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能让蜀汉绝处逢生?读完10遍《出师表》才懂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能让蜀汉绝处逢生?读完10遍《出师表》才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08 更新时间:2024/1/17 0:22:22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尽管有很多个乱世存在,但最为引人注目的却还是首推东汉末年的三国。不管是大学里温文尔雅的教授,还是大街上跳舞的大爷,对于三国故事基本上都能够说上几段,尤其是关于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去世,蜀汉危机四伏

刘备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从跟着母亲卖草席到坐拥天下三分之一,他战胜了无数的困难,最终才得以越过重重阶级,这当然是一个足够理性的人。

然而在听到“情同父子”的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一怒之下,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违背了隆中对时“外结孙权”的基本战略,举倾国之力进攻东吴,要为关羽报仇,结果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本人也不久去世。

夷陵之战的失败以及刘备的去世对于蜀汉集团来说,打击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蜀汉集团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刘备的个人威望与军事实力上。

夷陵之战让蜀汉的军事实力大减,刘备的去世也让很多的人才人心浮动。本来蜀汉就分为刘备从荆州带过去的荆州派,以及益州的本土世家,这些益州世家也开始蠢蠢欲动,同时本来臣服于蜀汉的南中地区也开始叛乱,而诸葛亮还是在2年以后才开始前去讨伐,可见当时的蜀汉衰弱到什么程度。

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去世,当时的蜀汉外有强敌:曹魏、东吴;内部不稳,原本凭借着刘备个人威望强行捏合在一起的荆州派与益州派,开始出现了瓦解倾向;同时整体民众也由于夷陵之战的巨大失败而人心惶惶,士气浮动,不知道未来如何。

临危受命,诸葛亮起死回生

这个时候的蜀汉说是危如累卵绝不为过,哪怕是稍微出点乱子,就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然而在经过诸葛亮数年的治理后,蜀汉不仅成功地转危为安,而且国力大涨,不但成功地造反的南中给平定了,甚至于还可以去讨伐综合国力比自己强大十倍的曹魏,而且一直不落下风。

给你一家刚刚打了大败仗且失去大哥的二线公司,你能够让它在数年后就去龙头公司争雄吗?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于能够让这家公司活下来就已经算得上很厉害了,然而诸葛亮成功做到了这一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我苦苦思考了好久,最终在读完了10遍《出师表》以后总算是懂了,相信大家都有背过《出师表》,对于其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更是滚瓜烂熟,也早就被诸葛亮对汉室的那一份忠义所打动。

出师一表,道尽治国秘诀

不过《出师表》所说的其实不只是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解读《出师表》的角度,这不仅仅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请战书,同时也是他对刘禅的教导信。

诸葛亮在信中极其详尽细致地导刘禅,告诉他怎么才能当一个好皇帝,下面选录一段《出师表》的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

您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广泛听取臣属们的建议,以发扬先帝的美德,增强有志之士们报答朝廷的积极性;不要过分看轻自己,在对臣属们讲话的时候,讲出一些不符合帝王身份以及不符合当下场景的话,否则就会让那些忠诚的臣属不再提出任何建议。

同时您在对待宫廷中的近侍与官署中的臣僚时,不应该将其分别来看,而是应当视为一个整体,赏罚褒贬都应采取一样的原则,不要对谁有所偏爱或者偏恶,否则就会导致宫廷与官署中的法令标准不同,最为重要的就是亲近那些贤良的臣子,远离那些曲意迎合的小人。

诸葛亮的这段话,所说的主要是4个方面:心态开放,也就是说不自负,能够听得见他人的意见,同时也有着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判断出哪个建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言论得体,不至于因为言语而让臣属寒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赏罚公正,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并且公正公开,这就能够很快凝聚起自己的权威;选择贤良的人作为信任的心腹,将其提拨进入权力中心,将那些小人则给贬逐出权力中心!

这四点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的话,就能够发现真正能够做到这四点的领导是非常难得的,那基本上都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在读懂了诸葛亮教导刘禅的这4点以后,我们也就能够轻易地懂得,他当初为何能够让奄奄一息的蜀汉起死回生了。

当时蜀汉的危机主要是内部,毕竟两个强大的外敌曹魏与东吴已经打到一起去了,大败之后难免人心浮动,诸葛亮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只要是贤良之臣,不管是荆州派还是益州派都能够得到迅速升职,同时能够吸取贤臣的有效建议,将事务都给处理得井井有条,于是蜀汉的秩序迅速恢复稳定,人心也不再浮动,而是安下心来搞生产,整个社会自然就蒸蒸日上了。

阿斗难扶,丞相心血成灰

从诸葛亮治国的效果来看,他的这套管理理论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刘禅对此并不上心。

我们知道蜀汉后期之所以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禅亲近宦官黄皓,疏远大将军姜维,在曹魏大军打进来的时候,听黄浩的建议在那里请大神,而不是听姜维的在要道上驻兵,违背了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教诲。

《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他的军事才能是一块短板(那也可以打得司马懿缩头不敢出),治理国家的能力远远超过军事能力。而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将自己治国的方略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刘禅,自然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代圣主,可惜阿斗真的扶不起啊!

参考资料:《诸葛亮传》

更多文章

  • 唐朝有名的地痞,强行将亡父葬在龙穴,三十年后他成了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傻小子误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龙穴,葬在龙穴有什么征兆,唐朝末年三大传奇人物

    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的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靠漂母周济度日,最终成为与刘邦项羽比肩的齐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从一个贫苦子弟,一路逆袭开创了大明基业。与这些人相比,唐朝的王建则是从一个无可救药的无赖,成为了一国之君,他的变化过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市井之徒王建出生于晚唐时期,祖辈以卖烧饼为生。按

  • 刘邦如何破解匈奴40万大军之围?后汉书:刘邦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与匈奴的大战,汉高祖刘邦攻打匈奴,刘邦为啥要亲自打匈奴

    此时刘邦已经陷入绝地,如果冒顿稍一较真,可能汉朝往后的历史都要改写了!而此时奇迹发生了:冒顿竟然下令打开包围圈,让刘邦率军撤出重围,最后此役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为什么冒顿最后会放过刘邦呢?《史记》中记载,是刘邦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王妃阏氏,然后阏氏向单于求情,晓之以利害,最终单于架不住阏氏的枕边风,

  • 唐朝有一种神器,专门为女性在夏天凉爽而设计,如今依然有人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结合朝代来看,所说的神器应该是指唐代女性的“袒胸装”,而这种服饰,无疑是唐朝的一大特色。(“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一、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唐朝是我国古代辉煌的一个时代,特别是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更是将唐朝带向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时候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整个国家呈现

  • 兵马未动,“征税”先行-汉武帝财政改革“弊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财政制度,汉武帝时期赋税,汉武帝整理财政的措施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都不高,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当中商人的存在的确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过无论在每一个朝代只要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肯定会出现许多的理财专家,这些人就有能力来帮皇帝聚拢钱财,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商人出身。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人往往会受到整个系统的推崇,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最能干的贤臣

  • 唐朝最美的皇后,却被武则天砍断手脚,还被塞入酒缸浸泡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王皇后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未入宫之前,唐高宗庞爱萧淑妃,王皇后便将武则天接进宫,结果王皇后更受罪了。于是联合萧淑妃和武则天斗,二人没斗过武则天,被武则天关进密室当猪养。李治大发恻隐之心,想把二人放出来,武则天先下手为强,先将二人各打一百大板,然后剁去手脚装进酒坛,做成“人彘”,也就是“人猪”。

  • 唐朝最“牛叉”的诗人,是苏轼的偶像,一首诗尽显好汉本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苏轼50首必背古诗,定风波苏轼原文,苏轼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大气磅礴,尽显梁山好汉的男儿本色。其实,在唐朝也有这么一位诗人 以“任气豪爽”著称于世。此人名为“刘叉”,光听名字就知道是个不好惹的主儿。唐朝狂傲豪放的诗人不少,李白、刘禹锡都是代表人物。但是作风如江湖好汉的也只有刘叉这么一个。传说他

  • 兵役制度:汉武帝征服匈奴以战养战的关键,超越千年的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的兵役制度,被钱穆称之为跨越千年的先进仁义的军事帝国,儒教主导的军事思路汉朝所属的时代,被历史学家奉为中国古典帝国的典范。同时期能够和之相媲美的,只有来自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两者在兵役制度上有所相似,都是强调全民皆兵的理念。但是相较于罗马人的征兵制度来说,汉朝又有自己特有的人文关怀。他们强调全民皆

  • 唐朝忠臣段秀实,当场举笏攻击朱泚,视死如归壮烈殉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段秀实简介,朱泚,李嗣业和段秀实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割据淮西的李希烈攻陷汝州,圈攻郑州,叛唐称帝。唐德宗派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讨伐李希烈,结果哥舒曜反被李希烈包围在襄城。唐德宗又调泾原兵去解围。当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招待不周,也哗变叛唐。唐德宗只好带上妃嫔,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冲进宫中,大肆抢劫,并拥

  • 从萧何“自污”到公孙贺辞相,看西汉皇权对相权的蚕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皇权,一直视天下为私产,就想自己说了算;作为相权,则认为天下是皇帝和士大夫所共治,所以要讲点民主,凡事需要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在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前,君君臣臣的观念极其淡薄,君、相之间习惯“坐而论道”,此时的君权、相权情同鱼水,像文王与姜尚、齐桓公与管仲、秦昭王与范雎等,二者既是君臣,又是师友。

  • 唐朝年龄最小的大将军:14岁封王16岁上战场,死时仅18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有说过,在唐朝初年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将领叫罗士信,他虽然不是唯一的一个年轻人,但是他在13岁的时候就扬名天下,然后再22岁的时候战死非常可惜。但是今天要睡的那位将军更加年轻,这个人在战死时仅18岁。这个人姓李名道玄,是在隋文帝仁寿四年的时候出生的,背景很强大,跟是柱国李虎的曾孙跟很多大人物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