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妃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让燕王孤军深入,徐达却告知此举是为了帮助燕王在军中立威。
原来燕王自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以来,空印案、胡惟庸案被株连官员多达数千,发配充军者数以万计。
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皆对锦衣卫有诸多不满,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得燕王朱棣首当其冲成了众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胡惟庸案告破之后,锦衣卫被裁撤,朱元璋一道旨意,让燕王前往北平就藩,实则是对燕王的保护。
因为燕王在徐达军中,就算有好事之人搬弄是非也得顾及魏国公的势力。
而燕王朱棣也不负徐达期望,率领5000精骑深入漠北打了胡虏一个措手不及,并俘获了北元枢密院知院等一干文武重臣,顺利接掌北平军事大权,成为大明王朝最具实力的藩王。
适逢北元齐王王保保归天,躺在病榻之上的徐达吊着一口气向朱元璋进言,希望朝廷能够趁北元内乱之际派大军直捣黄龙彻底解决大明的边患,并属意燕王朱棣可堪北伐大任。
对于启用燕王为征北主帅,朱元璋有所顾虑,一开始本打算征调镇守云南的沐英,太子朱标却向朱元璋提议启用闲赋在家的蓝玉为征北大将军。
朱元璋思虑再三,决定采用太子朱标的建议,由蓝玉率领20万北伐大军彻底剿灭北元残余势力。
蓝玉果然是天纵奇才,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纵横漠北数千里,风餐露宿终于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
除元主脱古思帖木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外,此役共俘获皇室成员、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
而太子朱标之所以向朱元璋建言启用蓝玉,皆因侧妃品氏的一句话。
《后汉书》有云:使功者,不如使过。
蓝玉因此前侮辱齐王王妃被朱元璋罢官夺爵,如果此时令他将功补过,戴罪立功,蓝平必定穷极一生之功以报皇恩浩荡。
表面上看朱元璋启用蓝玉,太子侧妃吕氏有莫大的功劳,如果不是她聪慧过人,旁敲侧击,蓝玉恐怕再无起复之日,太子妃常氏也感念吕氏厚恩,视吕氏为亲姐妹。
但吕氏此举是为一箭三雕之计。
徐达让燕王朱棣暂摄北平军务,其实是坏了朝廷章法,犯了大忌。
原因很简单,徐达虽位居三公,但是大将军的虎符是朝廷授予的,徐达未经奏请擅自将大将军的虎符交给燕王于礼不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北平众将听闻由燕王署理军务时,众将皆是一脸错愕。
而朱元璋之所以启用蓝玉为征北大将军,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对燕王朱棣的猜忌。
表面上看朱元璋不让燕王朱棣率军北伐是为了保护燕王,不愿意看到他深陷险境,实际上是对徐达军权私授的不满。
徐达纵横沙场几十年深谋远虑,不得不为自己的女婿和女儿的将来打算。
自从皇长孙朱雄英不幸夭逝后,皇长孙一直是悬而未定。
太子庶子朱允炆天性仁厚,才思敏捷,但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生,而嫡子朱允熥年纪尚幼,心智未熟,到底是立嫡还是立长,太子朱标也是左右为难。
空印案,胡惟庸案让文武百官谈燕色变,朱允文对四叔燕王有诸多不满。
正是因为皇长孙悬而未决,让太子侧妃吕氏看到了一丝希望。
吕氏也深知如果自己的儿子朱允炆登上帝位,那么燕王朱棣和蓝玉将会是最大的威胁。
一个是掌握军权的藩王,一个是掌握军权的外戚。
因此吕氏举荐蓝玉明面是为国举才,实则是想一石二鸟,即约束了燕王朱棣的兵权,又把蓝玉推向了深渊。
燕王朱棣素来与蓝玉不合,蓝玉此人刚愎自用又不把燕王放在眼里,两个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更何况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只要他掌握军权,就算太子有意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皇位也做得不安稳,只有彻底铲除蓝玉在军中的势力,才可以高枕无忧。
况且,蓝玉掌握了军权,就等于制约了燕王朱棣的势力,燕王想要凭借军功树立威望也便没有了理由。
蓝玉是一个不知道收敛锋芒的大将,如今立下不世之功,威望也是如日中天,更是狂得没边,势必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和不满,一旦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朱允熥就失去了最大的政治筹码,自然也就无法和朱允炆抗衡。
吕氏之父,吏部尚书吕本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
作为大明恩科的主考官,韩国公让他破格录取几名淮西勋贵之后,吕本又在录取的名单中增加了400位寒门学子。
唯才是举,为国举贤,实则是为了给朱允炆培养政治班底。
不得不说,吕氏父女的谋略真是高,即博得了朱元璋及朱标的好感,又暗戳戳打乱了徐达的生前部署,让燕王朱棣没有能够立下不世之功,限制了他手中的军权,更是把蓝玉这个将来对朱允炆威胁最大的人推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