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说曹操,曹操到”众人皆知,其实还有下半句,当时无人敢提

“说曹操,曹操到”众人皆知,其实还有下半句,当时无人敢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730 更新时间:2024/2/16 12:18:42

历史上,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搅弄风云,关于他,有一句民间俗语众人皆知,那就是“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只不过在当时无人敢提。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青年时期的曹操颇有志向,想创出一番事业,他研习兵法,广交志士,为他后来谋求事业奠定了基础。曹操此人性格多疑,虽然重用贤士,但不完全信任他们,为此也冤枉了不少亲信。再加上他性格中有些阴晴不定,杀人不眨眼,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后汉书·许劭传》就评价曹操,说他诡计多端,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司马光则称赞他用人有方:“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不仅在军事上颇有能力,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文采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俗语,其中有一句,叫“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刚好就到了,形容巧合之意,而这句话的出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董卓谋乱,被平息以后,汉献帝就被董卓的旧部捉住了。当时,汉献帝身边无人,他深受制约,惶惶不安,担心自己不知道哪一天就被杀了,所以始终想逃跑。终于借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舅董承的帮助下,他秘密逃离了长安。

当时,汉献帝逃出去以后就发布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想当一个好皇帝的意思。可惜当时汉室已经岌岌可危了,根本没有人关于他的诏书写了什么。汉献帝逃到了洛阳城一带,离洛阳城最近的本来是袁绍,汉献帝想求得袁绍的支持,但袁绍对汉献帝根本没兴趣,对他的请求也放置一边不予理睬,汉献帝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曹操身上。

汉献帝逃出去以后,一路受到追兵追捕,而他又面临着断粮的危机。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一筹莫展,想不出解决办法,他就默默希望,曹操能够当下出现,解救他于水火。恰逢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就到了,原来是他听到了汉献帝已经逃出长安的消息,所以快马加鞭,赶到了洛阳城,在那里将汉献帝接了回去。这个过程也就成了后来“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虽然汉献帝在此之后就又被曹操控制了,但他在曹操手上显然比之前在董卓旧部手下的待遇要好很多,所以汉献帝也就甘愿成了傀儡。关于这句俗语,还有一个下半句,说的是“当面错过,实在好笑”,那这句话的典故又是什么呢?

这句话与吕布有关,吕布是天下少有的武将,骁勇善战,英勇无比,但心思不纯。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很差,说他:“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说的是吕布是一个谋反作乱之人,而且是一介莽夫,所以他注定失败。那么吕布和曹操又有什么纠葛呢?当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他正全力攻打时,没想到后院失火,他原来的部下不服曹操管教,为吕布大开方便之门,让吕布趁机夺取了兖州,故意给曹操添堵。曹操越想越来气,于是就率军攻打吕布。

吕布既然号称“三国第一猛将”,怎么可能让曹操打败呢!曹操力敌不过,趁乱想要逃走。吕布乘胜追击,却没抓到曹操。当时他随手抓过来一个小兵,就问他曹操躲去哪里了?这个小兵伸手向前指了一个方向,吕布想也没想,就直接往那个方向追,但是吕布追了半天,也没有追到曹操。原来那个方向根本是错的,他抓的那个小兵竟然就是曹操本人,只不过他没有认出来而已。

曹操当时逃跑的时候,为了不引人注目,特意换上了小兵的服装,哪想就是因为这多此一举,也顺道救了他的命。想来吕布知道这个结果以后,不知道是否会气得火冒三丈。人们为了讽刺吕布不识真人,于是就流传下来了这后半句的俗语:当面错过,实在好笑。

至于为什么后半句不像前半句那样流行,主要还是因为前半句时形容的是巧合之意,而后半句就颇有嘲讽之意了。再加上吕布这个人心眼狭隘,要知道谁要拿这件事情去讽刺他,那简直是不要命了,所以当下百姓也没有几个敢说出这下半句来,这也就是世上少有人知晓后半句的缘故吧!

参考文献:《传家集》

《资治通鉴·魏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这位皇帝,比之康熙、乾隆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知道是谁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皇太极。而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乾隆和康熙两位皇帝登上大宝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竞争不大,可是皇太极就不一样了,在皇太极上面有太子,还有哥哥,更有一个战功赫赫的多尔衮,可以说是深受父皇的喜爱,而这样一来。皇太极夺嫡势必是非常困难的,而皇太极也是从小就跟随父亲东征西讨,立下了无数的战功,但是我们都知

  • “由盛转衰”——西汉刘氏宗室的命运漩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汉一朝,宗室包括了刘姓皇族和外戚。自刘邦建立汉帝国始,历高、惠、吕、文、景、武诸朝,最终形成大体完善的宗室制度:即皇子和部分王子(庶子)封王,王子一人(嫡子)继承王爵,其他诸人或封侯、或不封。侯之子一人继承侯爵,其他人不得封。西汉一代的宗室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爵封”之上的制度。一方面,宗室成

  • 清朝这3位荣王爷,一位若在无康熙,一位若在无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最出名的四大皇帝,清朝哪个皇帝晚年最厉害,清朝康熙时代有几位王爷

    非嫡非长却获大赦天下:第一位荣王,是顺治帝的第四子,母亲是董鄂妃,所以顺治皇帝对他十分喜爱。皇四子出生后,顺治不仅祭告天地,还大赦天下,让全天下都知道自己做父亲的喜悦,完全忽略了皇四子非嫡非长。可天命不佑,这位受顺治爷万分期待的皇四子仅仅只活了三个月,死后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他若不死,很有可能会继承

  • “天可汗”李世民,跟汉武帝比差远了,匈奴被灭了还要效忠于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匈奴相当于现在哪个省,李世民和汉武帝哪个厉害,匈奴十大美女

    对外战绩我们就先来对比看看对外战绩。首先,汉朝和唐朝有个很有意思的相同点,那就是王朝初期,皇帝都被迫和匈奴或者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签订过城下之盟,刘邦的白登之围和李世民的渭水之盟,为此也对外进行过长年的和亲,最后卧薪尝胆之后把匈奴和突厥给灭了。光从这点来看,是不是唐朝和汉朝差不多,其实里面的区别大了去

  • 清朝近300年国祚中,为何没出现一个昏君?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有没有昏君,清朝没有一个昏君为什么灭亡了呢,清朝无昏君的原因

    其实清朝皇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奉行节俭,从来不大肆的挥霍。比如说康熙从小就被孝庄教导,一定要勤政节俭,他在掌握大权后就一直反对奢靡浪费,从来不讲究排面。一个将军在前线作战时,给他送来了鹦鹉欣赏,本想能得到他的欢喜,结果康熙却毫不留情的批评,前线作战要以军务为重,怎么能费心讨皇帝欢喜?在五十岁大寿时,

  • 12位帝王的传世诗词:曹操这样的水平,可以排进前三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十大经典诗,曹操最霸气的一首诗,曹操一生最著名的诗

    实际上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写诗,但诗词歌赋这件事,确实是古人都会追求的文雅风尚,山水也好,心情也罢,将一切都变换成绚丽的诗文书画,真的是一种很美的表达方式。身为帝王,自然也需要点软实力,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帝王多少都会写点什么,就算是农民出身的到最后也会归于舞文弄墨。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不

  • 清朝覆灭后,14万皇族后裔去了哪里? 他们分成了四个派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灭亡皇族去哪了,清朝灭亡皇族后裔都去哪里了,清朝灭亡后14万的皇室成员去哪了

    在中国的所有历史朝代中,清朝是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班车,也是一个经历了动荡波折的古代王朝, 正如诗中所说: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若当年没有清王朝的覆灭,或许中国现在还保留着帝制。在1911年宣统皇帝正式下诏退位,这也让统治中国足足268年的清王朝宣布灭亡,自此之后中国

  • 1000年沙漠,60年恢复到汉与匈奴争夺时的草长莺飞,意义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口气看懂匈奴史,匈奴的历史重大事件,汉朝四次大战匈奴路线

    毛乌素的历史成因,一言以蔽之匈奴草黄马正肥,李广为上郡(治所在毛乌素南部边缘,榆林鱼河)太守时,匈奴可飞马追草至城下,那时汉也在这边养战马,可见当时毛乌素一带草原肥美之盛。大约到了唐初,由于游牧民族的赶着羊群而来,一拔又一拔,穷而无尽(那里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使这一片汉军与匈奴争夺草场的地方

  • 清朝落魄贵族因抢不到火车票,大闹火车站怒斥:你们都是我的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亲王也自称奴才吗,清朝人第一次见到火车,清朝贵族买火车票

    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但却只有一个独生女,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当中,也没有提到多尔衮有什么私生子,自他死后,多尔衮这一脉也彻底断掉了。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为了掩盖身份纷纷改名换姓,过上了普通人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不再问津爱新觉罗后人,他们又再次抛头露面,如过江之鲫。娱乐圈是当

  • 小时候看三国喜欢仁义的刘备,长大后为何又觉得他很虚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的刘备真的仁义吗,三国中的刘备真的仁慈吗,三分钟看懂刘备的一生

    大学时,看了品三国还有好些影视剧就开始崇拜曹操:“宁教天下人负我”——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为了自己去伤害别人也没错。为了私利可以不顾一切。而刘备这么一个虚与委蛇、唯唯诺诺的人,反而能成就一番事业还博得好名声?真是可耻! 出来工作后,和父亲无意间有过一次交流。他提到做人要学刘备,我冷笑一声不以为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