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崇武,唐朝尚剑,宋朝则文学成风,那么为何唐朝崇尚剑?

秦朝崇武,唐朝尚剑,宋朝则文学成风,那么为何唐朝崇尚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87 更新时间:2024/2/7 23:49:03

当二者在历史的潮流中相遇,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了?而唐朝又为何崇尚剑,而不是其他的兵器?

唐朝爱剑的形式:在探究唐朝为什么爱剑,崇尚剑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唐朝有多爱剑,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爱剑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以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

一、唐朝文人有多爱剑

说起唐朝,我们脑海里最先浮现一定是李白杜甫这些大文豪,毕竟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没有逃过他们的摧残,想不印象深刻都不行。而今天,我们便从这些文人身上去看一下唐朝人有多爱剑。

文人佩剑是从春秋便有的传统,但并不算普遍,因为那时少铁,剑一类的兵器多是青铜制作,质量不算很好,而寻找一把好的佩剑,又比较困难,所以说那时文人佩剑比较少。

但到了唐朝,经过时代的发展,剑多由铁制成,寻找一把好剑变的不算困难,士子文人开始大量的佩剑,甚至连官员也开始佩剑,佩剑成了文人里面一股流行的风气。

著名的诗人李白便曾佩剑远游,增长见识,甚至因为他出众的剑术,还被人称为“剑仙”,以表示他的剑术之高。

而根据史料表示,李白为了增长自己的剑术,还专门向当时人称“剑圣”的裴旻请教。可见当时文人对剑的一种喜爱。

这些文人除了佩剑以示自己对剑的喜爱之情外,还喜欢作诗来表达自己对剑的喜爱之情。

比如著名的杜甫在自己的《后出塞五首》中便写过“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来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理念。

就算是以忧国忧民著称的杜甫,也有过持剑四顾,快意恩仇的豪迈气概,更不要说,气概超群的李白了,不管是《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还是《塞下曲》中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都体现了这些文人在作诗时,喜欢用剑来表现自己的武力或报效国家的情怀。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剑的偏爱了?

二、武人对剑的喜爱

前面说了文人对剑的喜爱,现在接着说武人对剑的喜爱。跟文人不同,武人手中的剑除了是一种装饰外,更多的是看重剑的实用性,既可装饰,又可杀人。

所以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文人的剑可能比较华丽,装饰品比较多,但不一定锋利。而武人的剑,装饰品较少,也比较朴素,可一定非常锋利。

当然不是绝对,有些武人的剑便比较华丽,进做装饰用,不过从整体的大环境看,武人的剑还是以实用为主,因为武人的剑除了伴随他们的日常生活外,还有可能会随着自己一起征战沙场,所以剑需要锋利和牢固。

而在这种风气下,一些表现武人爱剑或与剑有关的传奇故事话本也应运而生,比如唐传奇《聂隐娘》中聂隐娘便是善使一把短剑,用以行侠仗义。

在“风尘三侠”的故事话本中,大将军李靖,豪侠虬髯客、侠女红拂女都是善于用剑的高手,并用剑闯下了偌大的名声。

可见,因为当时武人爱剑的风气昌盛,才有了以武人为主角,以剑为主要兵器的故事话本。

但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他们爱剑的形式都是大同小异,传达的都是一个信息,即,唐朝人很爱剑,对他的喜爱,远超其他的兵器。

唐朝为什么爱剑

唐朝有多爱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疑问也随之而来,唐朝人为什么这么爱剑了?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

1.国家推行的尚武政策

唐朝爱剑的一个重大原因可以追溯到唐初时期推行的尚武政策。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虽然李世民携众多文臣豪杰一统天下,但整个中原大地还是满目疮痍,一片百废待兴的模样。

本来此时的李世民可以安心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缓慢的恢复国力,但不幸的是,此时的胡人迎来了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带兵一路向大唐而来。

刚刚建国的大唐,根本没有从战乱中恢复过来,面对强盛的敌人无力反抗,只能破财消灾,吞下这枚名为“耻辱”的果子。

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大唐边境的安危,李世民知道大唐和胡人必有一战,而战争除了要粮食和钱财外,还要有能征善战的将士,所以他推行了“尚武”的政策,企图培养一批可以随时上战场的预备士兵。

因为尚武政策的推行,整个大唐可以说是全民皆武,人人都练武为战争做准备,又因为长矛、长枪不好制作,材料昂贵,所以练武的武人对于兵器便会选择刀剑,相比刀,剑的制作费和普及度都要占优势,所以剑便是这些练武的优先选择。

而到了女皇武则天时,这种尚武政策进一步加强,推行了“以武入仕”的先河,为那些练武的人开了一条可以直接当官的通天之路。

除了“以武入仕”外,唐朝的统治者还设置了对武人的专门奖励,如对于武艺出众的人会授予“猛殷之士”、“矫捷之士”等一系列荣誉名号,以及相应的财务赏赐。

这两种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武人对练武的热情,而练武的人一多,对于各种技艺的发展也起了推进作用,剑术也逐渐普及和多样化,从而又推动了佩剑之风的盛行。

2.爱剑的社会风气

如果说,尚武的政策是为剑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便是造成唐朝爱剑的罪魁祸首。

李世民的家族自古以来便有胡人的血统,尚武之风浓烈,不仅是李世民爱武,他的哥哥、弟弟也一样爱武,可以说他们一家的武艺都不弱。

而这种风气在上行下效中也传入了民间,使得民间也爆发出了一股强烈的尚武之风。而剑能成为这股尚武之分中的主要兵器,其主要原因也跟李世民有关。

李世民在征战沙场时,曾有两个特殊兵种很起眼,一个是骑兵“玄甲军”,另一个便是他的“千人剑客团”,这一千名剑客都是李世民的门客,剑术高超,勇武过人。

明人茅元仪的《武备志》中便说过:“唐太宗有剑士千人”。而这千人的主要功绩便是帮助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夺得帝位。

也正是因为这支千人团的辉煌战绩,所以当时整个大唐对于剑士也比较热爱,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上对于剑士和剑的一种偏爱。

除此之外,大唐游侠之风的盛行,也是促使剑成为唐人心头好的催化剂。试想一下,一把宝剑随身,四处行侠仗义,清风吹来,长发随风而动,这种吸引力能不强嘛?

所以,剑才逐渐成为游侠儿中的主要兵器,而做为大唐重要的社会风气,游侠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唐人民对剑的感官,促使人们对剑抱有不一样的喜爱。

而除了皇室和游侠儿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外,文人佩剑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前面说过,文人佩剑是自春秋便有的传统,到了大唐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那而这些文人又为什么会佩剑和不是佩刀了?

其主要原因便是当时社会上对剑的一种看法,当时的社会上认为剑有君子德;剑锐利平直而不弯曲,是寓意君子的正直;剑既能护主,又不会随意伤人,是为仁勇。

所以佩剑,代表着这个人是一个正直、仁义、勇敢的仁义君子,从而引发了当时社会上对于佩剑的一种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延续到剑上,变成了对于剑的热爱和追求。

也正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对剑的热爱,才导致了剑成为了唐朝最受人欢迎和喜爱的兵器。

总结:

唐朝爱剑的风气和佩剑的习惯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他起源于唐朝皇室对剑士的喜爱,以及唐朝统治者对尚武政策的颁发。

而兴盛于文人、武将、皇室、游侠儿等主流群体对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让普通百姓也对剑这一兵器而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他们也产生对剑的追求。

这种追求可能不是出于真心,仅仅是为了符合社会风气,好让自己不落于主流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追求促进了剑,这一兵器在唐朝的传播和受欢迎的速度。

所以说,唐朝爱剑,是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再由一些主流人物共同促进的结果。

参考文献:

《初探唐朝时期剑文化的功能嬗变的历史原因》

《唐朝剑文化的探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为啥明朝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天寿山上,它为明代皇家陵园,俗称十三陵,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的陵园。虽说明代有16位皇帝,但其中除了朱元璋死后葬在了南京钟山之阳,称

  • 唐朝往事:中国和“俄罗斯”的1400年外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招待外国使臣的历史记录,唐朝和俄罗斯的历史,唐朝的外交关系都有哪些

    中俄两国友好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就有过多次外交,现在仍然保持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唐朝时期,更是交往频繁。今天,刘海哥就给大家侃一侃唐朝时期中俄两国的历史故事。一、唐朝与俄罗斯的“开始”公元618年,当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之时,俄国的疆域东到日本海,南到欧洲南部,西连中亚及伊

  • 萧太后到底有多美?先后经历6位皇帝,李世民灭突厥将她接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萧太后历史资料,萧太后简介是哪个朝代的,萧太后到底有多美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惯例,海晏河清就是君王贤明,土崩鱼烂就是美色祸国。夏桀为了得到美人妺喜,建酒池肉林,撕名贵布匹;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落得个天怒人怨的下场;吴三桂冲冠一怒开关叛明,只为给爱妾陈圆圆报仇——美人的身上,总有太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女性也深知美貌的威力,这是

  • 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独特地位,你知道吗?生产典故最多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赵匡胤做了几年皇帝,赵匡胤与赵光义典故,赵匡胤釜底抽薪典故

    赵匡胤的奇葩特殊地位唐朝过后就是宋朝,虽然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被人议论纷纷,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领域极其繁盛的一个朝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不像汉朝的刘邦那样草根励志,也不如秦始皇那么霸气威武,但是作为开国皇帝,同样是一个历史传奇人物。赵匡胤今天我们不谈赵匡胤在吏治,经济

  • 历史上的“突厥”就是今天的土耳其,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代土耳其人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当年我们大唐把突厥打跑,突厥一路西撤,撤到今天土耳其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今天的土耳其人,就是当年的突厥人的后代。而且在英语里,“土耳其人”和“突厥人”是同一个单词,都叫“Turk”,这更是加重了很多朋友脑海里的印象: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请问,这是真的吗?

  • 宋朝奇案:妻子伙同和尚谋害亲夫,新县令略施小计智破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某天,李四和郭二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因为某事起了争执,争执变成争吵,继而厮打起来。旁边的人见状,赶忙拉开了二人,他们灰头土脸地回了家。李四到家之后,脚也不洗,直接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媳妇也不理他,估计这样的喝酒打架经历太多了,媳妇厌烦透了,也懒得管了。半夜里,忽然有人潜入李四家里,趁李四熟睡之

  • 李隆基称帝后,为何立马除掉了上官婉儿?史学家:换你也忍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唐朝也是我国古代最为繁华的朝代,不管是艺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随着皇室成员的更替,在武则天之后,唐朝的江山又回到了李氏的手中。而之后登基的李隆基就是武则天的孙子。但李隆基称帝之后,却立马除掉了上官婉儿。李隆基和上官婉儿,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是上官婉儿影响了李隆基的帝位了吗?其实,历

  • 宋徽宗将女儿灌醉送入金营,只为能活命,却不顾女儿受尽侮辱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徽宗将女儿灌醉送入金营,大宋皇帝被俘在金营受尽屈辱,宋徽宗被俘待遇

    而在宋徽宗的软弱无能之下,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在靖康之变中140多位皇室子弟被金人掳到金国的上京会宁府,受尽屈辱。其中就包括宋徽宗的女儿,宋朝当时的公主,宋徽宗无奈于金人的苦苦相逼,把女儿灌醉送入金人的军营之中,最后宋徽宗的女儿受尽金人的侮辱,惨死在金营之中。那么为何宋朝会经历靖康之耻?宋徽宗又为何

  • 李少莉的美色能与杨贵妃比肩吗?听一听大家的想法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大家都知道吧?可谓享受尽了唐玄宗的专宠。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的美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杨贵妃画像复原的图片。杨贵妃体态丰腴,肤若凝脂,风姿绰约,面容姣好,雍容华贵,圆润丰盈,妩媚妖娆。真让人拍案叫绝!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都在传

  • 如果朱元璋得知明朝没了,召集所有明朝皇帝开会,骂得最凶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本来都快抑郁了,熬了38年,好不容易看到点希望了,结果自己在朱元璋前面先嗝儿屁了。不过这回听到朱元璋的这番话,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欣慰的。因此这一家三口,在底下日子过得还算凑合。这天朱元璋、朱标、马皇后本来在底下打三角麻将,怪没意思的。没想到朱允炆哭哭啼啼地跑了过来,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可是朱元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