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渡之战后世研究者不计其数,文章观点汗牛充栋,其中多有精辟之解,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在笔者看来,袁绍兵败官渡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袁绍军力过多,战斗力低下。
史书中没有关于袁绍战争观的明确记载,但是,综合起来可以发现,袁绍的战争观其实是单纯的“军力致胜观”。
《资治通鉴》第【64卷汉纪56】中是这样记载的: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是曹操和袁绍在刚刚起兵的时候,双方关于争夺天下的一次对话。
从袁绍说的这个“众”字中,就可以看出些袁绍“单纯军力观”的一些端倪。
但是,这种认为单凭兵力人数与武器装备的优势,就可以打赢战争的观点,恰恰是袁绍兵败官渡的重要原因。
因为,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力的较量,而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人心、战略战术的总体战,不是“力胜”而是“道胜”。
基于祖上积淀的胜过曹操的人脉,袁绍贯彻其“军力致胜观”也就有了基础,曹操虽然也出身豪门,但由于其祖上是宦官,在“正统”的士族看来,出身低贱,仍属“寒门”。
下面我们看看官渡之战爆发之前双方实力对比:
袁绍:幽州-69县、冀州-123县、青州-62县、并州-44县,人口850万,兵力人数几十万。
曹操:兖州-71县、徐州-50县以及部分豫州-94县、司隶-55县,人口与袁绍差不多,但兵力人数只有几万。
在军力上,双方兵种差不多,都是以步兵为主,骑兵较少。具体数字史家有争议。
袁绍正规骑兵约万余骑,后期,又有乌丸骑兵数万骑。
曹操骑兵数量不详,估计是远低于袁绍的。
单从军力对比,袁绍与曹操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单纯军力观”来看,袁绍的军力是远大于曹操的,到官渡之战时,袁绍出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而曹操只出步兵三万,骑兵五六百骑。
袁绍军队披甲率约1/10,而曹操军队披甲率约1/200,骑兵的马铠则相差30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以常理推论,官渡之战,袁绍十拿九稳。
但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力较量,结果是,袁绍败了。
为什么笔者说,袁绍的庞大军力反而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呢?
我们先看看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与袁绍在经济领域都做了什么。
曹操:曹操治下百姓赋税减轻,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曹操在196年就开始在许下屯田,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度比较完善,农业生产得以重新恢复。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两种形式,即分为军屯和民屯。
军屯就是有军队主导的屯田制,军队在其驻地平时耕种生产,战时打仗作战。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军队粮食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和民众的粮税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民屯则是由国家提供土地以及耕作农具,收集闲散的流民付出劳动力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的政策看似与豪强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法如出一辙,但其实不然,曹操的民屯制度在那四处是流民的时期,对于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的恢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屯田也是曹操与豪强争夺土地与劳动力的措施,遇到豪强抵抗时,曹操不惜动用军队进行强力镇压,确保屯田制度执行。
曹操的屯田制度在北方获得成功,不但稳定了曹操的北方经济,而且,曹操通过屯田在经济上打压豪强。
袁绍:袁绍治下百姓负担过重,在他统治之下,境内百姓因生活所迫,极不稳定。
加上官渡之战前袁绍连续数年猛攻公孙瓒,消耗巨大,将士十分疲惫,厌战之心很重。
曹袁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境内其实是不稳定的。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袁绍在经济领域有何作为,看来,袁绍在经济领域的确没有什么有力之举。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已经明白了,以同样的人口规模,养活规模差距五六倍的军力,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袁绍军队的装备远远优于曹操,加上规模上万的骑兵,要知道,骑兵可是个费钱的兵种,战马可不是单纯吃草的,战马吃的是粮食!
养一匹战马,相当于25个普通士兵,这样推算下来,袁绍的军队,以步兵算,怎么也得五十万人!
以800多万人口,养50万军队,这些费用从哪里来?
《魏志·武帝纪》中的《收田租令》是这样说的: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
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于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看来,养活这五十万步兵规模的军队,“豪强擅恣,亲戚兼并”,该交的赋税都被转嫁到贫苦百姓头上,导致下层民众负担过重。
这背后其实是袁绍对河北士族的纵容。
《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载:“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袁绍宽,其实主要是对士族宽厚。然而,乱世之中,士族们舒服了、满意了,普通百姓必然遭殃,不仅赋税交得多,还要受欺压,如此一来袁绍就丧失了民心,这才是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
反观曹操,其主要政绩之一就是抑制豪强。
袁绍骂曹操设立摸金校尉、挖诸侯王的坟,就是说的这些。
在用人上,曹操也是远胜袁绍的:
曹操在人事上唯才是举,提拔了大量平民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还杀掉了一些豪强,如孔融、杨修、魏讽等人。
袁绍呢?袁绍用人,看重出身多于能力,看重名望多于实绩。而袁绍统一河北,任用河南河北的名士,与世家大族在某种意义上互相勾结。
大家想一想,一支人数可能达五十万步兵的庞大军队,加上袁绍的用人策略,这支军队会是什么样子?
估计是等级森严,人浮于事,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推诿扯皮是常事,用人唯亲,军官腐败,素质低下,贪污盛行,欺压底层士兵是常态。
由此带来训练松弛,军纪涣散,战斗意志与战斗力低下,从守乌巢粮草重地的淳于琼日夜纵酒,就不难看出这支军队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军队,在数量占优的情况下,打公孙瓒或许没有问题,打曹操呢?
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笔者说,袁绍庞大的军力反而是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军队其实是沙丘上的大厦,看着很雄伟,但是徒有其表,经不住打击,非常容易垮塌。
这也是袁绍及其军队的阶层属性决定的,相比袁绍,曹操的军队在当时,其实属于一支新型军队,完全能够实现对袁绍军队的降维打击!
厚爱其民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军力膨胀带来的民心丧失,则注定了袁绍必然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