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场叛乱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主要的发动者便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和史思明在一个地方做官,安禄山担任平卢节度使而史思明担任平卢兵马使一个掌握行政大权,另外一个掌握军事大权,两个人的关系又非常好,所以一拍即合便一同发起了叛乱。而且因为安禄山被唐玄宗十分宠爱,所以安禄山的权力也是十分的大。
因为前有奸相李林甫,阻止了各地的有军功的战将回朝任职,所以便给了安禄山培植自己势力的机会,安禄山曾经任职三个军事重镇的节度使,手握大权,兵强马壮。反观中原地区,长期的和平让中原的实力非常的弱小,有战力的军队大部分都被派往唐朝的边境,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有力的军队镇守中原地区,所以当安禄山反了之后,带领着自己强横的军队一路南下,却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就是这个原因了。
安禄山可以算是这场叛乱的灵魂人物了,造成的影响也非常的大,但是小编却说他眼界短浅,自然是有非常多的理由的。
毕竟安史之乱最终也没有成功,还是平叛下去了,这便和安禄山本身的眼光短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小编要举三个例子来佐证安禄山眼光短浅,第1点就是安禄山没有远谋,占领富饶之地,却只是抢掠财物。
凡是最后成为君主的人心中都有巨大的抱负,都是有全局观的,但是反观安禄山,他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当他每攻占下一个城市的时候,他不想着怎么样可以把这座城守住,相反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手下的士兵将这个城市劫掠一空,把得到的金银财宝都运回自己的根据地去。
若是只有一两座城市这样做,可以说他是为自己留后路可是无论是小城,还是像洛阳长安这样的大城市都是这样的做法,不免让人觉得他实在是太过小家子气了。
第2点便是他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不想着斩草除根,却急于登基称帝,享受一时的快乐。
安禄山反了之后,一路南下很快便攻到了洛阳,而安禄山就在洛阳称帝了,自称为大燕皇帝。实际上这时的唐玄宗正逃往四川,而且因为他出逃的行为非常的突然,所以跟随他的君臣不是很多,实力也非常的弱。而这时肃宗也是在不停的招揽兵马,然后向周围的国家求助,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一盘散沙,如果此时安禄山派兵追击彻底将唐玄宗和肃宗击杀,将他们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那么也许安禄山的皇位便可以坐稳了。
可是安禄山在占领了洛阳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了,只想自己快快的登上皇位享受一把当皇上的快乐。从这些表现来看足以看得出,安禄山就是一个眼界短浅的人。
不但如此小编还要举第3个例子来证明安禄山之所以后期失败,完全是因为他自身的缺陷,是因为他的眼界问题。
实际上安禄山在称帝之后身体的情况便越来越差,因为他非常的胖,可能是患有现在经常可以听到的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问题吧,反正在他称帝之后他的双目便失明了,脾气也变得十分的暴躁,经常动手殴打自己的臣子和儿子,还有在身旁侍候他的那些奴仆。
可以说是将自己身边的人都得罪了遍,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安禄山不仅不想着称帝之后稳定自己的实力,竟然还因为自己不喜欢大儿子便想要将一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大儿子杀掉,让一直留守在自己驻地的小儿子继承自己的位子。
安禄山现在本来就不受群臣的欢迎,都希望将他这个乱发脾气的君主拉下马,而安庆绪可以说是年少气盛,知道自己父亲有杀掉自己的意思便先动了手,杀了安禄山自己称帝了。
安禄山就这样因为自己的眼界问题最终丧了命,而他在这场叛乱当中所犯的三个毛病却是导致这场起义或者说叛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小编认为若是安禄山在这三个问题上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有可能还可以扭转这个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