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备的成功,诸葛亮早年间提出的“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可谓功不可没。而令人奇怪的是,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坦言,北伐的基础是“天下有变”,并且要荆州、西川两路出军。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却一直坚持北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值得一说的是,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形势大好,本来真的有望成为统一天下的雄主。然而,关羽却在刘备还在修整之时贸然北伐,虽然前期取得辉煌战果,但最终在曹操、孙权的联手下兵败身死。而后来刘备在夷陵再次惨败,使得整个蜀汉几乎成为了一个烂摊子,并且只有益州蜀地一块根据地。
所以,诸葛亮在接手蜀汉后能在短短时间内恢复蜀国国力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更不谈居然有了北伐的能力。诸葛亮身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清楚地知道如果一直偏安一隅,早晚会被强大的曹魏所吞并。因为之所以魏蜀吴能三国鼎立,其实与时代的大背景有很大关系。
北方中原地区旷日持久的战乱,导致人口减少、迁徙等问题非常严重。早些年,在曹操时期因为人口锐减,征兵成为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经常有士兵逃跑。为此,曹操专门制定了一个世兵制度,将招募的士兵另立户籍,没有战争时耕地为农,战事吃紧时应征入伍,并将士兵的家人孩子扣留以防兵士逃跑。为了迅速恢复人口,当一个士兵在前线阵亡后,他的妻子马上就会被迫改嫁。如此一来,兵士心中难免有怨气,大多不愿出征尤其是远征。但是,随着曹魏的经济、人口的逐渐恢复,其实力是比孙刘两家联合还要强大的多,统一天下可谓是迟早的事情。
而诸葛亮坚持北伐,其实是要延缓曹魏的国力恢复。而曹操的世兵制度虽然为曹魏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兵源,却要埋下了一颗动乱的种子,士兵是非常不愿意长途跋涉前往蜀地附近交战。诸葛亮希望通过他的不断北伐,让曹魏内部一直不安稳,不能安心发展,进而创造出“天下有变”的局面。所以,这其实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方式,如果诸葛亮不北伐等到曹魏实力彻底恢复以后,不要说是蜀汉问鼎中原的机会,就连割据一方都难以维持。
还有一点,蜀汉内部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蜀汉的高层基本上都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而益州本土势力的地位一直在荆州集团之下。在益州人眼里,与其让维护一个蜀汉皇帝,不如直接加入曹魏阵营成为一个州,这样一来整个益州的利益将尽归益州本土势力所有。所以,在如此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诸葛亮没有其他选择,他必须北伐,以缓解内部矛盾。
然而,终究人力有时尽,蜀汉最终还是灭亡了,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请到评论区留言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