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搅弄风云,关于他,有一句民间俗语众人皆知,那就是“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只不过在当时无人敢提。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青年时期的曹操颇有志向,想创出一番事业,他研习兵法,广交志士,为他后来谋求事业奠定了基础。曹操此人性格多疑,虽然重用贤士,但不完全信任他们,为此也冤枉了不少亲信。再加上他性格中有些阴晴不定,杀人不眨眼,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后汉书·许劭传》就评价曹操,说他诡计多端,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司马光则称赞他用人有方:“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不仅在军事上颇有能力,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文采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俗语,其中有一句,叫“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刚好就到了,形容巧合之意,而这句话的出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董卓谋乱,被平息以后,汉献帝就被董卓的旧部捉住了。当时,汉献帝身边无人,他深受制约,惶惶不安,担心自己不知道哪一天就被杀了,所以始终想逃跑。终于借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舅董承的帮助下,他秘密逃离了长安。
当时,汉献帝逃出去以后就发布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想当一个好皇帝的意思。可惜当时汉室已经岌岌可危了,根本没有人关于他的诏书写了什么。汉献帝逃到了洛阳城一带,离洛阳城最近的本来是袁绍,汉献帝想求得袁绍的支持,但袁绍对汉献帝根本没兴趣,对他的请求也放置一边不予理睬,汉献帝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曹操身上。
汉献帝逃出去以后,一路受到追兵追捕,而他又面临着断粮的危机。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一筹莫展,想不出解决办法,他就默默希望,曹操能够当下出现,解救他于水火。恰逢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就到了,原来是他听到了汉献帝已经逃出长安的消息,所以快马加鞭,赶到了洛阳城,在那里将汉献帝接了回去。这个过程也就成了后来“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虽然汉献帝在此之后就又被曹操控制了,但他在曹操手上显然比之前在董卓旧部手下的待遇要好很多,所以汉献帝也就甘愿成了傀儡。关于这句俗语,还有一个下半句,说的是“当面错过,实在好笑”,那这句话的典故又是什么呢?
这句话与吕布有关,吕布是天下少有的武将,骁勇善战,英勇无比,但心思不纯。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很差,说他:“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说的是吕布是一个谋反作乱之人,而且是一介莽夫,所以他注定失败。那么吕布和曹操又有什么纠葛呢?当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他正全力攻打时,没想到后院失火,他原来的部下不服曹操管教,为吕布大开方便之门,让吕布趁机夺取了兖州,故意给曹操添堵。曹操越想越来气,于是就率军攻打吕布。
吕布既然号称“三国第一猛将”,怎么可能让曹操打败呢!曹操力敌不过,趁乱想要逃走。吕布乘胜追击,却没抓到曹操。当时他随手抓过来一个小兵,就问他曹操躲去哪里了?这个小兵伸手向前指了一个方向,吕布想也没想,就直接往那个方向追,但是吕布追了半天,也没有追到曹操。原来那个方向根本是错的,他抓的那个小兵竟然就是曹操本人,只不过他没有认出来而已。
曹操当时逃跑的时候,为了不引人注目,特意换上了小兵的服装,哪想就是因为这多此一举,也顺道救了他的命。想来吕布知道这个结果以后,不知道是否会气得火冒三丈。人们为了讽刺吕布不识真人,于是就流传下来了这后半句的俗语:当面错过,实在好笑。
至于为什么后半句不像前半句那样流行,主要还是因为前半句时形容的是巧合之意,而后半句就颇有嘲讽之意了。再加上吕布这个人心眼狭隘,要知道谁要拿这件事情去讽刺他,那简直是不要命了,所以当下百姓也没有几个敢说出这下半句来,这也就是世上少有人知晓后半句的缘故吧!
参考文献:《传家集》
《资治通鉴·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