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过去两年,金军再次南侵略,不仅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更将宋徽宗和宋钦宗掳掠至金国,使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虽说中间间隔时间较短,但北宋方面完全有机会做好防御工作。可为何直至灭亡,也不见任何武将挺身而出?尤其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时间认知错误
事实上,倒不是杨家将不想拯救北宋,关键是有心无力,实在没机会给宋徽宗、宋钦宗等人提供帮助。
要知道演义小说中的杨家将,是北宋初期和辽国进行对抗。真实历史上的杨令公,也是北汉灭亡后投降的北宋。在这一历史阶段,金国甚至都还没有出现。
用前朝的水来救本朝的火,不现实。不过历史上的杨业也确实能打,尤其是和辽国展开的雁门关之战中。杨业率领数千骑兵偷袭辽军,最终大破十万辽军,成功稳固了北宋边境防线。
若不是他的出现,或许辽国对北宋的侵吞之心,压根儿就不会停止。双方持续不断地争斗下去,战争必日益持久。
总之,当金国军队发动对北宋全面进攻的时候,以杨业为首的众多杨家将们,早已入土为安。
北宋想要阻挡金人南下的铁蹄,也只有依赖其他武将。或许在这些武将中,还有不少是杨家将的后人,但和他们的祖先相比,已经天差地别。
真实杨家将
这倒不是说杨家将的后人们,在武力值上就一定不如初代杨家将。关键是时代背景不一样,武将面对的时代背景也不一样。
杨业身处北宋初年,无论赵匡胤还是赵光义,心里都想扩张国土,完成天下大一统。可赵匡胤为巩固统治,最终杯酒释兵权。赵光义则连续多次北伐,全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过程里,杨业虽然深受皇帝器重,却也让诸多同僚十分嫉妒。在北宋雍熙三年的北伐战争中,他便被同僚出卖,援军不至,孤军战死。
及至后来的杨延昭等人,一没有像杨家将故事一样,七子去六子回,以及杨门女将代夫出征。杨延昭仅仅只是老老实实的守城,且以守城功绩载入史册。
史学家们看到这里,多半也只能感慨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延昭死后,第三代杨家将代表人物便是杨文广。
小说里面,杨文广成为杨宗保之子的说法,纯粹就是杜撰。不仅如此,和父亲、爷爷两位将军相比,杨文广人生巅峰,也不过是普通民兵大队队长,对北宋军事发展和影响起到的作用,也的确微不可查。
这个官职或许不能证明杨文广的个人武力和能力,就一定比杨业与杨文昭低,但其影响力,绝对是肉眼可见的和先辈存在差距。当金国向北宋发动进攻,杨文广的子孙还能怎么做?
除了孤人一人或几人前去京都保家卫国外,根本无法让其他人响应。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杨家将代代相传过后,再也无法上阵杀敌,只能为宋徽宗和宋钦宗加油,希望两位皇帝早日归来。
重文抑武的宋朝
当然,武将的没落,并非只是武将个人的问题。倘若整个王朝都没有重视武将,即便有滔天的本事,也只能沉寂。
虽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但赵光义时期的主动出击,依旧让武将保持积极乐观的杀敌心态。只是岁贡一处,和议一谈,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基本和武将没什么关系。
北宋年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战场上武将指挥战斗,要看文官的脸色行事,这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此外,武将拼死拼活奋斗一生,依旧被文官稳压一头。奋力破阵杀敌千万,不如文官们动动嘴皮子。地位之低下,早已让诸多武将放弃晋升的心思。上级官员都已经划水摸鱼、下层士兵就更指望不上。
整个国家如此轻视军事发展,哪怕杨业、杨延昭等人复活,又对大局有什么作用。
由此可见,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即使他们无法穿越数十年的时光拯救北宋,也是他们已经对此无能为力。
既然如此,为何世人又对杨家将充满期待呢?答案不过是彼时的古人以及今世的看官,需要有杨家将这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