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756年,封常清五战五败后随即被杀,李隆基:安禄山吓破了他的胆

756年,封常清五战五败后随即被杀,李隆基:安禄山吓破了他的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47 更新时间:2023/12/8 8:33:42

封常清以贼摇众,畏敌怯战,丢失陕郡数百里,罪无可赦……”

得知将要被杀得封常清内心并无一丝涟绮,他似乎早已预料到今日的结局。临刑前,他遥望着长安方向,自言自语道:

“常清之所以不死,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话音未落,名震西域的大唐战神就倒在了血泊中。那么,作为李隆基极为信赖的将领,封常清为何会被处死?他是不是如圣旨所说的那样“以贼摇众”呢,封常清的死又会给风雨飘摇中的大唐带来什么样的厄运呢?

“不要脸”的封常清

封常清,山西临猗县人。他从小就长得很丑,史书记载他的长相“干瘦、矮小、斜眼,走路还有些不稳当。”除了长相一言难尽外,封常清的家境也非常差,他父母双亡,只有外祖父一个亲人。在封常清幼时,他的外祖父又因罪流放安西,因此封常清的命运可以称得上是多舛了。

在安西呆了数十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封常清仍旧一无所有,人丑、家穷、社会关系薄弱是他的致命弱点。然而,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就在封常清对生活感到绝望之时,“美姿男”高仙芝出现了。

高仙芝长相俊美,风度翩翩,每次出行,都会跟随数十位仪容华贵的少年。封常清每每见此的,都羡慕不已。因此,封常清打定了一个主意,前往高仙芝府上,应聘他的随从。然而,封常清的初次尝试就以失败告终,眼高于顶的高仙芝只看了他一眼,就满脸厌恶地打发下人将封常清赶了出去。对于喜好娇容的高仙芝来说,他无法接受:“人居然可以丑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封常清又来了。在遭到高仙芝的言语羞辱后,封常清火冒三丈,竟当众指责高仙芝以貌取人,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高府。可是,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面子是他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故而,在第三天、第四天,一直连续数月,封常清每日都前往高仙芝府上递送名帖,他将自己的脸皮撕扯下来,扔在地上让人踩。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封常清用他那不要脸的执著,最终打动了高仙芝。自跟随高仙芝后,封常清就过上了“鸟枪换炮”的生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在封常清的内心世界,他渴望成为夫蒙灵詧、高仙芝那样的大英雄。

741年,达奚部落叛乱,高仙芝领兵平叛后,在书写捷报时,却收到了封常清送来的文书。在文书中,封常清详细叙述了高仙芝在舍井泉与敌交战的情形、采用的谋略战术,逻辑缜密,行文清晰,令高仙芝大吃一惊。

此后,封常清在安西军中声名鹊起,夫蒙灵詧、高仙芝都对他器重有加,他也从一个随从逐渐成长为都护府中的高级将领。在高仙芝平定小勃律的战斗中,封常清出谋划策,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尽管此次远征作战以大获全胜而告终,高仙芝、封常清却也因此得罪了贪生畏死的监军边令城。作为镇守西域的帝国双壁,封常清二人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却远远比不上一个小小的宦官。

回到安西后,高仙芝因功接替夫蒙灵詧执掌西域四镇,而封常清也擢升为节度判官,成为高仙芝身后的二把手。高仙芝为人凶狠、贪财,失去夫蒙灵詧的制约后,中亚各国饱受高仙芝的折磨和欺辱,石国更是被他一锅端,杀得一干二净。

与高仙芝相反的是,封常清却治军极严,从不多拿俸禄以外的一分一毫。在军中,触犯军规的将领无论官职高低,都会受到他的重处,甚至面对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时,他也丝毫没有畏惧,当众责打。因此,在安西四镇,人人畏惧于他,又对他十分敬重。

帝国名将

751年,高仙芝效仿奇袭小勃律的作战方式,穿越千里,偷袭黑衣大食,却不幸兵败怛罗斯,将大唐对中亚的控制权拱手送给了黑衣大食,他也因此被调离安西,前往河东担任节度使。当时,接替高仙芝的王正见仅仅在位不到半年就病重身亡,李隆基放眼朝廷内外,终于决定将封常清放在安西四镇节度使得位置上。

封常清手中的安西四镇是生活在兵败怛罗斯阴影下的,在他的西边、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阿拉伯人和吐蕃人,中亚各国对安西都护恨得咬牙切齿。而中原王朝的达官贵人们享受着盛世带来的奢侈、糜烂,全然忘记了边疆的艰辛、危险。

在此困境下,封常清将解困的目标放在了大勃律身上。大勃律实力强劲,又对吐蕃忠心耿耿,在中亚各国中影响极大。因此,封常清、段秀实领兵数万,重走高仙芝昔年走过的崇山峻岭,直抵大勃律边陲重镇菩萨劳城。在与大勃律的作战中,封常清屡屡猜透对手的战术意图,成功实现反包围,俘虏了大勃律国王、臣子,再次将大唐推进中亚地区。

就当封常清向中亚各国宣扬着强大的唐王朝不会因一次战役的失败就一蹶不振,中断强势扩张的进程时,盛世王朝的内部,却轰然倒塌了。

安禄山起兵第七天,诺大的帝国竟无一人是他的对手。范阳铁骑席卷大河南北,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官员弃城,富商相迎,百姓惊愕、困惑。盛世大唐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竟隐藏着如此不堪一击的脆弱内心。

当日,循例入朝觐见李隆基的封常清向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皇帝阐述了他的平叛之策。然而,在平叛策略中,却充满了封常清对安禄山的不屑:

“我朝太平日久,百姓早已失去尚武之风,人人畏死,不敢向前,此乃人之常情,不足为虑。我愿立刻前往洛阳,开府库,募骁勇,扬鞭奋马,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日,就可将安禄山的首级传檄京师。”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至长安时,身为宰相的杨国忠也曾向李隆基表达过十天平定安禄山的想法。或许是出于对杨国忠的信任,李隆基将封常清派往前线,允准他招募将士,并以张介然、程千里、王承业等为辅,配合封常清拱卫东京。

而在布置好前线作战后,李隆基又擢升高仙芝为东征统帅,镇守陕郡,总览全局。随后,他又自掏腰包,将长安城内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和贵胄子弟统合在一起,组建了一支13万人的“天武军”。做完这一切,李隆基方才放下心中的忧虑。

然而,李隆基还是过度高估了盛世唐朝的抗击打能力。安禄山抵达陈留仅仅三日,陈留太守郭纳就开门投降,张介然被捕斩首,数万浑浑噩噩的守军沦为刀下亡魂。在荥阳城下,唐军将士听到敌人的鼓声就已吓破了胆,纷纷从城墙上往下跳。

荥阳城破后,安禄山兵临虎牢关。当时,镇守虎牢关的就是刚刚招募六万闲散人员的封常清,久经沙场的封常清渴望凭借虎牢关天险挡住安禄山的锋芒。可是,与安禄山麾下身经百战的铁骑相比,封常清手中的六万“精兵”就像案板上的肉,等待切割。

虎牢关之战刚一开打,封常清的6万大军就一触而溃,四散逃亡,虎牢关丢失。收拢余众的封常清在虎牢关之西的葵园再次组织反攻,却兵败如山倒。不久后,退守洛阳的封常清与安禄山激战上东门,城破兵败。在都亭驿站,封常清四战四败,退往宣城门后,封常清又败在了安禄山的小股部队之手。这位名震西域的帝国名将,仅仅在洛阳城下,就将昔日的全胜战绩打成了负数。在这场攻防之战中,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他只能从城墙的坍塌处狼狈逃走,奔向高仙芝的驻地陕郡。

抵达陕郡后,封常清果断向高仙芝建议,弃守陕郡,直奔潼关。连日血战的他竟全然忘记了边令城这个小人,当众说道:

“多日大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若安禄山狂奔突袭,则长安危在旦夕,应弃守陕郡,急保潼关。“

然而,盲目自信的李隆基下给高仙芝的是主动进攻的死命令,一旦他改变作战方针,必然会遭到朝廷的处罚。可在思虑再三后,高仙芝认为进攻无异于羊入虎口,防守潼关方能挡住安禄山的步伐。

因此,军情紧急之下,高仙芝来不及向李隆基汇报,就已决定奔守潼关。就在高仙芝、封常清领兵离开陕郡时,安禄山的铁骑已然到达。与高仙芝预料的丝毫不差,唐军面对叛军铁骑,竟没有丝毫招架之力,狼奔豸突,争相逃命,互相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侥幸逃出生天的封常清二人抵达潼关后,随即下令抢修防御工事,严阵以待。果不其然,仅仅数日后,叛军前锋就已到达潼关城下。然而高仙芝、封常清早有准备,故而将安禄山的进攻步伐,挡在了关外。

然而,将叛军拦在关外的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却怎么也想不到,死神的魔爪竟然来自他们拼命相救的长安城中。

血染潼关

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第30天,洛阳城丢失第4天,封常清退守潼关第2天,李隆基收到了东京陷落的消息。高高在上的皇帝震惊得无话可说,他怎么都想不明白,自范阳到洛阳,长达1600里的战线,即使正常行军都要历经二十天的时间,安禄山却一路过关斩将,攻城略地,不仅席卷了大河南北,还攻占了东京洛阳,前锋部队甚至逼近了潼关。

李隆基震惊之余,得出了一个令他愤怒的结论:“安禄山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实质性的抵抗,大唐军民看到叛军的那一刻,就已经吓破了胆,屈膝投降了。“

更令他惶恐不安的是,数日前向朔方、河西、陇右各镇节度使发出的驰援长安的圣旨,竟没有得到丝毫回应,长安城的周边,也不见各地勤王之师的一兵一卒。

李隆基的困惑、愤怒和惊惶都被前往长安汇报军情的边令城看在了眼里。作为跟随高仙芝多年的监军,他怯懦怕死,却又饱受皇帝信任,作战胜利时,他独揽功劳,作战失败后,他又会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因此,在李隆基尚未决定问罪之前,边令城就抢先一步,将所有的罪过都扣在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身上,通过转移罪责,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而年老昏聩的李隆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与边令城又何尝不是同一类人,需要将安禄山坐大的罪责推到他人的身上呢。

尽管高仙芝、封常清守卫潼关,保护了他的生命安全。可二人的做法却破坏了他的东征计划,降低了大唐军民的士气,实属罪无可赦啊。

两日后,边令城兴冲冲地赶到潼关,宣读了李隆基的圣旨,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在潼关城内。封常清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了常人无法拥有的功勋和荣誉,可到了最后,却被这些功劳送上了断头台,可悲可叹。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死前,封常清还在为李隆基谋划着如何转败为胜的策略,他拟定了三份极具战略价值的奏疏,却被李隆基扔进了垃圾桶。

封常清死后,哥舒翰兵败潼关,向安禄山投诚,李隆基也黯然逃离长安,奔向蜀地,巍巍大唐,繁华过后,尽是苍凉与落寞。

更多文章

  • 明惠宗朱允炆生死之谜终于解开?真没想到,他最后流落到此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02年,因为朱允炆的犹豫,他的叔叔朱棣已经率领大军打到了长江一带,而此时京城的守将也选择投降大开城门。在朱棣进到京城之时,皇宫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等到朱棣好不容易让大军把火灾熄灭之时,皇宫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只留一片焦土。随后将士们在后宫里面发现几具已经被烧成焦炭的尸体,有人便认为这是皇帝一家

  • 秦朝崇武,唐朝尚剑,宋朝则文学成风,那么为何唐朝崇尚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当二者在历史的潮流中相遇,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了?而唐朝又为何崇尚剑,而不是其他的兵器?唐朝爱剑的形式:在探究唐朝为什么爱剑,崇尚剑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唐朝有多爱剑,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爱剑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以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一、唐朝文人有多爱剑说起唐朝,我们脑海里最先浮现一定是李白、杜

  • 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为啥明朝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天寿山上,它为明代皇家陵园,俗称十三陵,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的陵园。虽说明代有16位皇帝,但其中除了朱元璋死后葬在了南京钟山之阳,称

  • 唐朝往事:中国和“俄罗斯”的1400年外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招待外国使臣的历史记录,唐朝和俄罗斯的历史,唐朝的外交关系都有哪些

    中俄两国友好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就有过多次外交,现在仍然保持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唐朝时期,更是交往频繁。今天,刘海哥就给大家侃一侃唐朝时期中俄两国的历史故事。一、唐朝与俄罗斯的“开始”公元618年,当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之时,俄国的疆域东到日本海,南到欧洲南部,西连中亚及伊

  • 萧太后到底有多美?先后经历6位皇帝,李世民灭突厥将她接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萧太后历史资料,萧太后简介是哪个朝代的,萧太后到底有多美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惯例,海晏河清就是君王贤明,土崩鱼烂就是美色祸国。夏桀为了得到美人妺喜,建酒池肉林,撕名贵布匹;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落得个天怒人怨的下场;吴三桂冲冠一怒开关叛明,只为给爱妾陈圆圆报仇——美人的身上,总有太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女性也深知美貌的威力,这是

  • 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独特地位,你知道吗?生产典故最多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赵匡胤做了几年皇帝,赵匡胤与赵光义典故,赵匡胤釜底抽薪典故

    赵匡胤的奇葩特殊地位唐朝过后就是宋朝,虽然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被人议论纷纷,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领域极其繁盛的一个朝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不像汉朝的刘邦那样草根励志,也不如秦始皇那么霸气威武,但是作为开国皇帝,同样是一个历史传奇人物。赵匡胤今天我们不谈赵匡胤在吏治,经济

  • 历史上的“突厥”就是今天的土耳其,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代土耳其人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当年我们大唐把突厥打跑,突厥一路西撤,撤到今天土耳其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今天的土耳其人,就是当年的突厥人的后代。而且在英语里,“土耳其人”和“突厥人”是同一个单词,都叫“Turk”,这更是加重了很多朋友脑海里的印象: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请问,这是真的吗?

  • 宋朝奇案:妻子伙同和尚谋害亲夫,新县令略施小计智破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某天,李四和郭二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因为某事起了争执,争执变成争吵,继而厮打起来。旁边的人见状,赶忙拉开了二人,他们灰头土脸地回了家。李四到家之后,脚也不洗,直接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媳妇也不理他,估计这样的喝酒打架经历太多了,媳妇厌烦透了,也懒得管了。半夜里,忽然有人潜入李四家里,趁李四熟睡之

  • 李隆基称帝后,为何立马除掉了上官婉儿?史学家:换你也忍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唐朝也是我国古代最为繁华的朝代,不管是艺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随着皇室成员的更替,在武则天之后,唐朝的江山又回到了李氏的手中。而之后登基的李隆基就是武则天的孙子。但李隆基称帝之后,却立马除掉了上官婉儿。李隆基和上官婉儿,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是上官婉儿影响了李隆基的帝位了吗?其实,历

  • 宋徽宗将女儿灌醉送入金营,只为能活命,却不顾女儿受尽侮辱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徽宗将女儿灌醉送入金营,大宋皇帝被俘在金营受尽屈辱,宋徽宗被俘待遇

    而在宋徽宗的软弱无能之下,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在靖康之变中140多位皇室子弟被金人掳到金国的上京会宁府,受尽屈辱。其中就包括宋徽宗的女儿,宋朝当时的公主,宋徽宗无奈于金人的苦苦相逼,把女儿灌醉送入金人的军营之中,最后宋徽宗的女儿受尽金人的侮辱,惨死在金营之中。那么为何宋朝会经历靖康之耻?宋徽宗又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