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史密簋出土,铭文揭秘夏朝失踪真相,网友:西方双重标准

西周史密簋出土,铭文揭秘夏朝失踪真相,网友:西方双重标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990 更新时间:2024/1/19 12:17:04

但遗憾的是,确切自证夏朝的文字目前并未发现,即使是在被认为是夏遗存的二里头遗址,也没有找到“夏”作为一个朝代标记出现。而众所周知,商朝这一朝代的得名,正是源自甲骨文中商人自称“大邑商”。

所以,西方学者在描述中华文明时,往往将商朝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而把夏朝算作神话。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不存在呢?

当然不是,殷墟未进行考古之前,西方同样也不承认商朝。西方的单边看法,并不影响夏朝事实上的存在。陕西的石峁遗址(公元前2300年)、山西的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浙江的良渚遗址(公元前3300年),都以雄辩的考古事实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具备国家形态的文明,这比夏朝的时间上限还要早。

既然夏朝之前我们就已经进入了满天星斗的文明时代,那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朝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王朝政权。只不过,这个王朝不一定叫“夏朝”(下文依然暂时称作夏朝)。

先秦以前,国家称号并没有那么严谨,举个例子:西周的封国曾国因封地在随,所以也叫随国,“曾随一国还是两国之谜”甚至一度成为困扰史学家数十年的难题。同样,战国时期,魏惠王因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被叫梁国。

而夏朝这一称呼,是自称夏后裔的周人追记,但周人说自己是夏朝后裔,本身就存在一个矛盾。因为周人是姬姓,夏人却是姒姓,姓氏不同。《国语》有云:“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

夏朝根正苗红的后裔是姒姓杞国。《史记》记载:“昔者汤伐而封其后于杞者。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国不仅存在于商朝的甲骨文中,而且在西周的文献中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大禹的后裔,封杞国。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

只可惜,作为大禹直系后裔的杞国历史实在微不足道,连司马迁都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并没有留下关于其先祖夏朝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连直系后裔都没有关于夏朝的只言片语,难道夏朝就这么失踪了吗?

陕西出土的西周史密簋揭开了夏朝失踪的真相。史密簋是西周中期青铜器,刻有93字铭文,内容是周王命师俗和史密东征,“会南夷卢、虎会祀夷、舟夷”。“夷”是对东方异族方国的泛称。

自称夏后裔的周王朝称大禹的直系后裔为“夷”,恰恰证明杞国是被排除在华夏之外的,换言之,周天子并不认同自己和杞国同源。著名先秦史专家沈长云教授据此就认为:周族自称的“夏”与古代夏后氏之“夏”名同而实不同。

显然,周朝口中的“夏”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出于政治需要,以夏后裔身份去讨伐商人更加理直气壮;二是夏本身就是周人对商朝之前的王朝的追记,夏朝人并一定称自己是“夏”。

正如曾侯乙青铜器自称“曾国”,而《左传》却称之为“随国”一样,如果不是出土文物和《左传》同时记载了楚昭王逃亡至本国,让历史学家最终确认了只存在于文献记载的随国其实就是考古发现的曾国,那么随国恐怕也会类似夏朝一样至今“失踪”。

所以,我们在考古遗迹中苦苦寻找自证“夏”存在的文字资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误区。商朝以前我国存在国家文明,已经被证实了,但它的国号并不一定是“夏”。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曾提出著名论断:“世界上考古遗址的属性不能够只设想从文字上来证明,很多的遗址就没有文字的证据。例如考古学先驱德国的施里曼对特洛伊城的发现,到今天为止,那个遗址也没有出过特洛伊这个名字。可是所有人都相信,肯定特洛伊就在那几个地层里面。”

很多网友都对西方在文明判定上执行的双重标准提出了质疑,特洛伊没有文字自证“特洛伊”,但西方却笃定特洛伊文明存在,而同样只有遗迹没有文字自证的夏朝,在西方学者眼中却成了神话传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偏见。

更多文章

  • 扒一扒甘罗12岁拜相的黑幕:这小子原来狐假虎威,吕不韦才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甘罗个人简历,甘罗和吕不韦关系,神童甘罗到底有多厉害

    与朋友谈天,说起给领导写报告需要小心谨慎,不能给头儿挖坑。比如有位秘书准备的报告十分精彩,但分页没弄好,结果里面有句引用语录的话,领导看了,拍桌子加重语气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众哗然之下,领导翻到下一页,愣了片刻,道:“……吗?”[var1] 说到这个笑话,是因为正好看到神童甘罗

  • 被西方嘲讽的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贾湖考古有助跳出思维陷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贾湖考古视频完整版,夏朝的考古资料为什么不多,贾湖有多少人口

    摩尔根的论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社会判定文明的一个基本标准。事实上,国家的出现并非凭空而至,它的产生必然有人的智慧因素在内,即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开始利用智慧和所掌握的技术去创造和延续文明。我国的学者也同样认同文字对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毕竟,文字的出现可以使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和演进

  • 扁鹊也被踢出教科书,专家给出解释:不严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候学的文言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吗?在这篇文章里,我学到了一个成语叫作:讳疾忌医。不过教材每年都在删改,很多之前的课文都会被替换或者删除,扁鹊见蔡桓公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删掉这文章呢?它好像也没有什么跑歪的理论观点啊。说白了,这篇文章被删,是因为专家们觉得这文章不够严谨。[var1]因

  •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考古有了颠覆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舜帝是“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国语》甚至将舜帝统治时期称之为“虞朝”,与夏商周三代并列。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德”的部落首领,其结局却充满了谜团。舜出生于上古的有虞氏部落,妫姓姚氏,又被称作虞舜。关于舜的出生地,目前还有不少争议,

  • “男儿有泪不轻弹”曹操却哭出了魏国大本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国曹操,曹操的大本营在哪,曹操大本营在哪

    官渡之战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待到邺城平定,为什么在袁绍墓前痛哭?难道仅仅是因为对袁绍的离世感到悲伤吗?还是在曹操窘境时袁绍举荐他成为太守,让自己东山再起吗?[var1]其实当中有三种原因,只能说曹操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最终都会导致自己在河北收拢人心。第一重原因袁绍在河北经营多年,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自己多

  • 1943年,孔子故乡敌伪猖獗,八路军出击,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抗日战争时的孔子家族,抗战后期八路军总兵力多少人,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的故事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伪军猖獗1943年,全国人民正在进行浴血奋战的年代。处于解放区边沿地带的中共尼山地委正活动在曲阜、邹县(邹城市)、泗水三县交界的山区地带(即现在的孔子诞生地曲阜市夫子洞等尼山风景区地带,距曲阜市25公里处),这里与鲁南根据地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持微山湖、枣庄及铁路沿线

  • 甲骨文研究的重要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甲骨,卜辞记载了商王田猎时发生了车祸。 国家文物局供图殷墟甲骨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它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都邑,将我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1000余年,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在邂逅考古学之前,已经有

  • 神龙降生的褒姒,比不上中华始祖和汉武帝,还成了最著名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褒姒历史简介,网红褒姒的个人资料,刘叉叉徒弟褒姒背景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

  • 从名满天下到兵败身亡,毛遂仅用一年,我说都是声望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毛遂之死,毛遂到底是怎么死的,毛遂是哪里的

    [var1]::本文的主人公毛遂,就出自于平原君赵胜的门下,但平原君的三千门客可不是开玩笑的,其中确实有不少的贤才,以至于毛遂到了平原君门下三年都默默无闻,甚至还因为个子矮,经常被人嘲笑,但他好像不以为意的样子,每天吃好喝好,该干嘛干嘛?时势造人::但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时间转眼来到了公元前2

  • 周天子为什么把地盘分出去?同样是分封制,汉朝怎么就行不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为此武王决定效仿前人,采取“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从此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的“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关于分封制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大致起源于夏、商时代,当时名义上国王统治着土地辽阔的国家,实际上国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也不过方千里。当时大部分土地不是由同姓封国治理,就是臣服方国管治,它们向中央王朝的国王称臣并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