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别被周文王儒雅的外表骗了,真实的他,早已把阴谋阳谋用到家了

别被周文王儒雅的外表骗了,真实的他,早已把阴谋阳谋用到家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79 更新时间:2024/1/20 6:15:08

忍常人所不能忍

但凡成大事者,总有过人之处。周文王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能忍,而且不是一般地能忍。这点跟周人长期的生存环境有关。

周人的祖先弃曾做过帝的农师,到了帝舜时期,甚至有了自己的封地,还有了后稷这个封号。一直到夏朝初期,周人的先祖都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夏王朝不太重视农业生产,再加上一连出了几任败家子,周人的先祖就被罢官去职了,跑到戎狄之间去讨生活。

戎狄和华夏之间,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和习俗也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戎狄以游牧为业,很难找到可耕种之地。这就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周人必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一改就是很多代。直到商朝晚期,古公亶父才在泾渭之间找到了一块地盘,建立起小小的城池,才开始复兴后稷之业。可以说,隐忍已经融入到周人的血脉里,这一点在周文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周文王的隐忍,要从他的父亲季历说起。当年商王帝武乙在周国境内打猎时被雷劈死,他儿子太丁就把仇算到了季历头上,趁季历朝商之机囚禁了他,导致季历克死他乡。文王就在此时继位。本来应该为父复仇,毕竟季历是冤死的,但是文王只能忍:一是戎狄在畔,强敌环伺,他不能拿父祖艰难开创的基业作赌注;二是周还不具备与商抗衡的实力,况且商王为天子,周为诸侯,倘若复仇必定是以下犯上,这样一来非但天下没有人同情他,反而还会招致灭族之祸。所以他只能不动声色,暗中壮大实力。

《史记》中给周文王的评价用了“阴行善”这三个字。阴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周文王在暗地里悄悄地帮扶小诸侯国并秘密笼络人才。譬如裂缝的蛋壳,光芒同样会从裂缝中折射出来。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这个光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幸运。

很快,同为诸侯国国君的崇侯虎因嫉妒文王日益壮大的实力,便向商王帝辛告黑状。没想到,帝辛也害怕文王做大,于是二人合谋将文王抓到朝歌并软禁在羑里。这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文王只是据理力争,并没有运用一兵一卒来解救自己。这就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隐忍。无故被囚七年,他就忍了七年,而且还在狱中研究出了六十四卦,这心态真是无敌了。

然而,世上之事,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商周之际,以质子来控制诸侯国是一辈子惯用的政治手段。文王被囚羑里之时,正赶上长子伯邑考在朝歌做质子。这位大公子也是个没眼力见的,老爹都被囚了,还不低调行事,省得父子俩双双落难。结果伯邑考言语顶撞了帝辛。帝辛正愁没机会整治他们这一家子呢,这回可是送上门来了。帝辛一高兴一跺脚,干脆把这小子杀了,看姬昌就不就范。

这可是杀子之仇啊,没想到文王照旧心平气和,照旧不动声色,气得帝辛是咬牙切齿,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等到散宜生、南宫适等番臣进献美女以赎文王时,帝辛无计可施,也只得答应放了文王。

杀父之仇、杀子之恨、囚禁之辱,能忍下这些的人,必然不是寻常之辈。世人只看到文王的万般隐忍,但却没看到隐忍背后的另一面。

周文王也有另一面

世人皆以为文王儒雅文弱,不善武事,实则不然。文王的征伐之路是从得到吕公尚助弼开始的。

吕尚是一位实干家,为人多奇谋,而且善用兵布局。自从有了这位军师,周人就像开挂一般,先是灭了近邻昆夷,次年又灭了入侵的北邻密须氏,紧接着是黎国。地盘扩充之迅速,连商人都为之震惊。这些都不算什么,文王灭掉崇国,才真正展现出了他的另一面。

崇国的国君就是那位与帝辛狼狈为奸、把他送入羑里的崇侯虎。杀子之仇、囚禁之辱顿时涌上心头,文王还能对他手软吗?

不过,崇侯虎也不是吃素的,仗着地形优势,据险固守,猛烈抵抗,搞得周军一时也占不到便宜。文王甚至用了钩梯、冲车连番强攻,一连三十天,还是没攻下崇国都城。

眼见久攻不下,文王怕折损了士气,便暂时回兵休整,来看再战。这一次,文王玩起了心理战,不与对手硬碰硬,而是颁布了几条军规,比如禁止军队乱杀乱烧,不得填井,不得伐树,不得抢百姓牲畜等等,全是崇军常犯之错。如此一来,周军大获民心,没费多大力气就灭了崇国,而崇侯虎这个宿敌自然难逃就俘被杀的命运。到此,文王终于报了当年之仇,也算是他临终之前夙愿得偿吧!

周文王的阳谋和阴谋

古代帝王讲究生前用号死后用谥,谥号一般是对帝王一生功绩的概括。“文”这个谥号是什么意思呢?王莽在《训谥》中讲,“经天纬地曰文。”够资格用这个谥号的帝王并不多,不是开国之君,就是对教化万民有重大贡献的,比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晋文帝司马昭等。当然,这些后世帝王的德行操守跟周文王那是没法比的。

文王善用谋略,却被后人称赞,这是因为他用计多为阳谋,行正大光明之事。如果非要说阴谋的话,父亲冤死朝歌、他临危受命之时曾暗中笼络诸侯、广大天下之才,也只能勉强称之为阴谋。其余皆为阳谋。

比如,帝辛曾封九侯、鄂侯和周侯(文王)为三公,后因故冤杀其二,又派崇侯虎前去刁难他,给他出了个两难问题。文王无论怎样作答,结局都一样,所以干脆以情答之。同样是被囚禁,他为义献身,却能博得天下人的同情。

再如,文王刚被家臣散宜生救出羑里时,自知帝辛对自己的仇恨未减,只是找不到借口灭掉西岐,为不给帝辛落下口实,便主动献出了洛西之地。这是比较肥美的水草地,适宜养马。帝辛自是乐得收下。不过,文王知他疑心过重,便借机劝他去除炮烙之刑。予取予求,这笔买卖貌似帝辛赚了,文王却博得仁义美名,赢得了天下诸侯之心。这也是妥妥的阳谋。

再如,文王杀崇侯虎灭崇国,虽然难洗泄私愤之嫌,但却高举着正义之旗,列举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断狱不公、分财不均等过错,为自己找了一个不可辩驳的理由,连崇国百姓都觉得文王是替天行道。

总之,文王的阳谋也好,阴谋也罢,无不站在为天下苍生计的道德高点上,这不免使人肃然起敬。即便他杀了仇敌,灭了他国,仍然被世人称道,真是把阴谋阳谋都玩到家了。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更多文章

  • 霍光和多尔衮都复制了吕不韦的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老梁讲霍光,刘病已为什么杀霍光,经典传奇霍光和汉宣帝

    文/子玉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时坠马受伤,一个月后死于北京古北口,时年39岁。年仅13岁的顺治帝身穿缟服率领众王公大臣亲往北京东直门外五里地迎接多尔衮的灵柩。顺治以帝王的礼仪为多尔衮发丧,并给他上庙号为成宗。多尔衮生前睥睨天下,死后享受的也是帝王的待遇,看起来是一百分的人生,但谁也没料

  • 从奴隶到宰相,伊尹为得到商汤赏识,到底使了多少招,你学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伊尹与商汤之间的故事,商汤伊尹简历,商汤和伊尹是什么关系

    把自己推销出去无论现代社会还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把自己推销出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到这点的人,往往都取得了成功,比如令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让周文王背他出山的姜子牙。还有一位,比他们更早,堪称成功把自己推销出去的祖师——伊尹。伊尹是何方神圣呢?他本为己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伊氏,名挚,尹是后来的

  • 《封神演义》中:为何没神仙敢杀商纣王?女娲:我都不敢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如果纣王赞美女娲娘娘的诗放在现代,那就是一个忠实的粉丝,发自内心对偶像的崇拜,这个偶像听了之后,不但不会怪罪,还会很高兴的。可是在古代,女娲娘娘却无比愤怒。在纣王祭

  • 身为战国剑术家的荆轲,为何刺杀秦王时一对一交手反而被砍了八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荆轲死得有多惨,荆轲刺秦王原版视频,荆轲刺秦王历史真相

    文/文史评天下编辑/文史评天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段豪气万丈的歌诀,被人们所熟知,它来自《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由西汉·刘向编纂。主人公荆轲的壮烈之举,也因被司马迁记录于《史记》中而流传于千古:公元前227年,当时名气颇大,号称战国大剑客的荊柯,为助太子丹救燕国,而前往秦国刺杀秦

  •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功臣范蠡与文种?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复杂,大致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司马光早在《资治通鉴·汉纪三》里说得很透彻,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它总结了作为古代政治家应该最懂的悟性,也就是自古的帝王之术所诠释的经验如此。[var1]第二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提到:““范蠡事越王勾

  • 齐国为什么不灭亡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国和鲁国哪个先灭亡,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日照是齐国还是鲁国

    [var1]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因为鲁国的社会声望非常高,要知道在春秋时代的鲁国,它本身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作为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姬姓诸侯国,鲁国的先祖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因为这个身份,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而春秋战国时代跟之后的时代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当时的诸侯国之间相互尊重,虽然

  •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困,廉颇和李牧不去救援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赵军被秦军围困的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为何廉颇和李牧不去救援呢?长平之战爆发前,李牧长期驻守于雁门郡,替赵国防备着北方的匈奴。所以四十万赵军被围困的危急时刻,在雁门郡的李牧,相距长平战场太远,想去救援也有些鞭长莫及。[var1]防备匈奴南下,就是李牧的职责所在,一旦李牧擅离职守,北方的匈奴

  • 曹冲因年少“称象”成名,世人皆夸他聪慧,为何司马懿却说他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分析曹冲的死因,司马懿和曹冲谁最聪明,司马懿为什么要为曹冲守灵3年

    但曹丕为了帝位,想要逼死曹植,而曹植七步成诗,一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唤醒了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但曹操还有一位早夭的天才儿子,名为曹冲。曹冲天赋异禀,年少就因“称象”而出名,世人皆夸赞他聪慧,唯有司马懿,却评价曹冲说:“他是真的蠢”。司马懿为何这么说呢? 童年称象 曹冲,自幼聪明机

  • 东汉风云:卢植上书陈八事,阳球趁势诛王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董卓为什么不杀卢植,卢植简介,卢植是卢绾的后人吗

    话说涿人卢植从前曾献书窦武,劝令辞封让贤,窦武不能用,遂致枉死,嗣由朝廷征为博士,出拜九江、卢江各郡太守并有政绩,入补议郎,转为侍中,进授尚书。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少时与北海人郑玄并师事马融,博古通今,能识大义。马融为明德皇后堂侄,家富才豪,不拘小节,居处服饰,好尚奢华,常在高堂中悬绛纱帐,

  •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难道真的是赵括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赵括兵败长平的主要内容,长平之战赵括最后结果

    [var1]提起战败的原因,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那就是一个废物,就是他轻敌冒进,反被白起所围致使赵军断粮,所以他才是罪魁祸首。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长平之战的失败的原因也不全在赵括身上,他只是赵国各种失误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韩。占领了韩国野王之后,截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