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群特殊产物,每个大的朝代总会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事情,尤其是唐代中晚期,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最为严重,与东汉时期相比,唐朝中晚期宦官专权要比东汉严重了许多。
无论从规模,还是社会意识上,东汉都能很好的控制宦官专权,那为何唐朝却在宦官专权的影响下,国势日渐衰微呢?我们就从唐朝中晚期的宦官专权与东汉时期对比开始说起,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差异。
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相互制衡,以皇帝为主导,实际上是中央集权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此一时期,东汉的皇帝继位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年幼的,外戚势力就会乘着这个机会控制朝政。到了皇帝成年以后,皇帝就会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势力,而宦官本就想借着皇帝的宠信得到权力,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行动上达成一致。
这个时期的宦官的权力虽然很大,但是都是受制于皇帝的,一旦宦官的权力不受控制的时候,皇帝就会利用放弃宦官,转而利用外戚的力量来对付宦官。皇帝,外戚,宦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皇帝利用他们达到政治上的平衡。
除此之外,东汉时期,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也是皇帝可以利用来对付宦官,外戚的手段之一,这时期出任宰相的大多是饱学鸿儒之士,他们的影响力在士族豪门之中很大,一旦外戚和宦官权力过大不受控制时,皇帝就会联合其中两方势力打击。
东汉时期,皇帝能够利用外戚和官僚来打击宦官专权,为何到了唐代中后期却对宦官专权束手无策了呢?这其中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皇权在外戚和宦官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从历史的客观角度来讲,东汉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互相达到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外戚势力对于宦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外戚在东汉专权与宦官抗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来说,东汉的外戚势力大部分都是豪门望族,名门功臣之后,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统计,东汉时期一共有七位皇后出身在四大豪门家族之中,这四大家族可都是豪强地主的最上层代表,能够与皇室结亲,一方面增加了家族威望,另一方面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其次来说,东汉的这些外戚大部分都是拥有军权的,对于军权的控制也是他们用来对付宦官的主要手段。
而宦官,只有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只有皇帝给他们权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做大做强,权力虽然很大,手里没有兵权。
东汉时期宦官掌握兵权的情况很少发生
东汉时期,宦官监军只是很少的事件,属于偶然发生的。由于外戚势力掌握兵权,宦权只是通过皇帝的宠信才得到权力,皇帝也不会给他们掌握兵权的机会,只不过是利用他们来对付外戚势力而已。
东汉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宦官监军的情况,这还是在汉延帝时代,宦官对于掌握军权的将军们大为不满,经常在皇帝跟前说行军将领有贪污和克扣军费的行为。时任车骑将军的冯锟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和无辜诬陷,就主动给皇帝上书,请求派下来一名皇帝信任的宦官来监督军务。这是一次很偶然的事件,也没有形成宦官掌握军权的条件。
总之,在东汉时期,军权是掌握在外戚手中的,宦官虽然有权利,但是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力,这也是宦官专权但不能乱政的根本原因。到了唐代中晚期,情况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唐代中晚期宦官专权不受控制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皇帝对将领的猜忌,进而重用宦官
唐代中晚期宦官势力膨胀的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就是宦官长期垄断朝政,削弱了唐朝以关陇集团为主的外戚势力,加之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还没有形成气候,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开始膨胀。其次就是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于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猜忌,在他们认为,这些人就是滋生扰乱的祸根,为了压制这些将领,皇帝将很信任的宦官权力提拔上来,用来对付这些将领,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
唐玄宗时代,高力士算是开了宦官专权的先河,由于这一时期唐玄宗还没有昏晕到无能的地步,所以高力士虽然权力很大,但是远远没有到达把持朝政的地步。高力士干预朝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揣摩玄宗的心思,看中玄宗高兴的时机进行谏言,他不是直接参与朝政的,跟宰相的权力比起来,他的权力也不全是很大。
到了唐肃宗和唐代宗时代,宦官的权力急剧膨胀起来,开始由内廷向外庭眼神,并且将目光瞄准了军权,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自然不愿意看到宦官权力过大,他们不断的进行抗争,宦官专权这一时期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历经安史之乱以后,帝王对于掌握兵权的悍将心里很不放心,害怕有一天他们会向安禄山那样起兵造反,对于他们的猜忌不断加深。而对于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他们很是信任。
唐肃宗时,李辅国就是他身边的一个宦官,有什么国家大事都要问一问李辅国,这样一来,李辅国的权力越来越大,达到了干预朝政,专权的地步。唐代宗时,有宦官鱼朝恩也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他也是通过皇帝的宠信达到了专权的地步。
李辅国权力越大,野心也就越大,开始将目光转到了军权上,宰相为首的官僚集体上书给皇帝,要求对于干预朝政的宦官进行处决。在朝臣不断的抗争下,皇帝只有将李辅国,鱼朝恩等宦官处决,这就是这一时期宦官专权的不稳定性。
从唐德宗到唐宣宗时期,宦官这时候专权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由于宦官干政的一些制度逐步确立,宦官典军,掌握中枢机构的制度形成,也成为一种定制,权势相对的稳定下来,宰相的权力则被大大削弱。
同时,在这一时期,宦官势力扩张的主要典型就是他们在册立储君的这个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问题上将宰相等朝廷大臣彻底挤了出去。虽然将宰相从册立储君这个事情上挤了出去,但是宦官还未能够干涉南衙的权力,朝臣与宦官之间还是独立分开的,宰相的权力也还是独立的。
到了唐朝末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宦官不仅干预朝政,决定国家大事,还干涉南衙的行政事务,宰相的权力彻底被架空,宦官的权力达到了最为顶峰的时代。宰相形同虚设,宦官完全掌握了中枢机构,宰相的议政权力,行政权力全部由宦官掌管,他们代替皇帝行使大权,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把持朝政,宦官专权。
总之,唐朝中晚期以后的宦官是不断蚕食宰相权力而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先是将宰相的议政权力剥夺,而后进一步剥夺行政权力,最终达到了把持朝政,专权的目的。
外戚的无能也是造成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
唐代时期,对于皇储的争夺十分平凡,藩王夺取皇位造反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皇帝对于皇族很不放心,他更多的是偏向于朝廷之中的大臣,虽然也有朝臣心怀不轨,但那只是个别的现象,他们与皇族成员的身份不相同,皇族成员是合法的辅助治理天下之人。一旦他们心怀不轨,就会直接导致篡位。
开元盛世以来,唐玄宗与宰相姚崇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压制皇亲国戚干政的权力,为了防止他们相互串通,设置了一些机构专门来监视他们。可惜的是,唐玄宗并没有将他的盛世王朝延续下去,到了晚年的时候,安逸享乐,任用外戚杨国忠独揽大权,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经过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对于外戚的防范更加的严密,自此以后的帝王,他们可以给外戚更高的官职,但是却不给他们实权。在对于后宫皇妃的防范上,帝王们有意识的不设立皇后,防止后妃与外戚勾结,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宦官对于外戚的压制,到了中晚期,宦官专权出现,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得到保证,对于潜在的对手一一进行打压,外戚当然就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经过打压以后的外戚势力根本无法和宦官的权力相提并论,自然,在宦官专权的时候他们也是束手无策。到了唐朝晚期,宦官已经掌握了军权,外戚就更难有所作为了。
结语
从东汉到晚唐,宦官专权是一种态势,但是却有两个不同的结局,东汉利用外戚来打压宦官专权,又用宦官来打压外戚专权,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中晚唐时期,外戚势力被不断的打压,基本很难有所作为,宦官就利用这个时机,不断剥夺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的权力,终于达到了专权和把持朝政的目的。
宦官专权不是一个朝代特有的现象,它普遍发生在历朝历代,就看皇帝如何能处理好这种关系,一旦任由其发展下去,造成的危害那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