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665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明末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尤其扎心的是前线,内地剿灭农民军,常被农民军拖得团团转,北方抗击清军八旗,更是被打的稀里哗啦,多次被八旗破关南下,每次都是几十万人口物资损失。但就在这个焦头烂额的年月里,明朝的满朝大臣们,却常为一桩战场外的“闲事”吵翻天:要不要与动不动破关南下的清太宗皇太极议和?
确切来说:当时晚明君臣争吵的焦点,是要不要接受皇太极的求和!
自从崇祯登基起,战场上占尽优势,杀得明朝边防败退连连的皇太极,竟然会主动向明朝求和?看看晚明历史就知道,这事儿,他可不止一次。
一:越打胜仗越积极
通常来说,求和这事,常是战场上吃了亏才会有。但放在皇太极身上,却是越打胜仗越积极。
早在明朝天启年间,皇太极还是“后金可汗”时,就与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几度书信往来。当然那时的议和,还真是缓兵之计。待到崇祯年间,袁崇焕成了督师,皇太极又一度写书信求讲和,石沉大海以后,干脆带兵一口气打到北京城下,闹出震惊天下的“己巳之变”。事后被处死的袁崇焕,一桩罪名就是“谋款通敌”,等于扛着“议和”的大锅而死。
“讲死”袁崇焕后,皇太极“讲和”的心愿,却是越发热情高涨。几年后的大凌河之战,被俘的明军将领张春宁死不降,皇太极却热情款待,特意给张春安排了宅子:不奢求您投降,就求您给牵个线,促成咱们两家讲和就行。
十年如一日的“议和”热情,就为这么几桩和平条件,皇太极到底是真心还是耍诈?这事儿,只得说说当时皇太极的处境。
二:本该双赢的和议
虽说在各类野史影视剧里,清太宗皇太极常是个志在一统天下的人物。但放在明末清初历史上,皇太极本人的原话说的好:“皇考(努尔哈赤)本无必成帝业之心”——当年起兵反明,就没想改朝换代的事儿。至于称帝建国的皇太极呢?胃口也不大。
所以,比起中原的土地来,皇太极更看重的,还是他关外的土地,东北大地乃至漠南草原地区,才是他眼里决不能丢的根基。以他本人自夸说:“昔辽金元三国之主,当征战时,西伐厄讷忒黑,东抵朝鲜,北及黑龙江,南至于海,无远弗届。朕今日正与相等也。”能占这几个地盘,然后获得明朝承认,那就真知足了。
如此“知足”,还真不能说皇太极追求低,更因他当时现成的困难。
所以说,比起看上去很遥远的“一统天下”,对于当时皇太极更重要的,就是每年明朝一百多万白银的赏赐,还有互市的巨大收益。甚至对于此事清军大多数贵族高官来说,讲和才意味着巨大的收益。于是也就有了当时清军一方,奇特的怪现象:上窜下跳反对议和的,都是那些降官降臣,清军的贵族王爷们呢?说起议和,全是喜气洋洋。
因此,也就有了这个最终的议和条款,看似不高,却是当时皇太极集团,深思熟虑后的务实选择,更是松锦之战战场上,多少明军将士浴血换来的双赢成果——对皇太极有利,可对大明朝更有利,和平的边防环境,这时对于大明朝,真比黄金还珍贵。
三:“神助攻”清军入关
但是,正如后人熟悉的那段历史:这个双赢的条款送回明朝后,立刻惹得明朝百官一片怒骂。骂声里的崇祯帝果断甩锅,把操办和议的陈新甲办罪。“和议”当然再次不了了之,结结实实被放了鸽子的皇太极,接着又再派大军南下劫掠。身陷两线作战泥潭的大明朝,这下彻底失去翻身的机会,直到在李自成农民军的攻势下,以崇祯悲愤自尽的方式灭亡。
如此闹剧,今天也常被人说成“大明文官不割地不赔款”的气节。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当初义正辞严怒骂议和,争相标榜气节的明朝大臣光时亨等人,都是毫无压力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清军入关,当初怒骂议和的“名流”钱谦益等人,也是毫无压力投降清朝,剃了头主动当带路党。当初反对议和,哪里是为了什么气节?分明就是对国家大局,极度的不负责任。
与其说,是明王朝失去了一次,可以用议和换新生的机会,不如叹息一句,当大明的朝堂上,已经充满了光时亨钱谦益之流,这些虚伪且短视的庸臣们。如此一个经过逆淘汰,已经昏聩不堪的朝堂,就算议和成功,又怎有救?
参考资料:《满文老档》、《清实录》、《东华录》、《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