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简直就是阳谋!诸侯王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简直就是阳谋!诸侯王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9 更新时间:2024/2/6 5:04:38

诸侯国的情况,推恩令的起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较受他爹喜欢,或者有功劳的有可能会封以君位。

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是汉爵,相当于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官。这种形式相当于另类的推恩令。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这样爵位的土地分封很大程度上分化了国家权力、土地、国力等。战国时受封君影响最明显的是楚国,楚国国土面积虽然大,却有着数十个封臣,导致王权极度分散。整个国家大而不强。

楚国去远征的时候,导致的大多数情况就是楚王亲军占比很少,大部分都是各封臣自己的私兵。且战斗素质极低。国力不集中,就导致损耗。

而汉朝的诸侯王比起战国的诸侯王,有一个权利是没有的,在没有推恩令的时候,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可以任命一些低级官员和将军,但是是没有权力对其封爵,而战国时期的诸侯王是可以的。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汉朝诸侯王的权利无法分散出去,还是诸侯王一人全权掌握。而这样诸侯王的实力就很强了,比战国时候的诸侯王是强不少。

那么诸侯王这么强了,对朝廷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单打独斗可能不是朝廷的对手,但是又不是一个诸侯王,要是联合起来,朝廷就有点危险了。而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一次诸侯国的叛乱,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想消弱诸侯王的势力,就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你说这么整,诸侯王肯定是不能依啊,怎么办呢?开打呗。

七国之乱

但是一个诸侯王的力量是打不过朝廷的,那就联合其他的诸侯王,反正都属于共患难,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然后就产生了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推恩令的产生

那么七国之乱发生后,让汉朝皇帝不安了。朝廷就一直想办法继续消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汉朝的政治传统却是不利于削弱诸侯王,不仅如此,还会使得朝廷虚弱。

因为被封出去的给诸侯王的土地,朝廷是不能没有原因的情况下收回,那么不能没有原因的收回,这部分土地一直就不属于朝廷直接管理。

但是每一朝的皇帝,又有新的兄弟姐妹。之前收不回来也就算了。现在又的给新一轮的兄弟姐妹分土地。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朝廷的土地一直在减少。失去直接控制权。

诸侯国越多越多了,中央的权利、土地等越来越小了。那么结果就是诸侯王强大了,中央开始消弱了。这种情况,中央就更加的焦虑了。

汉朝分封制度的弊端

怎么样土地才会又回到中央呢。只有诸侯王没有子嗣,或者犯法,要是没了子嗣还好说,都收回了,但是王犯法,收回的土地还是太少的。

但是要指望王没儿子的话,那太难了,王都是富得流油的人,还能缺个女人吗?除非这个王没有在那方面不行。所以也不怎么显示,要是靠诸侯王犯法把土地收回来,那可等吧,没个几代几十代估计是回不来。

那么只能想其它办法了。那么靠帝王一个人想出来有点够呛。那么枕头来了。主父偃朱买臣、贾谊这样的“士”为了在汉朝廷求得一官半职。

那么没有功劳是不行的,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必须想办法获得皇帝的垂青,只有出奇计才能让汉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此时要是把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荣华富贵还会少吗。于是这些人开始不断上书,开始谈论国家大事。

而推恩令的提议者主父偃此时闪亮登场了,主父偃知道皇帝的心理,毕竟富庶的国土,谁也不想封出去,封出去,皇权变相的就少了。

主父偃剧照

于是主父偃在上书中谈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平津侯主父列传》

理解过来的大意就是:现在诸侯王很强大了,有的诸侯王城池几十座,封地方圆上千里。要是不管他们吧,这些诸侯王就过的潇洒的不行,生活太灿烂。要是管的厉害吧,也不行,就和朝廷对着干。

如果消弱诸侯王的权利,就会像之前七国叛乱一样开始联合造反。正常的方法是指定不行。那么有一个方法倒是可行。诸侯王地位财富没得说,整天没事的时候,在古代也没多少玩乐,那么只能生孩子了。

《平津侯主父列传》

要说汉朝的生孩子,就佩服中山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就因为推恩令的情况,刘胜的后代刘备到东汉末年时从成了织席贩履的了。

但是诸侯王的传统继承人只有一个。那么其他的儿子就没什么可继承的了。对诸侯王的其他儿子是不公平的。主父偃提议让诸侯王把国土分给自己的所有孩子。都给他们封侯。

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王的庶出子嗣都会感恩皇帝,而把土地都分开了,那么诸侯王的势力也会消弱。

诸侯王没有权限封爵,就让朝廷给诸侯王的儿子封爵位。于是敲定了让一个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继承王位外。再把次子和三子封列侯,而封地是从诸侯国的土地里划分。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用消耗中央土地,而诸侯王的权利也变小了。

推恩令

而且王的庶出儿子封的列侯还隶属于中央管理,是不归诸诸侯王管。那么诸侯王每代子嗣封点,传宗接代几次诸侯国的土地还有啥呢。

推恩令下,刘备开始卖草鞋

就比如刘彻的一个兄弟刘胜,被封中山王,而刘胜的太色了,也太能生孩子了。挂了的时候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刘胜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贞,按照推恩令应该是封侯的。然后刘贞这一支就开始繁衍下来,推恩令也一直推了下来。刘贞(陆城亭侯)下来儿子刘昂、刘禄(漳侯),就一直往下推。

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推到刘雄的时候,没有封地可推了。

刘雄生了个儿子叫刘弘,刘弘又生了个儿子叫刘备!刘备是啥样呢,我们是比较熟知的,在东汉末年的大街上卖草鞋。现在看看推恩令怕不怕,王的子孙开始卖草鞋了。

刘备织席贩履

但是这样政策,对于不少的诸侯王来说,自然是有人可以识破的,但是没用啊,汉武帝时期,军力实在太强盛了,联合几个诸侯王也打不过汉武帝。那么只能实行中央的政策了。

但是也不能整的过于着急,所谓“狗急了还跳墙呢”,有时候温水煮青蛙往往是最好的办法。这样慢慢的整吧。而一个诸侯国就开始一代一代的分封,一代比一代小。直到像刘备那样封无可封。

此时诸侯王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主父偃提议的推恩令这招,汉武帝都觉得“真损!”

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而主父偃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一年之中升了四次官!

推恩令的目的

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享受到受封的权利,因为庶出的儿子之前是享受不到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分散嫡长子继承的力量,为之后中央集权做准备。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的封建时期的基本传统制度。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集中诸侯王的力量,避免因为继位带来的内耗,而庶出的其他兄弟就成为了诸侯国的辅佐力量了,辅助嫡出管理诸侯国。

嫡子继承制度

而只有家族的团结力量才大,而推恩令就相当于分家产,分家就意味着一个大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个小的家庭。力量上也就自然变弱了。而推恩令的目的各大诸侯王也能看出来。

但是推恩令摆明了就是阳谋,不怕你看透,看透你都没办法拒绝。属于一个相当厉害的消弱诸侯王的政策。

推恩令作为阳谋,很难被拒绝,推恩令已经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性本来就是注重自身的利益的,而之前只有嫡长子继承制度,把庶出的兄弟束缚住。

而这个推恩令就把庶子的地位提高了,也不怕诸侯王不同意,中央给了庶子权利,自然就会在诸侯国的内部开始逐渐瓦解,就是诸侯王不乐意,自己庶出的儿子也会想办法。而汉武帝时期,中央实力很强,诸侯王只能主动加被动接受推恩令。

推恩令升级

而推恩令出来之后,诸侯王其实也能有相应的办法。推恩令的前提是诸侯王有很多儿子才能有效,那么诸侯王要是儿子少,或者就生一个的话,推恩令的效果就降低了。

推恩令

此时推恩令就升级了,贾谊的提议登场了,贾谊的办法比主父偃提议的推恩令还狠!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要是诸侯王不生儿子怎么办。

诸侯国又大,孩子还少,那就先把诸侯国分成一个个的小国,先空在那里,等诸侯王生出了儿子就可以直接封了,要是不生的话,就一直空着。贾谊的这个升级版可谓是更阴。

这样的政策一直贯彻下去,汉朝的分封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解题。一个个诸侯国变成更小的诸侯国,之后在变小。一个诸侯国可能到了最后,土地只有郡那么大了,甚至还不如。

而中央对于诸侯王是有严格规定的,违反了相应的法律就会受到处罚,比如诸侯王要是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去上朝就是死罪,还有诸侯王需要向中央交钱纳贡。

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的时候,汉武帝以诸侯王纳贡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处罚诸侯。

被夺爵者的诸侯数量高达106人,而这个数目占比当时列侯的一半人数。

酎金示意图

而汉武帝也用这样的政策收回了大量的封地。而此时中央的权力完全压制了所有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再无嚣张的资本了。

结语:

在汉朝中央占据绝对优势局势之后,中央又推行了相关的一系列针对诸侯的政策,最后诸侯王的权力只能享受自己封地租金,而没有权利管辖自己的封地,诸侯王成为了徒有其名,而没有其权的一个职位。最终汉朝的诸侯沦为一个个富家翁。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齐国欺负鲁、卫两国,大哥晋国不能袖手旁观,出兵伐齐,齐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鲁国和卫国都是晋国的盟国,也参与了这次战争,但是最主要的交战双方还是晋国与齐国。战到最后,晋国大获全胜,齐国惨败。齐国侵占卫国和鲁国的土地,都归还给了他们。这次战争,被称为“鞌之战”。战争大大削弱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从而巩固和增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592年春天,晋景公派使者郤克出使到齐国,

  • 汉武帝遣使月氏,器宇轩昂千里驹 张骞奉命走西域,汉使落陷困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剧:李亚利第六幕 汉使张骞(换场景:长安未央宫司马门。汉武帝亲赐御酒为张骞饯行。黄门侍郎:(高呼)圣上亲赐御酒饯行——汉武帝:(唱)宫人捧上御酒盘,盘龙斟酒亲把盏,上前饯行赐张骞,此番西行非等闲。朕未央宫中翘首盼,望爱卿功成返长安。(张骞诚惶诚恐接过御酒,仰面饮下。张 骞:(唱)若无明君识张骞,壮

  • 战国改革先师,功绩得到肯定,却被登基太子诬陷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春秋的中期,秦国也曾是西方的霸主,这主要是秦穆公励精图治的结果。可是秦穆公死后,秦国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内乱,长期内乱的损耗,使得秦国又变成了一个小国,还经常被邻居魏国欺负。[var1]秦孝公继位后,不甘于永远弱小而被欺负,为了让秦国富强,秦孝公就想自己得做点什么,让自己的国家也强大起来。那时的诸侯国

  • 汉武帝铁血变革,“3连击”成就伟业,83朝皇帝“抄作业”21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帝简介资料,各朝代评价汉武帝,汉武帝的历史史实归纳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可以称得上是明君的要数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在他治下,汉王朝的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鼎盛,疆域东临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朝从“白登之围”开始,和匈奴之间定下了“和亲之策”。此间屈

  • 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后续却打掉秦国20多年扩张成果,他真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长平之战赵王有没有错误,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实力对比

    战国首霸魏国早已沦为二流国家,齐国已被五国合纵打残,楚国地广,但是内部各自为战,空有广袤领土,却不是强盛的国家,赵国成了东方六国最后的希望。秦赵之间,因为韩国的上党郡,双方交恶,由此爆发了这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决战。[var1]长平之战爆发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为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秦赵两国

  • 汉武帝纵欲过度后,大臣:一次性娶9个老婆就能治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地位身份的人,古代的皇帝有汉武帝、汉文帝以及汉高帝、汉成帝,相信提起这些人的时候有些人对汉成帝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的深刻,也可说他的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但当说起赵飞燕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浮想联翩......说起汉成帝其实他并不是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人,因为他一直秉承着一种风流倜傥的风格纵

  • 韩青天断案:孝心也可以救命,只要你孝顺,可以有罪变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青天审案,刘宝瑞韩青天经典单口,韩青天完整版视频

    那人却一副无所谓的说:“不冤枉,我一点也不觉得冤枉,我本来就不想活了,怎么样都是一样的。”[var1]韩复榘听出,他说的是气话,这里面,或许另有隐情,便问:“你为何不想活了?”那人答:“我刚刚中学毕业,家里很穷,读书的时候,家里借了很多钱,毕业之后,本来想去找一份好工作的,可惜没有出路,现在一直赋闲

  • 汉武帝足智多谋,但做他的女人全都没有一个好下场,真是太悲催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说到汉武帝,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雄主,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汉武帝拥有雄心壮志,但是做他的女人却是十分悲催,因为在汉武帝眼中,若要使她们和权力相比,估计不及权利的万分之一重要。陈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名字叫做陈阿娇,就是我们所谓的陈皇后,陈皇后其实是武帝的姑姑,

  • 汉武帝被丈母娘顶上皇位,丈母娘却索取太多,遂将皇后关进长门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馆陶公主是汉朝第一位长公主,是汉景帝刘启的姐姐,馆陶后来想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但是刘荣的母亲一直不同意,原来馆陶公主三番两次的找美女进宫,在母亲粟夫人看来,自己的地位在被威胁,所以一直不同意。馆陶公主决心要废掉粟夫人。于是与另一位王夫人结亲,就这样,王夫人的儿子刘彘与表姐陈阿娇“亲上加亲”

  • 魏武侯最耀眼的战功:夺取了楚国大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魏武侯简介,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的感悟,大梁是楚国还是魏国的

    魏武侯连年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实事求是地讲,确实胜多败少,这为他赢得了勇武善战的英名,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比起他付出的血汗与辛劳、比起备战出征的巨大损耗来,魏国发动历次战争的实际收获却少之又少,虽然霸名隆盛,内囊却空了。中山国的丢掉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巨大损失。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未为不可,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