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剃发令,背后隐藏着汉人叛徒的无耻狠毒,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清朝剃发令,背后隐藏着汉人叛徒的无耻狠毒,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85 更新时间:2024/1/15 20:06:25

改朝换代是封建王朝逃不出的命运,哪怕开国皇帝圣明如汉武、唐宗,也免不了自己的皇朝最终破灭的命运。

一个王朝就如同一个人,刚开国的时候如同青年一般朝气蓬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步入老年,垂垂老矣,哪怕脑子清明身体也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想法了。

当人老了不能工作的时候,便会退休。但是当王朝老了,只会灭亡然后被另一个新兴的朝代取代。这个新政权或诞生于原朝内部,在原朝废墟上建立新的朝廷,如汉、唐;或者由外来的统治者消灭中原统治者,如元清。

上层换了统治者,底层的老百姓仍然一样的生活。差别在于新旧朝廷对百姓的态度。但无论朝廷的统治者最初如何选择,都是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

朝代更替,其中蕴含了多少的血与泪。原朝旧将或死于国事,或换身衣服投靠新朝,接着享受自己的权力。这些旧将也许是为了活命,也许是为了荣华富贵。无论为了什么,一旦叛变往往便没了退路。因此这些“叛徒”会成为新朝的急先锋,对覆灭旧朝下手更狠、更毒。

这一点或许在明末清初更为明显。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清朝多尔衮率领十余万八旗兵南下,开始进入关中。其中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更是引清兵入关的始作俑者。

吴三桂降清还可以认为是崇祯死后,为自己寻找下家。范文程可是实打实的主动投靠。剩下的诸如洪程畴、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是或降或判。

为了生存,纷纷投降。毕竟像文天祥那样的人不多。

既然已经投降,心里最难过的那一关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好办了:在哪当官不是当,给清朝当官也一样。但这些人是汉人,与满人在习俗、文化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汉臣站在满人的朝堂上总是感觉别扭。

那怎么办?当然是学习满人文化了,难道这些降将还能要求皇太极等人改变满人文化来适应自己?衣服好说,穿上清朝的衣服一样“好看”。但是明人的发型与满人不一样啊!难道自己需要剃头吗?

最初的时候,皇太极、多尔衮等人也没有要求这些明人降将剃头,毕竟这时候的清朝还没入关呢,得好好安抚这些降将,不能过于逼迫。不过这些人既然已经投靠了新主子,在遍地满人的地方保持着特异的“发型”,不是表示自己没有融入清朝这个“大家庭”吗?

投降清朝这最难走的一步都走了,剃个头又有什么难的。至于圣人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能有自己的权力与小命重要?范文程、洪程畴、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这些都早早的剃了发。

当清军入关打下南京后,多尔衮觉得是时候让所有人都改变一下服饰与发型了。于是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布一道命令:

各处文武官员,尽命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十五日,清军正式行文昭告天下:

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便是有名的剃发令,也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由来。

这项政策虽是多尔衮下令实施,但最初的提出乃是汉人降将孙之獬。

孙之獬投靠清廷的时候有点晚,在朝中上说不上话。但这个人很会钻营,看出了多尔衮为了稳固统治,已经有了“剃发”的想法。他便在多尔衮提出之前,先一步上书“剃发令”以此来做升官的资本。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记》(孙之獬)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奏上,世祖叹赏,乃下削发之令。

孙之獬的这项提议,不仅获得了多尔衮等满人贵族的支持,更得到了投降的汉人一系的大力支持。

满人支持还好理解,那些汉人为何也支持?

试问你,在清廷内的汉臣与外在的汉人有什么区别?那便是发型。汉人降臣的剃发标志着投降,只要他们一出去,别人看到了他们的辫子,就知道这是个投降派。但若全天下的人都剃了发呢?还会有人“嘲讽”他们吗?

大家都剃了发,大哥不说二哥,这些降臣们也有了一块遮羞布:大家都做了,可不仅是我一个人啊。叛徒的无耻与心狠,在孙之獬这里彰显无余。

对自己狠的不仅有敌人,还有叛徒。叛徒的凶狠甚至超过了敌人!

明末的袁彭年投降清廷后,被任命为广东学政署布政使,对于“剃发领”,他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论无耻,袁彭年绝对算得上一号人。

在清廷,像袁彭年这样的人绝对少不了。历史上类似清廷汉人降将的又少得了吗?

更多文章

  • 《袁崇焕》再现三大明朝重臣,魏忠贤只能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魏忠贤资料,魏忠贤提拔袁崇焕,明朝那些事儿魏忠贤

    《袁崇焕》再现三大明朝重臣的纠葛历史,首先就是我们英勇善战帅气非凡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如果他没有被奸佞蒙害的话崇祯是否会魂断煤山还是未可知的事情。第二位就是明末宰相钱龙锡,他的饰演者可是演过清朝王爷和皇帝的老戏骨。而我们的魏忠贤却只能排第三,因为他的扮演者显得一身正气。《袁崇焕》再现三大明朝重臣,魏忠

  • 欧阳修一生嗜酒成性,原来是因为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文/麦大人01北宋一朝,历代君王都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其直接影响是大宋文化空前繁荣,宋词成为继唐诗之后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当然,不重视武力的后果也很严重。大宋军队废弛,社会积贫积弱,一直处于强敌的环视之下,经常被一些不安分的邻居西夏、契丹、金国等欺负。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 明代文坛奇人辈出,冯梦龙是其中之一,官职不大贡献不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代冯梦龙,明代一品官职,明代文坛四杰

    【明】冯梦龙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出身于理学名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酷嗜经学。他在青年时期高中秀才,但长期没有考中举人,这让他一直与当官无缘。尽管如此,冯梦龙也没有灰心。他利用与都市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广泛搜集民歌、民谣、谜语

  • 朱元璋问少女:天下什么最大?答“忠孝最大”,却成朱元璋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与朱元璋女儿,朱元璋胡军版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查案

    “郡主,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既然已经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的。”“那我偏要勉强。”这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抢亲的经典片段,一句“偏要勉强”体现了赵敏的爱情观,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女子的倔强与明媚和对爱情的渴望。赵敏虽说是小说里的人物,但她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是有原型的,是具体存在的,

  • 包拯一生弹劾60余人,处处树敌,为何能在26年内接连升迁25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说到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包青天——包拯,他非但自己志向远大,还曾留下三十七字家训警示家眷后人。我们印象中的包拯面如黑炭,额间有月牙,断案如神。历史中的包拯实则并非如此,他主要的政绩是作为一名谏臣,在他的弹劾之下被罢官降职的重要大臣不下三十人。忠言逆耳

  • 《清平乐》:“怀柔”感情线正式上线,宋仁宗狠心拆散?虐心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平乐曹皇后和宋仁宗,清平乐宋仁宗赵祯,清平乐宋仁宗与苗娘子

    怀吉是个宦官,这就注定了徽柔与怀吉之间的爱情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但是这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徽柔习惯了怀吉的存在,作为一个颜控,怀吉英俊的面容带出门也是很讨喜的,虽说怀吉是不完整的男人,但是也可以做灵魂伴侣。嘉庆子爱慕李玮,劝怀吉成全李玮跟徽柔,李玮可以给徽柔孩子,这样徽柔就会一心扑到当母亲的喜悦中

  • 国博:此官窑非彼官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国博馆藏官窑瓷,国博说收藏,大宋官窑是官窑吗

    宋朝虽然是一个比较富足的时代,但赵匡胤给皇室划了一个相对节俭的道道,宋代皇室不算奢靡。宫廷瓷器一百多年以定窑为主(并不是说定窑不好哦,白色的瓷器很难烧造的),并没有花多大力气去创烧,直到宋徽宗。徽宗是艺术成就很高的皇帝,而且崇尚道教。他不太喜欢定窑的白色,所以开始创烧,汝官哥钧,应该都是徽宗时代创烧

  • 大定通宝是哪个朝代的钱币,为什么会和宋代铜钱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定通宝铜钱的存世量,大定通宝背有申酉二字币图片,大定通宝值多少钱一枚

    前言相信很多朋友在玩宋钱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大定通宝,但是根据相关知识,在宋代并没有大定这个年号,所以也是有很多朋友纳闷,开始还以为是安南钱一类的,其实这枚大定通宝是宋代时期的钱币,只不过不是宋朝的钱币,而是金国的钱币,说起金国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想起靖康耻,毕竟当初北宋就是亡在了金国手里,并且还是遭受了

  • 西方人的上帝之鞭,成吉思汗世家的前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吉思汗上帝之鞭,上帝之鞭蒙古,上帝之鞭讲解视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或许,他不能称为英雄,但谁都知道他是英雄,真正的草原汉子,自由的雄鹰。他创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他笼络了很多民族的能人异士为己所用,而他的一生,亲人常常背叛他,儿女们经常出纷争。但他的部下,从未背叛过他,一个都没有!单凭这一点,古往今来凡为组织首领者,无一人能做

  • 他是明朝最大的败家子,比魏忠贤还奸!没有他,满清敢如此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魏忠贤简介,魏忠贤对明朝有贡献吗,谁是明朝最出名的奸臣

    满清的开国帝王努尔哈赤在万历年间,就是个打工的,没有什么势力,在李成梁的支持下,才慢慢有了自己的势力。明朝前期一度是压着后金打的,努尔哈赤的势力还没有这么大。而明朝军力损耗最严重的两次战争就是抗日援朝战争和萨尔浒之战,一场是残胜,一场是大败,而这两场战争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明朝的大臣杨镐。万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