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简介
祖大寿所领的以家丁为主力的祖家军。吴三桂其父为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为其所依赖的重要战力。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故于北京。这支万余人的精兵后来又成了吴三桂手中的主要筹码,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献关降清后,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跃进中原,这只军队也得以为清廷所用,成为之后平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的重要力量。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决定,吴三桂起兵反清,关宁铁骑再次充当吴军先锋,浩浩荡荡地前出云贵,杀向北京。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骁勇善战的那批战将或已作古,或已告老还乡,此时的关宁铁骑早已没有了当年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削藩平定吴三桂后,明朝残留的最后一部分关宁铁骑也随之消逝了。
战前局势和战略部署
孙承宗再督蓟辽,收复遵化等关内四城之后,即着手重整关外防务,加固当初由他和袁崇焕共同经营的宁锦防线。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孙承宗出关东巡,决定建大凌河城及外围据点。该城位于锦州东 30 多里,是捍卫宁锦、进逼后金的前哨阵地。七月,总兵祖大寿、何可刚率兵正式动工兴建。
爱新觉罗·皇太极
八月初一日,大军自旧辽阳城出发,分兵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兵2万,经义州(今辽宁义县),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皇太极亲率主力,经白土场,趋广宁大道,约定初六日会于大凌河城下。同时,将新铸红衣大炮40位运往大凌河。
驻大凌河城明军,原有官兵1.6万余名,后派出买战马及守宁远的共2200人,实有官兵1.4万余人,夫役商贾约1万多人,全城共计3万余人。守将祖大寿所部皆精锐,配备大炮火器,防守甚坚,但该城动工兴建只有半个多月,加之辽东巡抚丘禾嘉在动工后又自作主张,同时动工修复右屯城,分散了人力物力,结果大凌河城雉堞仅修完一半,不得不仓促闭门拒战。
战争经过
后金军围城不久,祖大寿派小股部队出城诱敌,后金将领图赖率军迎战,两蓝旗进抵城下时,受明军火炮轰击,死伤颇众。
此后,后金军不再轻易出战。八月十六日,松山明军出动2000人赴援,被后金阿山劳、萨图鲁什等军击败。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与总兵吴襄、宋伟合兵6000人赴援,与后金兵大战于长山(大凌河城东南)、小凌河间,后被逐回锦州。
九月,锦州明军4万人再次增援,以解祖大寿围。明军一过小凌河,即掘壕布阵,环列枪炮,严阵以待。后金军亦列车盾,两军对峙。皇太极见明军森严壁垒,不敢轻战,决定暂时退军,待明军起行前进时乘隙进击。明军见后金撤退,果然直趋大凌河,阵于长山口。
皇太极出兵2万突击,另以一部精锐埋伏于明军归路。明军火器齐发,声震天地,铅子如雹。后金兵以车盾在前,攻击近敌,然后纵骑兵冲锋,矢如雨下,总兵吴襄等逃奔,明军遂溃。一天之内,皇太极击溃明援军4万,俘明监军张春以下将官30多人。
二十五日,祖大寿无奈,遂以其子祖可法为人质,经过与后金反复谈判,于二十八日献城投降,旋被释还锦州。十一月初九日,皇太极下令将大凌河城摧毁,携大小火炮3500位等战利品,凯旋回沈阳。
后金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接受了攻打宁、锦的教训,改取围城打援战法,避开明军炮火,充分发挥八旗兵善于野战的特点。这次战役,皇太极不搞屠城,围城之始就开始劝降,在祖大寿陷于绝境时,仍然耐心等待,做到了仁至义尽,从而终于感动了祖大寿,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阿敏屠城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