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都不高,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当中商人的存在的确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过无论在每一个朝代只要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肯定会出现许多的理财专家,这些人就有能力来帮皇帝聚拢钱财,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商人出身。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人往往会受到整个系统的推崇,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最能干的贤臣。在中国的汉朝也有一些这样的人,甚至到现在许多人也把他们当做是官吏的模板,认为这些人是真正为国家办实事的人。不过这就犯了现代人的偏见了,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现在不一样。
现代的政府主要是通过商业税,来维持整个体制的运转,而中国古代则是彻底的小农经济,这一些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从民间抽血来输送给政府,他们所聚拢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说是民脂民膏。不过在汉武帝时期却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瞄准了当时汉武帝的软肋。
马邑之战——汉匈关系的转折点
是因为当时汉武帝陷入了与匈奴的战争当中,所以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聚拢大量的钱财,用以维护战争的开支。
汉代最有名的几个聚敛钱财的人都出现在了这个时期:无论是主管盐业的东郭咸阳,还是主管盐铁的孔仅,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不过名气最大的当然还是要说桑弘羊,因为桑弘羊不仅主持政策的时间最长,而且他提出的官山海政策也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土地的变迁:国有化私有化的来回转变
在中国的封建时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周代,当时的人认为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私人物品,而诸侯的土地则是天子给予的馈赠。到了战国时期之后,原本的封建制逐渐瓦解,土地也从原来天子的私人物品落到了普通百姓的手中。但是这个时候你只有耕地转移到了私人的手里,而山林和海洋这些非农的资源还是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
地下盐矿
虽然名义上这些土地还在统治者的手里,但是大多还是被私人所利用。当时的统治者默认了百姓可以去开发这些自然资源,但是也在这些土地的周边设置了关卡,让采用这些资源的百姓上交一部分的收益作为税收,这笔费用被称为山泽税。
到了汉代,这笔资源也是属于皇帝的内库所有,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开支,所以在理论上来说当时的山河湖泊都是皇帝的私产。
按照现代发展的逻辑,像这些自然资源只有放在私人的手里才能导致利用的最大化。不过这些资源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反而却迅速被国有化了。因为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财政因为常年的战争已经要支撑不住了,所以皇帝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将山河湖泊交由了国库打理。是这在当时人的眼中属于,皇帝把自己的私房钱来补贴国家。
铁矿石
《史记》记载:"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冶,皆致生累千金,故郑当时进言之。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单纯向私人征收山泽税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所以以桑弘羊为首的改革派对盐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这次的改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铺垫,从理论上解释了皇帝这个行为的正当性,认为皇帝这个行为不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来进行改革。也是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都牢牢的将盐铁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商贾出身的桑弘羊:进行汉代财政改革
当时的盐铁生意大多掌握在一些富有的商人手中,汉武帝一开始是想通过征收商业税,利用这些富人的财富帮国家财政渡过难关。可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造成的财政缺口实在是太大,仅凭商业税难以填满这个窟窿。所以这个时候,商贾出身的这些官员接过了财政改革的这杆大旗,对当时的汉代财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人大多都是盐铁商人出身,所以对这里面的弯弯绕非常的清楚,对于敛财他们有着一系列的方法。所以她们向汉武帝提议,
把当时的盐铁业全部收回国有,从此之后不允许私人经营。他们提出的理论也十分的正当,这些富商通过盐铁发财之后,并没有造福乡里,反而使得他们更有能力来奴役普通民众。所以需要国家把盐铁收归国有,再通过政府来给普通百姓一个公平,维持所有人的利益。
《盐铁论》——桑弘羊
《史记》记载:"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孔仅、东郭咸阳乘船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于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酷的手段,用来惩罚私自贩卖盐铁之人,然后由政府统一管理盐铁业。政府垄断之后,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向整个社会征税。为了维持盐铁业的发展,政府还设置了许多的官吏用于管理,但是这些官吏的出现,也使得原本功能非常简单的政府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原本政府的功能除了收税就是花钱,在经济方面扮演的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但从这之后,政府也亲自下场成为市场当中的参与者,而且这个参与者是拥有着压倒性权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间经济的繁荣。当这一整套制度建立之后,汉代的财政体系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汉初的土地税为主,变成了现在的土地税和盐铁税并重。政府可以很方便的从民间抽血,用以维持战争的开支。但就算是这样,现在的财政体系还是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
为了干预经济,汉武帝开始重用酷吏
前面我们说到,汉武帝为了满足战争带来的庞大开支,开始逐渐的改革汉朝的中央财政。可是就算汉武帝做了这么多的改革,钱依旧是不够用,所以看我的又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商业税。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向流动的商人征税,只要你使用了载货的车辆,就需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税收。
城门税
可是从汉朝建立开始,整个官僚体系都习惯了从固定的土地以及人员收税,这样的征税方法对于官员的要求是相对简单的。可是要收取繁重的商业税之后,整个官僚体制就有点跟不上进度了。因为商人他是流动的,而且中央开始征收庞大的商业税之后,商人也会有避税的冲动,所以商业税的征收难度是非常大的。
汉武帝虽然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收税制度,但是由于人是有能动性的,所以就算你规定得再详细,这个钱也很难收上来。可是当时的汉武帝是非常缺钱的,所以他只能采用更加严厉的征收办法。于是汉武帝就开始雇佣大批的帮手用来征收税款,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酷吏,而汉武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酷吏最多的一个时代。
《告缗令》
《史记》记载:"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馀顷,宅亦如之。於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而且为了配合商业税的征收,汉武帝发布了一条天怒人怨的政策"告缗令"。这项政策非常简单,国家对身家到了一定程度的商人征收税款,可是商人天然就有瞒报财产的冲动。所以为了保证征收税款的可信度,欢迎其他人前来揭发,只要你接发成功商人的钱财全部充公,揭发者也能获得一笔庞大的奖励。
所以在当时的民间爆发了一股强烈的高密热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的富商元气大伤,汉朝的经济制度更是一蹶不振。毕竟你赚再多的钱都没有用了,所以这对于商人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
评价
首先我们梳理了一下中国土地变迁的脉络:
1.一开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的私产,其实也就是变相的国有化。可是到了战国之后,土地就逐渐的从天子的手中下放到了私人手里,大量的人通过盐铁的开发赚了钱,不过这个时候的徒弟在名义上还是属于统治者所有。
2.到了汉朝初期,中央保持了这个做法,允许私人进行盐铁买卖,中央只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税收。
3.到了汉武帝之后,由于匈奴长时间的战争,中央财政支撑不住了,所以由桑弘羊代表的官员开始了盐铁国有化的道路。
但是当时穷兵黩武是昏君的体现,所以他们为这项制度改变找的借口是:打击民间为富不仁的富商对民众的迫害,朝廷把盐铁国有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分配资源,保证人民百姓的利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国家没钱,他们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桑弘羊画像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盐铁专卖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因为这两项物品都是所有人都需要使用的,国有化之后中央政府就可以悄无声息的向全社会征税,而且还不会让人察觉。所以从汉朝之后,所有的朝代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这个方法。但是汉匈战争的口子实在太大,单凭盐铁专卖很难填上这个巨大的缺口,于是汉武帝又把目光投向了商业税。
汉武帝不仅从当时流通的所有在火车上收取税收,更是开始了世界上第1次的递进税。所有财产到达一定程度的富商都会被收取繁重的赋税,不过人都是有能动性的,这就使得一大批的富商开始瞒报自己的家产。于是汉武帝就发布了臭名昭著的告缗令,这在当时的汉代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告密浪潮,这场风波过去之后整个汉代的民间经济受到了重创,再也没有出现像样的商人群体。
参考文献:《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