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如何选拔人才?探究春秋时期楚国的人才制度

楚国如何选拔人才?探究春秋时期楚国的人才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16 更新时间:2024/1/22 18:30:53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争霸,诸侯并起。为了能在动荡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诸侯国相继进行改革,招揽天下人才,希望能在纷乱的春秋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

楚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也同样怀有勃勃野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国力,人才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立于国际局势阴晴不定的春秋战国,楚国如何选拔人才?制定了怎样的人才制度?

一、楚国的任人历史

想了解楚国的人才观和人才制度,首先要对楚国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楚国的历史发展是其人才政策形成的“土壤”。

楚国建国800余年,最初臣服与西周。到了西周末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楚国与一众诸侯国乘机而起,不断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楚国消灭的大小诸侯国枚不胜举,进入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var1]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楚国也对被灭国家的君臣和百姓进行了合适的处理。

楚国熊通是县制的首创者,他完成了先君的愿望,打败权国后首创县制,对楚国人才制度的制定作出一定贡献。

被灭国的君臣百姓怎样处理是楚国的关键问题,是灭族还是委以重任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这种处置也成为楚国人才制度的一部分。

到了楚文王楚武王当政时期,楚国首次任用战俘,开创任用战俘的先河。

任用战俘无疑是人才制度的一大进步,通过任用战俘,楚国用事实证明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任人唯贤。

据相关史料记载,楚武王曾任用鄀国的俘虏观丁父作为楚军的统帅,观丁父在四处征战中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

楚文王继承了楚武王对人才的宽容态度,任用申国的俘虏彭仲作令尹。

[var1]

春秋战国时期,在其他国家没有考虑到战俘的作用时,楚国快人一步通过任用战俘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楚武王、楚文王在任用人才时不问出身、用人不疑的态度为楚国开创宽以用人的先河,成为后世楚国任人的标杆,对楚国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楚成王到楚庄王时期,若敖氏几垄断楚国选拔人才的途径,尤其是令尹等重要官职。

到了楚庄王时期,若敖之乱平定,若敖氏对楚国王权的威胁也得到解除,楚国的人才政策也由此改变。

楚庄王通过任用出身卑微的孙叔敖作为楚国令尹,使楚国国力节节攀升,强盛至称霸中原的程度。

[var1]

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楚庄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说苑》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楚庄王爱好打猎,有个楚国大夫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敌对国家,楚国不谋划攻打晋国,晋国也会谋划攻打楚国。

现在大王怎么能在玩乐中耽误国家大事呢?”

庄王回答说:“我是通过打猎的方式求得人才,能刺杀虎豹的人,我可以知道他的勇敢;能与犀牛搏斗的人,我知道他力气很大;

打完猎和其他人分享成果的,我知道他的仁德。通过打猎,我能够得到三种人才,这样楚国才能安定。”

[var1]

虽然楚庄王的这段话是后世流传的资料,但不是没有根据的。

楚庄王时时刻刻都铭记着楚国因何强盛,选拔人才时也不拘一格,后世流传的“日中忘饭”、“灭烛摘缨”等都表现了楚庄王对人才的爱惜。

从楚庄王执政的这段历史能够看出,庄王时期的楚国能够繁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君主对人才的爱惜,这些人才对楚国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但楚庄王之后,楚国的国君素质开始不断下降,军政大权落到公室贵族手中。

有才智的人反而受到排挤、馋毁、打击,甚至许多人成为政斗的牺牲者,也有一些人为躲避祸乱逃往其他国家避灾。

当时逃离楚国的有才之士有申公巫臣、伍子胥、文种、范蠡、李斯等等,不仅使楚国人才中空,后来更是给楚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var1]

楚悼王时期,悼王推行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也让楚国变形的人才制度回到正轨了一段时间。

然而吴起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楚国的任人权重新回到贵族手中,楚国再次面临缺少贤臣良将的危机。

楚威王时期的楚国虽然一度中兴,但实际上国家仍存内忧外患。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楚威王对苏秦的一番话,“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绪摇摇,终日忧心楚国安危。

楚威王对楚国发展的担忧揭示此时的楚国政治已呈现出衰败的前奏,“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楚国的大臣进取心大不如前,楚国政治危矣。

[var1]

由于楚威王打下的功业和前朝大臣的辅佐,楚怀王即位前期的楚国仍然强盛,但楚怀王在人才任用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其他国家的人才固然可以任用,但本国的人才更加不能忽视。楚怀王前期任用屈原在,在他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下,楚国有步入正轨之势。

但屈原的变法行动同时触动秦国和楚国大臣的利益,他面临着双重夹击,最终不免遭谗被放的命运。

屈原的悲惨结局固然与楚怀王忠奸不分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楚国人才制度上的缺陷。发展至此时,楚国距离灭亡为时不远。

从楚国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楚国随着人才的兴用而国家兴盛,也随着对人才的不合理利用最终走向衰败,人才在楚国的国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楚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一,重“德”。自古以来,楚国的统治者都将体恤百姓当作一贯追求,因此在选拔人才时也格外重视德行。

楚国人早期“筚路蓝缕,以山林”的思想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统治者必须具有爱民思想,执行爱民政治,楚庄王时期就将“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var1]

据《淮南子》的相关记载,当时共雍向楚庄王索要官职,楚庄王的回答是:“有德行的人才能获得我授予的爵位,有功劳的人才能获得赏赐。”共雍没有得到任用。

楚庄王时期,楚国的霸主地位与庄王以民为本的政策分不开,他将体恤百姓作为基本国策,其在位期间周围先后有令尹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等一批贤臣,为楚国的霸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内选于亲,外选于旧。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强国家实力,各国纷纷打破“世卿世禄”的封建制度,秉承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原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楚庄王深切地认识到人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他认为要得到贤才就必须制定举贤政策。

庄王初年,楚国在人才选拔上能够做到摒退奸邪,举荐贤才正是其举贤策略的体现。

[var1]

不过在选拔高级人才方面,楚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官员的选拔范围基本是楚国王室血亲,实际上是在王族范围内任人唯贤。

据研究学者统计,春秋时期楚国的46位令尹之中有39人出自王室或王室大脉,其他身份不明的楚国人有6,客卿仅有4人。

可见楚国在高级人才的任用上局限于国内,在国内又以王室公族为选拔对象。

这种选拔方式虽带有一定的血缘色彩,但相比之前纯粹的世卿世禄制仍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楚国在用人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突破国家的界限和宗法制度,任用异族能人志士,如春秋时期的彭仲爽,战国时的吴起等。

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在打破“内选于亲,外选于旧”的人才选拔原则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三、楚国的人才奖惩制度

对于有功的人才和官员,楚国有专门的奖赏政策。

首先是尚爵,楚国的爵位与中原的其他诸侯国不同,一般分为列侯、执珪、执伯、五大夫和七大夫等,其中执珪是对有才之士的奖赏,楚惠王曾赏越人庄舄作执珪。

春秋时期的楚国常以爵位赏赐从其他国家投奔楚国的王公贵族,战国时则以军功作为尚爵标准。除赏爵外,楚国也会进行财物上的赏赐,如俸禄、土地等。

[var1]

有奖励就有惩罚,楚国的法律对各阶层人员都适用,包括令尹之类的高官。

楚文王一生中只打过一次败仗,这次败仗没有对楚国产生重大影响,但当时守卫宫门之人竟然不允许楚文王进宫。

楚文王为了将功补过没有进攻,重整旗鼓,伐黄获胜,然而在回来的路上因为疾病和劳累去世了。

显然,当时的楚国有种潜移默化的风俗习惯调节着君臣关系,要求国君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负责。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起于边隅之地的楚国发展为首屈一指的大国,这与楚国的明君贤臣分不开。

贤良的臣子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助力,因此人才的选拔对国家的兴盛尤为重要。

楚国是因人才而盛又因人才而衰的典型,了解楚国的人才制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春秋》

更多文章

  • “穿越者”王莽为什么会杀光了自己的儿子?皇室子孙,十人九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莽墓中的手机是真的吗,王莽为什么葬在衡阳,王莽为啥不收赵飞燕

    王莽作为一个开了挂的皇帝,四个儿子被他杀了个干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此人太过于理性了,太想成就一番大业了。为了理想抛弃掉亲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接着来讲四个儿子是怎么死的吧。说说王莽在位期间的贡献吧?首先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游标卡尺了,再有就是计时法的改良和土地国有化制度了

  • 扁鹊受到质疑,炎黄是否都应该考证了,对中医缺乏信心是关键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扁鹊全部秘方,扁鹊最恶心输出出装,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

    很多讨论资料认为扁鹊被请出教科书的原因多集中在《史记》中关于扁鹊记载的巨大漏洞。《史记》扁鹊列传中记载了赵简子、虢公子、齐桓公三个医案,而这三个人物的历史时间相差二百年以上,所以由此认为《史记》关于扁鹊的记载多系道听途说,难以令人信服。而发出这种议论,应该有三点基础性的认识偏差:1,对古人的治学态度

  • 曹操有七个貌美如花的女儿,为何全都嫁给了一人,他是谁这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乔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评价曹操,曹操七个孩子都嫁给谁

    曹操的儿子多,按理说他的女儿也不少。据说曹操有七个女儿,个个都貌美如花,然而这七个女儿却在曹操的授意下嫁给了同一个人。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人又是谁? 东汉末年战事纷飞社会动荡,各方势力纠缠不休觊觎江山 先来说说那时期的社会背景。东汉末年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期了,社会动荡,战事不休,各方势力

  • 魏国最强间谍,刺杀蜀汉大将军的郭遁仅排第二,第一位有多牛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国最害怕的蜀军将领,曹魏大将郭淮被谁杀死,曹魏军营厉害的是哪个武将

    本篇的主角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最传奇的间谍。吴蜀联盟签订后,孙权把都城重新迁回了建业,合肥再次成为魏吴交战的核心。[var1]继张辽、曹休后,吴国这次要面对一个新面孔:曹魏三朝元老满宠。229年春,孙权扬言亲征合肥,满宠加紧战备,孙权闻讯,只得退还,满宠升为征东将军。230年冬,孙权再次声称要取合肥,

  • 赵子龙那么强,刘备却不重用他,死前终于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中,还有一个人不能忽视,他银甲银枪,一身是胆,刘备亲封的虎威将军,这个人就是——常山赵子龙。赵子龙是个忠勇兼备的人才,汉水之战中,赵子龙一人率十几个人马纵横在曹营中突围。又将曹军诱敌深入,乘其不备,万箭齐发,打的曹军措手不及。汉水战役是赵子龙的成名作,一站打出了个虎威将军的名号。长坂坡战役中,刘

  • 魏国为何只有曹操攻取汉中走了陈仓古道,在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曹操兵发汉中,基本上有四条路线可供选择。一、子午谷道;二、谠骆谷道;三、褒斜谷道;四、陈仓故道。这几条道路各有利弊,比如前三条谷道,基本属于道路艰险难行,但是谷口却没有敌人把守的险关,敌军一般是依托山势进行防御。而第四条陈仓故道,则相反,道路相对平坦,但是需要强攻阳平关。而曹操就是选择了

  • 吕布手下一强将,忠诚、自律且有威信,誓死不肯投降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高顺在历史上并没有单独的传记,他的事迹都零零散散的出现在吕布、刘备等人的传记中,这些大多记载在《三国志》、《英雄记》中,虽然记载不多,但是却可以看得出高顺是一个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高顺早期的记载是没有的,他是在吕布的传记中出场的。高顺是吕布手下一支非常强劲的武装力量。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了《英雄记

  •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马超?竟因马超是位坑爹的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什么刘备不重用马超,新版马超和旧版马超,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出计收服马超

    马超算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猛将,其祖先为汉之名将马援。演义里讲马超生得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坐下白马,手中长枪,狮盔兽带,金甲锦袍,其俊美仪表、英雄气概可称直追三国第一名将,人称“汉末双绝”的温侯吕布,归汉后在刘备帐下与关、张、赵、黄一起,位列于“五虎大将”之四,有着“锦马超”的美誉

  • 楚国怎样引进人才?浅谈楚国的人才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国出了多少人才,楚国失败原因,为什么楚国的人才都没受到重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表现出政治性、层次性和阶级性。人才都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人进行比较产生的,在评价者眼中都是出类拔萃者,同时任何阶级都会对有利于本阶级的人才进行褒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包容开放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随着等级制度的破坏,中国历史进入了不可替代的黄金期

  •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何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懿的3000死士最后都去哪儿,司马懿夺权后有几次反叛,司马懿为什么能够轻易夺权

    在这场兵变中,司马家族圈养的3000死士功勋卓著,可以这么说,没有3000死士,司马懿就很难控制曹魏朝堂,击败曹爽,取得最后的胜利。有人关心,举足轻重的3000死士在功成身就后,去哪了?他们的下场如何?这三千死士说实话训练起来,要不被人发现还是挺难的,因为你要保证这三千人中都是效忠自己的,没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