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一生矢志报国,为沦陷于金人之手的北方河山戎马倥偬,将一片“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献给了赵宋王朝,自己却最终落得因“莫须有”之罪冤死风波亭的凄惨结局。
可即便他“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抗金事业终以失败告终,千百年来他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爱国英雄的化身。时至今日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关于岳武穆,人们也经常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岳飞没有因“莫须有”而冤死风波亭,那他有可能实现他收复北方河山、直捣黄龙的人生目标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持乐观态度,而我却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即便宋高宗赵构全力支持岳飞抗击金军,在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面前,岳飞也难以实现他的宏图大业,具体原因如下:
南宋财政的吃紧
相较于北宋,南宋的疆域减少了三分之一。不仅北宋末年新开拓的河湟地区在金与西夏的进攻之下丧失殆尽,就连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也尽入金人囊中。对此元代诗人刘因曾用“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形象地描述了从北宋到南宋宋王朝疆域的收缩。
疆域的大幅收缩导致赵宋王朝所能征收税赋的税源地大减。尽管到了宋代,经济重心已大幅南移,北方经济地位相对衰落,但即便如此,北方仍是宋王朝的重要财源地之一。
众所周知,战争是极为烧钱的,不管是军饷、粮草,还是武器装备都要花钱。长期对金作战对于南宋王朝财政的消耗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是宋高宗急于与金人议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有的人有可能会说,岳飞的岳家军在向北挺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也能从新收复的地区获得财源从而以战养战?对此,我的回答是这些朋友可能忽略了金兵南侵对北方经济的影响。
南宋词人姜夔在见到被金兵掳掠之后的扬州时曾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以“黍离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力描写金兵兵锋过后曾经繁华一时的淮左名都的扬州的残破。扬州如此,北方的那些早已沦陷的地区自然也不会有所不同。
更何况岳家军还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格军纪,继续将抗金战争进行下去无疑将导致南宋王朝财政枯竭,从而无力支持岳飞继续北伐。到那时即便没有“莫须有”,岳飞的北伐也将是像南朝宋文帝的元嘉北伐那样“赢得仓皇北顾”,最终在后勤补给耗尽的情况之下无功而返。
轻易改变崇文抑武传统势必激化矛盾
北宋开国之初,为防止唐末五代时期战乱割据的局面在赵宋王朝身上重演,宋太祖赵匡胤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功勋集团的权力剥夺得一干二净,还在地方官制上大力分权以相互牵制,避免威胁中央权威。
此外,宋代还对武将大力打压,将崇文抑武定为基本国策,甚至于“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也就是说身为宋朝人,即便能够率领大军取得像卫青、霍去病那样逐鹿漠北,布国威于四方的骄人战绩也不如安心埋首书卷,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在长期的崇文抑武政策之下,文官集团自然在朝堂之上占据上风,为维护自身利益,文官集团以主和派为主。
假如宋高宗坚决主战,甚至为此改变宋代崇文抑武的传统,那么朝堂之上主战派、主和派两派之间的斗争必然会被激化从而展开激烈的斗争。在这样的长期党争之下,皇帝的权威必然会被削弱,权力也有可能不保。一旦皇帝没了威信,南宋朝廷的内斗势必会加剧,如此一来,没有稳定的后方,岳飞的北伐还有可能成功吗?
再者,如果宋高宗坚决主战,那么武将的势力势必会得到加强,再加之南宋初期的募兵制度为节约钱财往往将筹措军费、发给军饷的任务交给将领,从而极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
即便岳飞本人对赵宋王朝绝对忠心不二,也难保其他将领会野心膨胀,趁机割据一方,形成对南宋王朝的威胁,甚至发动叛乱、引发内战。中央集权被削弱的情况下,南宋王朝也无力集中力量对金军展开全面的北伐行动,因此岳飞的北伐计划也终将只是个泡影而已。
对于皇帝来说,比起洗雪国耻与收复北方故土,眼前的权力的稳固显然更为重要,这也就是宋高宗极力主和,并伙同秦桧集团以“莫须有”之罪处死岳飞的重要原因。
只可惜了一片赤子之心的岳鹏举最终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难以施展抱负。最终不仅难以谋国,甚至自身也成了宋金议和的牺牲品,最终只留下“天日昭昭”的仰天长叹而含恨离去,以至于直到今日,我们都为岳飞的结局而惋惜悲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