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赋》提到的稷下学宫:没有硝烟的战国,两千年前的高等学府

《大秦赋》提到的稷下学宫:没有硝烟的战国,两千年前的高等学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17 更新时间:2024/1/16 6:45:24

[var1]

《大秦赋》中的稷下学宫,以荀子为祭酒(学宫之长),韩非、李斯等众学子经常参与辩论,学术氛围浓厚,历史上的稷下学宫,其实远比剧中的辉煌。

稷下学宫中的“稷下”是什么意思呢?曾有人认为,这是“社稷之下”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稷下”是一个地名,位于齐国首都临淄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他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var1]

战国时期,秦国虽然逐渐崛起,但若论文化的发展,秦国并不领先。当时,七国范围内,有两个地方堪称“文化中心”,一个是魏国的安邑,另一个是齐国的临淄。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承魏国国君之位,他任用西门豹吴起、魏成等人才,富国强兵,开国国土,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当时魏国虽然国力强盛,家底毕竟浅薄,文化发展不够,魏文侯野心勃勃,他想让魏国成为后世敬重的国家。魏文侯在一番考量之后,打算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来魏国讲学,借以吸引天下学子。

[var1]

当时孔子已经死了,魏文侯就请来了孔子的弟子子夏。

《史记》记载:

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

魏文侯请来子夏后,亲自拜子夏为师,子夏居住在安邑,收徒300人,每日讲学,盛极一时。天下文人闻之,纷纷向魏国靠拢,百家齐放,安邑就这样成了文化聚集地。不幸的是,秦国崛起后,对魏国持续打压,魏国不得已迁都到大梁,安邑从此没落。

[var1]

安邑的没落,是先秦文化的损失,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文化中心顺势崛起,它就是齐国都城临淄。

西周时期,开国名将姜子牙(姜尚)被周天子分封于齐,齐国世代相传,到了战国初期,齐国的姜氏被田氏所取代,史称“田氏代姜”。齐国的祖先是皇帝的后裔,齐威王为了稳固田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宣扬田氏的正统地位,钦定了“黄老”为齐国的主导思想,并且在稷下设立学宫,弘扬黄老之学,吸引天下人才来齐国,为齐国“养士”。

《风俗通义·穷通》记载:

“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

[var1]

齐威王没有想到,稷下学宫创立之后,竟然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了齐国的“金字招牌”,将齐国的文化提升到了一大步,远远超出了齐威王的预想,同时,也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var1]

稷下学宫在齐国设立以来,得到了齐国历代君王的重视,在齐国的默许下,“稷下生”可以任意讨论学术和政治,其中优秀的人才还能获得齐国的封赏和授官,如此一来,稷下学宫成为了各学派交流的荟萃之地,云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等各重大学派的“学者”。例如,儒家的两位重要代表孟子和荀子都曾在这里讲学。

[var1]

孟子一共两次来到稷下学宫讲学,他第一次讲“仁政”,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到稷下。第二次讲“浩然之气”,齐宣王听完后如醍醐灌顶,对孟子顶礼膜拜。荀子更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广收门徒,李斯、韩非、张苍都是荀子的徒弟。

[var1]

可以说,在稷下学宫这个“金字招牌”下,许多身怀绝学的思想家在此成名,同时,这些思想家又成就了稷下学宫,为学宫吸引更多的人才,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var1]

稷下学宫先后持续了150年之久,放眼当时的世界历史,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公孙龙提出的“离坚白”和惠施提出的“合同异”是对立的两大论点,后来,稷下生们将这两种观点带到稷下学宫多次辩论,曾掀起一次次高潮,稷下学子每次听完都心潮澎湃。当时虽然处于战国年代,但稷下学宫犹如战国中的“战国”,只是,稷下的“战国”,没有硝烟,虽然辩论起来面红耳赤,但都彬彬有礼,尽显古君子之风。

[var1]

稷下学宫存在150多年,随着齐国的灭亡,秦国统一六国,稷下学宫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然而,千百年来,稷下学宫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历代著名的书院,都欲效仿稷下,然而,却都未达到稷下之盛。如今,“稷下生”还在否?稷下之风还在否?

更多文章

  • 三国死的最窝囊的五大名将,第一名不是魏延,也不是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飞赵云魏延,三国死得最憋屈的十大名将,正史中的三国五大顶级名将

    NO5:魏延魏延,字文长,益阳人,随刘备入川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重用。后刘备攻下汉中被任命为镇远将军统领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曾多次追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因其想奇袭子午谷,攻打长安一计未被诸葛亮采用,认为自己不被重用而心怀怨怼。诸葛亮死后渐渐狂妄自大,又与长史杨仪不合,被诸葛亮设

  • 汉光武刘秀不愧一代明君,宽宏大度、平易谦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代明君,常常显示出一种宽宏大度、平易谦和的气概。平易近人的态度收复敌方大将公元28年,割据陇右的隗嚣派属下的将军马援去东汉国都洛阳观察时政。刘秀接见马援时,丝毫没有摆皇帝架子,只是便衣便服,连帽子都没带,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一见到马援就微笑着说:“今天有幸见到贵客,

  • 《大秦赋》之项燕:楚国最后的战神,挫秦军,堪称战国第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项燕的个人资料,项燕之死,楚国灭亡项燕战死沙场

    [var1]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战国末年,楚将项燕在灭国之际,带领楚人力挫秦军,延缓了楚国的灭亡,深受楚人爱戴。提及项燕,很多人都会想到“楚霸王”项羽,项羽乃是项燕之孙,在历史上,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项燕也不输给其孙。[var1] 项燕,姬姓项氏

  • 东汉初年第一大案:皇帝的兄长自杀,上千人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皇帝遇刺案例,刘秀兄长,东汉名将被杀案

    一、汉明帝的兄长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三子,生母为许美人。39年,刘英被封为楚公,两年后被封为楚王,并在52年就国。由于生母不得宠,所以刘英的待遇比较差,在诸多皇子中,他的封国又小又穷,只有八个县,直到两年后,刘秀“以临淮之取虑、须昌二县益楚国”。刘英虽然不得父皇的宠爱,但他却与一位重要人物的关系

  • 东汉风云:党祸牵连名士数百人,杨乔宁死不做桓帝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杜密,颍川人,累迁北郡泰山太守,后调任北海相,监视宦官子弟,有恶必惩;及去官还家,每见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闭门扫轨,不复见客。颍川太守王昱尝向杜密称美刘胜,说他清高绝俗,杜密知王昱讽己,奋然说道:“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乃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这乃是当世罪人!杜

  • 当年曹操为啥坚决要斩了华佗?后汉书揭开真相,曹操是正确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古往今来放在大部分场合都算是真理,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等级非常森严,如果是平民百姓拥有每一个宝贝或者某一项优于别人的技能,那这个人就会被很多有权有势的人看中利用,他的人生将完全无法被自己掌握,是生是死都需要看掌权者们的取舍来定。所以我们在很多史料记载以及经过艺

  • 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封为何见死不救?只因关羽说了1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封救关羽的真正原因,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刘封不救关羽后果如何

    说起刘备的儿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刘备一共有三个亲生儿子和一个义子,在刘备的所有儿子中,能力最强的要属他的义子刘封。甚至有很多人设想,如果刘封可以继承皇位,那蜀国一定不是第一个灭亡的,甚至光复汉室都有可能。但历史就是历史,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今天我们不谈假设,

  • 千年以来赵云的墓没人敢盗,背后的原因说出来有点惊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云手下八大猛将,许褚单挑赵云全过程,黄忠临死告诫赵云

    而基本上赵云的这个形象,就是我们想象中的英雄形象了,他可以满足许多人对于英雄的幻想,让人们在想到英雄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云。而关于他的传说也是不少,不管是他本人的,还是他墓地的。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据说是赵云的坟墓是有着灵蛇守卫的。说是以前的时候,那个地方要建学校,一不小心就挖开了赵云的墓,这个

  • 荆轲-沉默者的韬光养晦之术,顶级剑客为什么杀不死皇帝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韬光养晦的代表人物,战国四大刺客荆轲简短资料,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变是谁说的

    战国时代“七雄”并起,当时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剑客盖聂和鲁句践。[var1]当时,身在卫国的荆轲,很崇拜这两位顶级大师,他年轻,喜爱读书、痴迷于研究各种剑法,每天刻苦练剑。遍访名师交流剑术,渴望着为国效力,梦想一显身手。怀着这样的理想和抱负,20岁的荆轲凭借着精湛的剑术去见卫国卫元君。卫元君是个安于现状

  • 秦朝轶事:陈胜为什么失败?司马迁一语道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迁与陈胜什么关系,陈胜秦朝灭亡,司马迁为何给予陈胜这么高的评价

    陈胜也真的做到了,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是,他并没有完成推翻秦二世政权的霸业,便被自己的车夫给刺死了。于是,陈胜的大业便以失败而告终了。那么,陈胜为什么失败呢?教科书上说是因为秦军的战斗力强悍,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总结了陈胜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陈胜称王之后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