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弟弟级别”的燕国,能完虐匈奴,为何汉朝被欺负到和亲?

战国“弟弟级别”的燕国,能完虐匈奴,为何汉朝被欺负到和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251 更新时间:2024/1/31 9:09:32

[var1]

殊不知在历史上战国时期匈奴是被中原完虐的节奏。当时的匈奴被还算不上强大的燕国虐的体无完肤,保证了中原诸侯能专心尔虞我诈。

为何强大的汉朝却被欺负到和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差距如此悬殊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燕国和匈奴作战时双方选手的实力。

第一;战国时期的燕国作为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和强大的秦赵魏齐相比确实弱了一些,

属于“弟弟级别”的诸侯国

。但是毕竟是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而且燕国的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同,生产力和军事实力在中原各国中垫底但是生产技术和兵种配置和其他六个国家是相似的,毕竟是经历过春秋时期洗牌的佼佼者之一,燕国总体来说综合国力并不俗。

[var1]

第二;燕国只有一小部分面积直接和匈奴接壤,受到的威胁不大。并且除了燕国以外,还有秦和赵实力排名前二名的老大哥和匈奴接壤,赵国大将李牧和秦国大将蒙恬都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他们带领的军队破匈奴总是凯旋而归,这对于燕国来说就是强大的助攻,三个独立的军事集团一同作战的效果不容小嘘。

[var1]

第三:当时北方除了匈奴还有月氏和东胡两个民族部落,匈奴人主要是放牧和中原各国的摩擦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交换和掠夺,主要兵力也只有骑兵,离开马背的战斗力就不足为惧。匈奴人没办法大举进攻的主要原因就是这时候的匈奴人都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且也不需要统一,这样简单的掠夺就已经喂饱自己,没必要和中原王朝大动干戈。

而战国七雄忙着相互竞争,但是在修长城这件事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抵御这种不成气候的匈奴人,游刃有余。

再来看汉朝和匈奴的作战历程:

首先: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真的非常多:

匈奴、东胡、突厥、蒙古、契丹、女真……

[var1]

从商周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开始竞争了,当时在地图上的版图大概是1:1占据在如今的内蒙古,两者平衡到了战国时期。这时匈奴逐渐强大,不仅压缩了东胡的版图还导致东胡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部分,这时的领导者就是

冒顿

冒顿单于就是北方的秦始皇,在刘邦和项羽还在楚河汉界争夺时,他一步一步使匈奴成长起来,当时唯一有实力和冒顿抗衡的蒙恬也已经归西了,独孤求败般的冒顿单于一鼓作气,带领匈奴逐渐扩大疆土占据了现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蒙古国的大部分面积,于是乎,北方草原完成第一次统一,变成了一个强大的骑兵集团。

当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时候,正是匈奴最得意忘形的时候。

[var1]

接着,匈奴强大了,对中原的侵略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抢夺了,开始窥探中原富饶的土地和物资,想要把疆土逐渐向南扩张。当时刘邦刚刚称帝,血战刚结束,国库空虚,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新建宫殿。所以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但是作战中实力悬殊太大,惨败且几乎被俘,于是不得已采取了娄敬建议的和亲政策,自以为把公主嫁过去,以后匈奴世世代代的王都是外甥便不会再攻打中原。

[var1]

和亲换回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鼎盛,于是开始展开全力反攻,卫青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带领数十万大军深入漠北,数次击败匈奴主力使其影响日益缩小。其间张骞等使节出使西域,

说动受到匈奴侵扰的各个国家组成统一战线,

共同对敌,匈奴的势力这才逐渐衰弱下去。

[var1]

最终:强大的汉王朝收复了疆土,匈奴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面积,被赶回了最初的老家,还分裂成立了南北两个部落。现在大汉比匈奴强大了,但是为了这个战局汉朝也付出了很多牺牲,毕竟这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汉武帝时期虽然将领人才济济,但是随着战马消耗殆尽,富余的国库也日渐空虚,汉武帝下诏卖爵也破坏了汉朝的官僚系统。所以虽然这场民族保卫战让汉武帝名留青史,使得匈奴进了衰弱期,但是汉朝也过了鼎盛期。之后为了维护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双方需要一个“载体”——和亲。匈奴现在需要汉朝的保护,因而呼韩邪提出请求,想娶大汉国的公主,由于有了王昭君的故事,此后的六十年间,汉匈之间友好相处,西北无战事。

[var1]

所以一个国家不能仅仅靠战争的胜利与否来判断强大和弱小, 燕国和汉朝面对的对手不是同一级别的,和亲也并不是只意味着示弱和受欺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挖人祖坟挖出了经验,曹操为了防盗墓,想出了这一绝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各路军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粮食问题。但是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东汉末年经常出现人吃人的恐怖场景。要解决大量士兵的吃饭问题就成了一件难事。曹操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军队没有钱,没有粮饷,曹操就打起了死人的注意——盗墓。曹操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运作,他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

  • 削藩是导火索,吴王早有不臣之心?漫谈汉朝七国之乱历史必然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汉高帝总共有八个儿子,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继承皇位的惠帝除外,剩下的七个儿子的封地都是从异姓王的手中收回的,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天下与其放在异姓王手中,还不如交给自家人来的实在。惠帝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他无子,不存在分封问题。孝文帝儿子同样不多,除了王储刘启,需要分封地的只有三个儿子,从中挑

  • 三国名人管宁的渤海漂流记:来时还是东汉,归去已是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管宁简介,管宁是个怎样的人,管宁墓

    管宁虽然是个历史名人,但很多朋友最早知道这个“人名”,并非是通过《三国志》,而是在中学的政治课本上。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有一篇大概是教育人们“有恒心,不为外界所动”的课文,就引用了“管宁割席”的典故。管宁割席的主角是管宁,配角是华歆。前者淡泊明志,后者追求名利。虽然管宁割开席子,表示跟华歆不是一路人,

  •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贾诩赵云华佗,关于华佗的故事

    但即使是如此高明的医生,也只有一个“赛”字,由此可见华佗究竟有多么厉害。可是在两千年前,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华佗这个妙手神医呢?答案尽在后汉书中。一、阴冷监狱,神医将死公元208年,因撒谎而被曹操逮捕入狱的华佗正呆坐在监狱里铺满稻草的地上,眼神呆滞,双目无神。他被抓到这里的原因并不是犯了什么杀人的罪名,

  • 一个家奴的独白:我如何从一位大明卫国将士变成大清汉军旗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的八旗骑兵,古代家奴为何能跪很长时间,清朝家奴

    我叫陈子帅,是一名光荣的士兵,奉命保卫大明朝的京城——北京。可是,上任老板是个木匠,可能想学李太白去河里捞月,结果一不小心多喝了一些河水,呛死了。现任老板叫崇祯,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喝不下,总是一个人呈45°仰望天空。[var1]崇祯皇帝剧照作为皇帝卫兵,我时常可以听见皇帝说: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被高估?我国伟大领袖曾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评价一个人,自然要看历史背景。刘备死后,诸葛亮接手的蜀汉集团的情况如何?答案是很不乐观。在之前,蜀汉主动出击的两场战争,关羽北伐的襄樊之战和刘备东征的夷陵之战尽皆大败,荆州已失,只剩下一个益州的地盘,少主刘禅刚刚继位,国内形势复杂极不安定,如此局面中的所有难题,全部交给了诸葛亮。然而仅仅历时四年,国

  • 《史记》闲读丨大汉天子刘邦竟是信陵君的超级“爱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和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感悟,信陵君简介

    信陵君是唯一一个享受这一待遇的非帝王级人物,其他几位是秦始皇、楚隐王(陈胜)与三个诸侯王。[var1]△刘邦影视形象刘邦是信陵君的超级“爱豆”。他年少时,有一次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了——去了大梁城,要投奔信陵君。可是到了才知道,公子无忌已经去世几年了……这个少年还不死心,终于找到了信陵君的门客——一个

  • 张良为什么能取得刘邦的信任?又因何功成身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张良与陈平踩刘邦的脚,张良刘邦cp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曾赞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也是如今大多数人对张良的印象。汉兴功成时,子房选择放弃人间繁事,云游四海,他的“成功不居”历来为人称颂。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文学家都认为子房功成不仕、择隐山林为超群绝伦之举。众所周知,刘邦猜忌之心甚重,忠如萧何都被三番两次监视,又冤周勃、杀韩信

  • 堪称历史游击第一人,他曾协助刘邦击败项羽,韩信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信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历史人物谁能打得过项羽,项羽韩信刘邦什么关系

    大家应该都下过象棋,上面的楚河和汉界就代表着楚汉之争,最终西楚霸王项羽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敌刘邦,自刎乌江,一代英雄就此落幕。在这场战争中,历史上有很多人都说兵仙韩信的战绩最大,因为如果不是他尽力北伐,使汉军实力大增,胜负很难预料,但是真正协助刘邦击败项羽之人却另有其人,他就是彭越。彭越本人是一

  • 孔子身上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丧失人性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南宋朱熹引用别人的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似乎没有孔子的诞生,中华文明将永远在黑暗中摸索。这种观点在汉武帝以后整整两千年的古代时期,都占有主流地位。孔子的故乡曲阜,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孔庙为孔子立碑,无论是金国皇帝还是朱元璋,还是清帝康熙乾隆,都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