丰富。该器形象虽为兽面,却有人的表情,属人格化的动物形象。这件罕见的史前陶塑珍品与后期出现的某些兽面形象有着十分相似的痕迹,为随后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亦或是商代兽面纹的认读找到了历史原型,是一件研究史前神人与兽面融为一体造型的珍贵资料。

因此,对于策划、展示一场江南史前文化的展览依旧是不易的。在策展人高超看来,遗址发掘年代久远及文物的分散是一大难点。他表示,该展涉及十五个史前遗址,而考古出土文物归属权却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考古发掘参与机构都会分得一部分出土文物,这样就导致同一遗址出土的文物往往被多家文博机构收藏。虽然这些收藏机构都属于国家所有,但是这种分散式保管,无疑为后续的利用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在他看来,对于考古展的策划还要重视展陈氛围的营造,如在形式设计上,主办方将圩墩、澄湖、下湾、新地里四个遗址的展柜与造景融合,营造一种自然纯朴意境。

吴文化博物馆“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展览现场

吴文化博物馆“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展览现场,采用的展柜和草垛结合造景

对于江南的考古展示,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告诉澎湃新闻,做江南的展览跟吴文化博物馆定位有关,“因为我们的馆藏是一批讲江南文化的文物。苏州也好,环太湖也好,都是江南,从地域上面来说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区域。所以我馆的展览体系的构建也是以江南作为核心构建的。‘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是我们第一个从溯源的角度上策划的展览,是一个大的视野。之后,我们也将围绕太湖及太湖边的城市发展故事展开,从小切口切入,涉及到多个太湖周边的考古项目。再之后,我们会将目光聚焦在这一空间中的历史人物上,而这些人物也都金石学,现在的考古学有关。”

(本文部分参考自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及《“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特展策展实践与思考》和《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一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战国第一战神,李牧都非其对手,若非此人秦国不可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牧战胜秦国,秦国就没人能打得过李牧吗,战国时期名将李牧

    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主要功绩在于同其子王贲合灰亡山东六国,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var1]王翦前期主要负责对赵战事,第一次领兵的灭国大战也是灭赵。此后王翦又挥师北上,在易水西岸大破燕代联军,趁势灭亡燕国。子王贲则领军南下,先行袭楚,连下楚国十城,后以水攻之法淹没魏都大梁

  • 周武王对八百诸侯说:天命还不能伐纣!大家就回去了!何为天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武王为什么要伐纣灭商,姜子牙伐纣时机 原文,伐纣是什么意思

    而在此之前,周武王还曾有一次伐纣的尝试,《史记·周本纪》中是这么记载的:那是周武王即位后第九年,武王先是到文王的墓地举行了祭祀,然后到东方的盟津检阅军队(殷商在周之东方,盟津距商都不远),把文王的灵牌供在中军帐中,说是奉文王的旨意来讨伐殷商。八百诸侯赶来会盟,都说:“可以伐纣了!”但是武王却说:“你

  • 坚固的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浅谈春秋强国晋国为何突然解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晋国有多强,晋国三分天下,晋国历史纪录片

    春秋五霸当中,晋国是毫无疑问的老大,他的强大之处在于分裂之后的韩赵魏三国,皆成为了战国七雄,可见其丰厚的底蕴,那么如此强大的晋国,为何会突然解体,遭遇三家分晋呢?[var1]一、晋国的起源和壮大(一)晋国的起源晋国的出现,还要从西周的周成王开始说起,西周在建立后不久,便遭遇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武王去

  • 芈月嫁到秦国,为何为秦国耗尽心血,不惜与母国为敌呢?答案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当年秦国和晋国长达数百年都在争斗,可却没有放弃联姻,这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博弈。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个时候更不可能随时跑回娘家,为了自己的处境能好过一点,当然会跟着夫家的立场。秦国的宣太后在影视剧中,其实刻画的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不是很相符。事实上生在楚国的芈月不远千里嫁到秦国,也只是秦王的

  • 徐庶投奔曹操后,真的没献一计?就献了这一计还非常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徐庶最后辅佐曹操了吗,徐庶投奔曹操完整版,曹操和徐庶关系怎么样

    徐庶在争夺樊城一役中可谓是中流砥柱!先是让张飞、赵云二人大破曹仁前锋,斩杀了吕旷和吕翔两员大将;然后识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的阵眼,很快就派赵云率领五百军士破掉阵法,又一次打败曹仁;曹仁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在晚上月黑风高之时前来劫寨,但是徐庶也神机妙算,早已在此等候曹仁入瓮,曹仁第三次大败而归。在此基础上

  • 芈月传:原来芈姝只是秦王的猎物,看秦王祭奠亡妻时说了什么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芈姝真实历史,秦王和芈姝第一次约会,威后芈姝

    他对芈月和芈姝,几乎没有什么真情,这一对姐妹,充其量只是他用来实现自己雄心抱负的工具而已。[var1] 1:秦王在亡妻的“忌日”那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原著中,秦王临死之前,甚至授意樗里子要杀了芈月,说这个女人野心太大留不得。自己死后,芈姝绝对不是她的对手,控制不了她,这会影响到嬴荡的王位稳固,他

  • 如果诸葛亮用这一计谋,蜀国也不至于灭亡,为何他到死也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那是一个属于战争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涌现的时代,那就是三国时代,说起三国时期,人们至今对里面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当时的三个国家,魏国,蜀国,与东吴形成了势力割据的局面,如果从战争局势来分析的话,曹操的魏国的实力比其他两国的实力都要强,而蜀国在后期的实力属于最弱的。历史上的蜀国也就

  • 吴国两位功臣为啥栽在自己人手里?(诸葛恪到底站队哪一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国诸葛恪简介,诸葛恪是怎么死的,孙峻杀诸葛恪

    孙鲁班只是推波助澜,孙权自己才是根源。的确,南鲁党争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孙权期待已久的政治清洗。全公主拿下太子生母后,另外两位鲁王党的干将孙弘和全琮乘胜追击,联名上疏弹劾太子党骨干张休(张昭之子)和顾承(顾雍之孙),罪名是在三年前的芍陂之战中虚报军功。芍陂之战历史上知名度并不高,但是从实际战况来说,

  • 东汉风云:东汉党祸的起源,源于宦官之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东汉时期宦官专权的危害,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故事

    东汉党祸的源流从何而起?先是汉桓帝为蠡吾侯时,曾向甘陵人周福受业,及入承大统,便擢周福为尚书;又有甘陵人房植,曾一任河南尹,也有重名。周福,字仲迟;房植,字伯武;乡人替他们作歌道:“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迟。”据此两语,似乎房植的名望,驾过周福,惟两人既相继通显,自然各置宾僚;周福门下无不助周

  • 楚国黑棺惊现世,千年肉汤至今不腐,道家神秘物件暗藏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 01 古墓的考古发掘2016年4月12日,河南省信阳市的平桥区郭楼村的两位村民,在稻田劳作时,被眼前一个土包吸引。走上前去一看,旁边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由于该村位于历史遗址保护区,在过去的20年间,村里很多古墓陆陆续续都被盗墓贼光顾过,于是在意识到这可能是盗墓贼挖的盗洞后,他们第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