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农村借贷:从关系型信用到契约型信用,农村经济发展的见证者

唐代农村借贷:从关系型信用到契约型信用,农村经济发展的见证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87 更新时间:2024/1/29 10:47:44

一些头脑伶俐、实践能力强的人们便利用这一时机,成为一批新兴富商巨贾,就在利益的驱使下,借贷活动便在他们的推动中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众所周知,富人只在少数,大多穷人都挣扎于日生活开销中,他们为了维持生计,最可能优先考虑的就是借贷,因此借贷便成为农村生活的常态。

唐代的农村借贷,根据放贷来源的不同,分为国家农贷农村民间借贷两种

国家农贷是一种以诸色官仓为供给主体,为小农提供借贷的制度安排。从其发放时机来看,有从事农业生产前的借贷和灾荒时的应急性农贷。

前者又因农贷区域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情形是内陆地区的常规性农贷,另一种情形是针对戍边屯民、移民的开发性借贷。唐朝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大量征调内地军民戍边屯田,而政府会贷给他们种食、牲畜等。

从敦煌吐鲁番书来看,从事农业生产前的借贷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救荒时的临时性农贷。换句话说,唐代的官方农贷政策是以应急性借贷为主。其中,义仓(唐后期是常平义仓)担负最主要的灾害赈贷功能,其他粮仓则作为救灾的后备仓储,其中,“赈”是无偿的,“贷”则需要偿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势力式微,官府放贷功能基本丧失殆尽,于是农村民间借贷转而承担了这一政府职能。按借款来源,农村民间借贷分为无组织的私人借贷和有组织的借贷。对于前者来说,一是发生在亲朋邻里等熟人间的低息或无息借贷,二是属于商业信用的高利贷。

上述借贷均以地缘或人情因素为依托,是典型的关系型信用,并逐渐发展为农户借贷的核心。后者既有专门经营借贷、组织严密的典当、合会,又有兼营借贷、无严格借贷条规的行肆、旗亭、邸店等。这些借贷组织由城市深入农村,由内地传至边疆,对唐代农村小额融资颇有助益,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借贷关系渐渐由关系型借贷契约型借贷转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人的义利观有所改变,借贷关系中“利”开始松动,义利之间开始互渗

整体来看,唐朝前期,农贷体系中的关系型信用比较流行,到了后期不断弱化,契约型信用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唐前期,自然经济占较大比例,商品经济微乎其微,这限制了契约关系的发展,因为契约这种法律形式主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反映。进入商品流通过程的商品越多,契约关系就会越发展。唐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契约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次笔者认为唐代的契约观念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很大。“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在唐代初期的社会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使契约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再次,唐前期,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用刑事手段处理违约行为,使得借贷当事人不敢轻易打官司,这也阻碍了契约的发展。

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唐代官方农贷无论是在时空分布、资本规模,还是在制度化方面都大有发展,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唐代国家农贷不是与灾荒牵扯在一起,就是以贫户为对象……唐代缺少一套健全的金融体系,来满足老百姓借贷资本或生活需求,官府的仓粮出举或许稍稍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虽然政府贷与的粮种有时仍需纳利,但总比民间高利贷利率低些。

而这种经常性,针对小农的贷粮种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经济,也有不小的帮助。然而,官方农贷在实践过程中,却是一种关系型信用,这大大缩小了农贷的惠及面,弱化了国家农贷的“义政”功能。

根据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借贷文书,可知唐代农村民间借贷朝契约型信用的演进。在关系型借贷和契约型借贷的博弈中,一方面推动了唐代农贷体系信用类型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得新兴的“富民阶层”通过借贷关系,增强了其对乡村的控制力,开了唐代乡村自治化的序幕。

唐代整体借贷关系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由私人间的关系型借贷向有组织的契约型借贷转变——唐初农村的放贷主体,多是基于血缘、地缘进行偶然性、一次性放贷的地主、富商,放贷只是其“副业”。随着典当、合会的出现,唐代的农贷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典当业是盈利性的借贷组织,通常要收取利息。

由被动借贷向主动借贷转变——以前农业金融的实施大都由天灾人祸促成,其发展,也多由皇帝颁布指令或少数大臣上朝奏议,农民大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政府没有健全的金融制度,民间没有集体的信用组织,所以少有农业国策和金融制度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唐代出现的“社邑”则改变了这一现状,社邑是合会的雏形,其参与者多为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农户,入会者虽可能暂时没有资金需求,但可未雨绸缪,具有农业保险的职能。罗愿的《新安志》记述了流行于徽州的新新安互助之社:

“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其后,里中社辄以酒肉馈长吏,下及佐史,至今五六十年,费益广,更以为病。”

“新安互助之社”的结社目的在于储蓄,用于将来的养老,因此具备了储蓄和农业保险的性质。

由重义轻利向利益性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往往是与名誉有关的精神境界,它更看重的是名声而非利益,即‘君子不言利。

所以不难看出这种信用文化具有明显的人伦教化的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人的义利观有所改变,借贷关系中“利”开始松动,义利之间也开始互渗。

唐代农村借贷中的契约型信用是沟通城乡金融的桥梁,代表了商品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唐代的农贷体系中,关系型信用不断弱化,而契约型信用逐渐增强。通常,中国古代借贷契约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而唐代是契约制度的高度发展时期。

唐时民间立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为此后元时期借贷契约制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唐代农村借贷关系的契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唐代作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顶峰,它的借贷契约制度也得到高度发展。通常,契约制度的广泛建立,促使。唐代的民间借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发挥调节农村金融,稳定农业生产,安定农业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沟通了城乡金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信用的发展阶段,农户们通过借贷满足了自己的生活生产需求,甚至以此经商致富,与此同时,因为信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关系,它促进资金向投资的转化并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进行循环,因此,信用关系的深化可以促使商品经济关系的深化。

唐前期,封建国家的赈贷、赈恤在农村金融中起主体作用。唐后期,农村放贷主体由国家转变为地主阶级,其放贷形式也由赈贷、赈恤转变为直接的货币、实物放贷。因为唐前期,国家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农业经济运行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政府为保证财源、兵源,将贡赋收入的一部分以农贷的形式返还给农民。唐后期,均田制崩溃,国有土地所有制衰落,地主土地私有制空前繁荣,以地主阶级的地租收入为基础形成的私人高利贷资本,取代以封建国家的贡赋收入为基础实行的农贷,于是地主、富农和商人取代封建国家成为农村的放贷主体。可见,唐代的放贷主体不断由上向下迁移,由国家走向社会,而这种社会化趋势则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农村借贷不断由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演变,这种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它不仅加快了唐代农村的金融流转,,维持了小农生产方式的稳定,而且代表了商品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南齐书》、《新安志》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年羹尧曾助雍正登基,却被雍正无情赐死,不是兔死狗烹而因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年羹尧为何死都不向雍正低头,年羹尧与雍正的矛盾,年羹尧为何与雍正处处作对

    雍正对年羹尧的恩宠在平定青海之乱后,年羹尧凭借军功名声大震,闻名朝野。雍正对他更是极力宠信,宠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雍正无论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都要亲自征求年羹尧的建议,然后才能决断。如果年羹尧有个病痛风寒,雍正则体贴入微,送物送药,频频致信问询,关怀程度不亚于对太后的关怀。甚至有一年,南方荔技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经典传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片段

    唐朝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朝代,唐朝在当时,可谓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唐朝的文明和科学水平非常之高,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而且唐朝时期,人民比较幸福,百姓基本上可以说是安居乐业。同时唐朝又是个比较开放的国度,人们可以自由接触。据说在贞观年代,长安满大街老外很多,来自西域、欧洲等边远国家的人物都络绎不

  •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真是是为了陈圆圆还是另有原因,学者:他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三桂和陈圆圆简介,吴三桂与陈圆圆免费完整版,天台山吴三桂与陈圆圆

    吴三桂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帝即位,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使。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受封平西王,跟随清军入关。明末清初的吴三桂毋庸置疑是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谈起他,大家自然就把他与“冲冠一怒为红颜”联系在一起。英雄人物加

  • 武则天出了上联,满朝文武百官没人能对出下联,看到上联我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肉麻的诗,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武则天要抽多少次才能抽到

    对联在明清时期发展的最好,但在明清之前也有很多的文人志士喜欢对对联。对联有时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可能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作出一对好的对联,这和当时做对联那个人突然出现灵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有学问的人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要比普通人对联对的好。既然说到对联,就不得不说一下学问平平的武则天了,武则天曾经

  • 专家挖到大清古墓,开棺看到一幕,专家:李莲英死因找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莲英和慈禧第一次见面,李莲英纪录片全集视频,李莲英墓地全景图片

    时光的积累,促使酒芳香四溢,也促使历史芬芳醇正。時间的江河在不断地流,历史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一起拨开历史迷雾,返回那腥风血雨,战鼓雷鸣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李莲英是慈禧身旁最受宠的红人,作为太监,乃至还获得了慈禧太后赐予的二品顶戴,依据大清国祖训,宫里宦官的官职是不可以超出四品的,从而能够看得出李莲英

  • 李世民女儿墓被发现,专家看到棺材时,怒道:简直兽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祖籍是江西哪里人,秦琼死时李世民的反应,李世民女儿列表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就一直讲究“以死为大”,往往大家对待死人还是比较尊重的,古代还讲究厚葬,虽然我国严令禁止盗墓,但有些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选择盗墓,好实现一夜暴富的想法,但是这些盗墓贼也只会带走墓中的一些金银珠宝,不会触碰尸体,毕竟死者为大。但是盗墓贼只想带走金银珠宝,根本不会在乎这些文物

  • 解密大清皇位继承制,康熙非长子也非皇后所生,为何能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为了保障皇权血统的纯正,皇位继承原则多为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原则起源于西周的宗法社会,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来择立皇位继承人。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皇位继承必须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次序,保证最高权力在一姓一家一人的内部平稳传递。满清的皇位继承原则清朝满人的

  • 古代皇帝去泰山封禅,唐玄宗既行封禅泰山礼,为啥又想封禅华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今人模拟的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中国帝王至泰山,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据《管子》、《史记》等文献记载,远古时期的伏羲、遂人氏、黄帝等七十二位帝王都曾行封禅泰山礼。尽管这些大都是后人虚构出来的故事,但对后世帝王却有莫大的诱惑。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缔造出大唐“开元盛世”,为行封禅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元

  • 清朝最后一个凌迟处死的罪犯,被活剐三千多刀,他犯了什么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在古代凌迟有多残酷,投名状姜午阳凌迟,凌迟什么意思

    康小八,男,绰号吴秃子,天津卫人氏,光绪年间纵横京津两地的大盗。因为早年曾过继给北京东皇庄的康家,故改姓康,匪号康八太爷,江湖人称康小八。在北京康营(今朝阳区孙河乡康营)长大,是清代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罪犯。在一些古装剧里边,经常总会听见“凌迟”这个词,各位了解凌迟是啥吗?凌迟是古时候刑罚的一种,手

  • 为什么《史记》在西汉是禁书,到晋朝才流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史记记录到西汉了吗,东汉时期有史记了吗,史记什么时候作为正史

    《史记》也就是历史最初记载的《太史公书》,它一共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从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司马迁在写这部史作的时候处境是十分的悲惨。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是,在长安做太史令,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通习古文,后来游历天下。在旅途中司马迁就会四处搜集来自当地的古闻史料,去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