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明清时期发展的最好,但在明清之前也有很多的文人志士喜欢对对联。对联有时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可能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作出一对好的对联,这和当时做对联那个人突然出现灵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有学问的人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要比普通人对联对的好。既然说到对联,就不得不说一下学问平平的武则天了,武则天曾经出过一个上联来找人对出下联,惊奇的是,朝廷上有学问高深的人也不在少数,竟没有一人能够对上下联。
有一天,武则天突然来了灵感,出了一个非常难的上联,看着自己出的上联,武则天非常满意,便想着要到人前去炫耀一下,于是将她想的上联拿个朝廷上的官员来对,那些官员们看到武则天给出的上联,犯起了难来。武则天出的上联是“孙子子孙装孙子”,这个上联读起来就非常拗口,而且仔细推敲一下,里面包含了多种意思。上联中的“孙子”既可以代表“孙子”又可以代表“孙武”,有没有骨气,服软的意思,也有装成孙武的意思,这就使得这个上联有了四种理解的意思,
所以要对出的下联,也要和这个上联一样,包含四种意思,还要在句式结构上和上联相符合。这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大臣们面对这个对联也都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对,也有人尝试着去对出下联,但是要仔细来对的话,还是没有完全符合的下联,最终没有人能够对出来。当然,这个上联难是难了点,但是也不是无解的,朝廷上这么多有学问的人,也是有可能对出来的,只是武则天作为皇帝,大臣们也有可能是为了恭维她,不想轻易对出她的对子。
但是不管怎么样,武则天出的这个对联确实是非常难的,很难对出来的,朝廷上没有人对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也是需要一定的灵感的。武则天看到没人能够对出来她出的对联,想必内心是有些骄傲的,同时也是遗憾的,没有人能够对出来这个上联,其实,连她也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来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