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兵役制度,被钱穆称之为跨越千年的先进
仁义的军事帝国,儒教主导的军事思路
汉朝所属的时代,被历史学家奉为中国古典帝国的典范。同时期能够和之相媲美的,只有来自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两者在兵役制度上有所相似,都是强调全民皆兵的理念。但是相较于罗马人的征兵制度来说,汉朝又有自己特有的人文关怀。他们强调全民皆兵,但壮丁并不是一具备作战的能力,便会被纳入到军事体系之中的一份子当中。相反汉朝的军事体系之中,非常强调儒教"天人合一"的概念。直到男性年满二十三岁之后,才会被纳入到汉朝的军事体系一份子。按照汉朝对于青壮年的定义,一个男性到20岁成丁之后,便已经具备独自耕种土地的能力。直到23岁之前,留给男性三年的缓冲期,帮助家庭承担责任之后再来考虑为国家谈报效之恩。
《汉旧仪》记载:"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长史一人,垂二人洽兵民。当兵行,长史领置。材官、楼船,民年丘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仁政为道,这是汉朝早期最为凸显的一个政治特点。大部分汉朝的政治官员,都是来自于饱受疾苦的农民家庭,他们深刻的知道秦朝的兵役制度对于一个家庭的破坏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继续强调全民皆兵的秦朝治军思路之后,他们将儒教的关怀带入到政治体系设立之中。文景中兴的来源,也是由于汉朝本身不但重视军事,并且给予小农经济充分消化结果的事件。孕育新人口为国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自家男丁出任军士,有时间为家庭付出。
汉朝的军队种类繁多,但也同样强调对于民众的人文关怀
汉朝的儒教文化对于军队的影响,事实上除去对于年龄限制之外,还体现在征募兵源其他地方上。汉朝军制当中,老朽、伤残者都被指出免除兵役的做法。并且对于国家本身来说,也有一套完备的免除兵役的执行方法。除去传统的优待阶层贵族、重臣之外,对于在地方上有杰出贡献、渊博知识的读书人,都被排除在兵役制度范围之外。并且对于富豪来说,也可以通过缴纳车马、奴仆、物资等方式来免除兵役制度。总的来说,有钱捧钱场、无钱出力场,汉朝庞大的军事帝国形态,也就由此拉开序幕。但是只有兵源,没有兵制的细化安排,想要能够震慑匈奴显然是不现实的。汉朝之所以能够驱逐匈奴,和他们的兵役细化设定有直接的关系。
汉朝疆域图,能够震慑四方兵源格外重要
精细化的军队建制,汉朝强盛的关键因素
汉朝的军队体系,被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前往中央做卫军,其中被分为南、北两军,主要是执行护卫皇宫和卫戍首都两个任务。南北军的总体量不过七万人,并且每一个壮丁服役之后,都有义务前往中央做卫戍部队。并且汉朝本身,对于卫戍部队的优待政策十分丰厚。不但会为其操办大型酒宴,并且一切给养都由中央统一负责,中间的旅费全部都由汉朝政府报账。这样的机会,是需要在原籍地服兵役之后满一年,才会被抽调选拔前往南北军。除去这两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必须要经历的兵役——边郡守卫。
《通考·兵考·兵制》: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年五十六乃得免为庶民,就里。
前往调派边军,需要自己负担旅费,并且干粮和装备都需要自己准备。不过守卫边疆的时间较短,戍边时间只有三天。相较于秦朝不合理的将南兵北调的形式,汉朝着重改善自己的戍边政策。承袭秦朝此前的戍边三天时间,不过容许壮丁不用亲自前往边疆服役。仅仅只需要交付三百钱,便可以由国家出面找人代替。这里便衍生出一个特别的军种——郡国兵。他们属于汉朝的职业军队,长期保持着对身材、军事素养的高要求,服役之后仍旧随时保持待命,只要有战事出现便迅速集结训练组成汉朝的精锐部队。
汉朝军队攻克匈奴、西羌
汉朝的军队体系,实质上无论从完备性和专业度来说,都是达到一个非常完整、先进的阶段。并且为了能够驱动强军的作战,实际上汉朝也有一套完备的经济政策进行保障。在汉武帝时期,国家就需要负担募民实边费、犒赏、降胡等多个工程费用。汉朝本身并不强调高征税,使得汉武帝产生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钱粮短缺的问题。官卖官办、超发货币、卖官等方式促成汉朝养育军队,汉朝强有力的对经济上的控制,得以让帝国能够保障对于外族入侵强有力的作战实力。
汉朝边境上,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军人
总结
虽然凭借着先进的兵役制度和经济治理手段,汉朝将外族始终顽强的挡在门外。但是这些经济的手段,使得汉朝的腐败问题在后期异常的严重。并且兵役制度的本身,强调地方募兵制度作为基础,这样的方式成为世家大族可供利用的力量。汉朝的强盛之后,原本的兵役制度和经济手段,迸发出许多内部的问题。最后拥有先进完备制度的汉朝,最后在内部势力的混乱中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政治得失》、《通考·兵考·兵制》、《汉旧仪》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渔经猎史小仙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评论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