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振,历史上一贯给出的评价是奸臣,他任用宵小,肆意敛财,同时操纵着朱祁镇的一言一行,包括那次荒唐的出征。但是近来一些学者的观点确认为,王振实际上是一个忠臣,至于土木堡之变,王振也是为朱祁镇背锅。那么王振究竟是忠是奸呢?
一、 从学政到宦官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时,曾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毕竟汉有十常侍之乱。唐有甘露寺之变,自己朝代的宦官自然需要严加防范。
等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由于自己对文官集团的掌握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立了内书堂,开始教宫内的宦官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扶持,能够收获到一个足以制衡文官集团的组织,王振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宫的。
王振是蔚县人,之前曾经中过举人,算是一个文化人。进宫之后由于宫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化高谁去当宦官),于是王振的文化水平被极度的拔高了,甚至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大家都很尊敬这个文化水平很高的老师,纷纷称之为王先生。
明宣宗朱瞻基对王振也很满意,于是任命王振为东宫局郎,负责教导太子朱祁镇。这个举动显然是有深意的,显然是在为太子构建自己的班底。值得注意的是,明宣宗朱祁镇在识人上很有一套,他留下的辅政大臣,如三杨,张辅,胡瀅等都不是等闲之辈,因此王振作为太子的贴身之人,实际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二、 王振究竟是忠是奸
关于王振的黑点无关乎两样,其一是执政期间收受贿赂,专权,导致民不聊生,其二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并亲自指挥土木堡之变,导致明军大败。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收受贿赂,专权
事实上王振在朝廷上确实搞过一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事情。如工部郎中王佑,善于巴结王振,于是王振将他提升为工部侍郎。另外王振还把自己的侄子提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使。
另外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气死明仁宗那位)由于得罪王振,被王振所厌恶,罚他在国子监门口戴重枷示众(看来手段跟魏公公比还有差距),但李时勉为人十分正直,他的一千多名学生联名上书,要求带老师受罚,王振看到了,觉得十分愧疚,于是就放了李时勉。这么看来,王振公公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这么看来,王振虽然不算是一个清廉正直之人(这样的人怎么会主动当宦官),但要因此说是大奸大恶,倒也不尽然。只能说很多罪名实在王振死后被强加的,所谓墙倒众人推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点:土木堡之变的指挥
我们首先可以分析一下土木堡之变之前王振的一切举措。
明正统七年(1442),叶宗留率矿工起义,王振下令率军剿灭(没有诏安)。
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率农民起义,王振下令围剿。
同年云南土司思任叛乱,王振下令镇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振其实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在明朝受到威胁的时候,王振从不采取怀柔政策,因此出征土木堡肯定有王振的坚持在里面。但明英宗亲征,真的是受王振蛊惑吗?
首先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时瓦剌也先兵分四路犯边,大同参将吴浩战死,镇守太监郭敬战败,当时的边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然而当时居庸关至京师兵马匮乏(有一部分调往云南了),因此派京城三大营抵御确实是一个良策。
但问题是,如果派少量京军迎敌,那么就难以击破兵锋正盛的瓦剌军,如果派全部京军出动,领兵之人是否可靠又成了关键问题,所以在此种情况下,亲征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
况且以王振的能力,距离诱惑明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本事。因此明英宗有很大可能是自己下定主意亲征的。
另外明英宗朱祁镇本身也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军事指挥权让给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太监,所为二十四史皆帝王家谱,很显然王振是替朱祁镇背了锅。
三、王振死因之谜
关于王振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最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是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护卫将军樊忠手舞大锤,于乱军中瞥见王振,当即大呼,我为国诛杀此贼,遂以锤击打王振,打死王振后樊忠亦自刎而死。似乎对于这个奸臣,是不可能在战争中殉国的。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据《明史.王振传》记载,王振被乱军所杀,明朝万历年间成书的《殊域周咨录》也记载王振死于瓦剌兵手中。但从王振的地位来看,他应该是随侍英宗左右的,而明英宗被俘前一直稳坐大帐,不曾奔逃,因此有学者专家分析,王振很有可能是替英宗守门的时候被瓦剌兵所杀。
从明英宗被俘归来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二,他不仅没有记恨这个诱惑他亲征,又胡乱指挥的王振,反而十分怀念他,不仅为王振立碑,撰写碑文《英宗御祭王振碑文》,还为王振恢复了名誉。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王振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存有良知,明晓事理。在作为帝师的这段时间内,不仅没有放纵朱祁镇,反而严格约束他(从朱祁镇对王振不是宠爱,而是尊敬就能看出),让明英宗成为了一个有良知的好人(虽然他不是一个好皇帝)。
在史书中,总是存在一些非黑即白的描写,但它所描写的人物并没有那么扁平化,相反他们也曾真实鲜活的生活过,因此你很难只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如王振,他收受贿赂,铲除异己,是一个奸臣,但这不妨碍他是一个好老师。
所谓兼听则明,只有跳出非黑即白的观念,我们才能看到更为鲜活的历史。
参考资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殊域周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