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灭吴之战:了解时代需求,重视天下大势,才能行稳致远

西晋灭吴之战:了解时代需求,重视天下大势,才能行稳致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24 更新时间:2024/1/17 1:46:54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战争。并且在同样一个战争的双方会呈现出极为不一样的发展。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战前情况相似的战役,最后导致天差地别的结果也是非常常见的。

司马家从曹魏手里夺得政权的领导人位置以后,统一三国的局势先后灭蜀灭吴。而前秦苻坚建立政权以后,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攻打晋朝。

这两场战役面对的局势极为相似,但是最后却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两者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纠葛矛盾导致了失败的失败,成功的成功。

1、 西晋灭吴:占据天时地利、蓄谋已久的军事作战

(1) 西晋继承了魏国的强大军事实力,而吴国却逐渐衰弱

司马炎从曹魏篡权以后,成为了三国时代最强势力的政权领导者。当然,这一时候的西晋也名正言顺继承了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在三国时候,曹操占据北方努力发展农业军事实力日益强大起来,逐渐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势力,而司马家谋朝篡位成功以后,成功将这一强大势力纳入自己的麾下。

公元263年,蜀国已经被魏国灭亡了,而这一时候的东吴面对着强大的魏国也毫无胜算可言。三国时候蜀国和吴国联合才勉强能够对抗势力强大的魏国,而自从蜀国灭亡以后,东吴政权只能凭借着长江天险暂保一时的安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候的东吴,依靠的是强大的水军力量。针对于这一情况,西晋大力发展陆军力量,而同时对于水军力量进行系统的发展,成为当下必要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没有难倒西晋。

自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便将发展水军力量作为军事作战的重要部分,因此,西晋完全可以凭借着魏国留下来的水军力量,足以和东吴的水军力量进行抗争。

西晋军事力量日益雄厚的过程当中,便开始逐渐确立了灭亡吴国的计划。山西晋中讨吴国的战略设计上,司马炎针对于吴国的弱点进行了正确的谋划,最终使得吴国顺利被灭,一统三国的计划就此实现。

(2) 正确的伐吴战略,分兵进攻却也硕果累累

司马炎吸收了原来因为没有强大水军作战而失败的教训;同时,针对于北方士兵习惯于陆上作战的优势,通过两者的结合、水陆并进攻打东吴。不仅如此,除了通过武力的方式以外,司马炎还采取了一些阴谋手段、攻心之策,为武力发展提供助力。

其中便是最为有名的缓兵之策,在战役发动之前,司马炎主动送还了东吴的俘虏和一批军用物资的,这使得当时刚刚登上东吴君王之位的孙皓自信满满,认为此时的西晋仅仅只是一个无牙的老虎。

而此时的吴国,正是因为没有外敌的威胁,反而造成了国家动乱。不仅如此,习惯了享乐的孙皓,也开始了暴君的行径。

在他的治理之下,东吴内政一片混乱,而且由于深好的骄横自满,对于军事发展开始不闻不问,导致原本强大的东吴水军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而这一时候的西晋司马家趁着这一段时间大量建造战舰,发展起了强大的水军。这一时候征讨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公元279年西晋派遣了20万余精兵强将攻打吴国。

在西晋灭亡吴国的军事作战当中,司马炎按照原定的计划,兵分六路针对东吴所处的重要关卡城池进行攻打。本来这一措施对于吴国雄厚的军事实力来说,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此时东吴已经走下坡路,在各方实力都有了较大退步的情况之下,西晋的连环攻击反而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这之后各路大军汇合,在公元280年攻下了当时东吴的首都建业。

这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东吴的20多万大军被尽数收编,而当时的吴主孙皓也被迫投降。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正确的军事战略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形势相同的前秦攻晋却以继而不同的结果收场。

2、 前秦攻晋:仓促之下的军事行动、准备严重不足

(1) 失去贤臣良将的辅佐,军事战略上错误频繁

符坚在登上王位以后,便采取一系列政策,解决了皇位交替出现中出线的问题。在这之后,他重用汉族人王猛,并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以后,王猛迅速将前秦时候的实力带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并且这一时候对于很多贵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治,致使国家一片清明,力量再度壮大。随着前秦势力的发展,符坚有了对外征伐的意图,为此他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开始了南伐。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公元383年前秦以100万大军的优势渡黄河,开始了向南征讨的路程。在淝水之战当中,符坚被东晋军队打败军,这一次南征也宣告失败。

在前秦攻晋的过程当中,符坚不幸失去了自己极为依仗的汉人王猛。而且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

针对于自身内部的隐患,并没有及时处理,这就导致了后来的隐患爆发,直接使得这一场军事行动失败。

不仅如此,在攻打东晋的过程当中,符坚任用了一些并没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导致他原本既定的战线、战术都失败,最后直接导致了问题频发的军事作战宣告结束。

(2) 统治势力的根基薄弱,乌合之众难当大任

前秦攻晋、符坚之所以失败,与当时统治下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复杂、矛盾纠葛复杂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前勤的国家里,生活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是符坚和他的祖先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征服的。

但是强迫于武力之下的人,并不是真心支持前秦,为此,他们对于前秦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小的。因此,在符坚南征的过程当中,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下绊子,让他的力量不断遭到削弱。

除此以外,符坚在登上王位以后,为了防止自身内部势力对自己统治造成威胁,将大批的氏族势力迁离首都。而又让其他的鲜卑族等搬进来,这就使得前秦对于征服的民族统控制力减弱。

不仅如此,在前秦攻打东晋是符坚所带领的军队当中,也是存在着极大危险的。在当时的前秦军队当中,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通过和其他少数民族和从征服的政权调用过来的。

这些士兵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可以说是非常之差,这就导致了在军事行动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各部分军队无法配合的情况,严重贻误了战争的时期。和西晋灭吴的时候所带领的军队相比,前秦符坚所带领的号称百万大军,完全可说是乌合之众。

除此以外,先从不同地方调配过来的,不同部族的士兵,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出现斗殴事件。对于前秦攻打东晋的过程当中来说,自己人一直在拖后腿,成为了符坚暴怒但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3)前秦后方起火,消耗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苻坚率领着军队攻打东晋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大后方竟然后院起火了。当时镇守洛阳的宗室重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举兵谋反。虽然这一次谋反被符坚的心腹将领迅速平定。

但是,后方政局不稳,这使得符坚被迫奔波于两地之间,稳定住局势。在符坚的率领大军进攻东晋的过程当中,不止一次的叛乱,让他疲于奔命。

在这之后,苻坚手下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更是直接举兵反叛,迫使符坚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军事力量去前往镇压平叛。公元380年,符坚手底下的大将符洛公开反叛前秦。他纠合了十万军队想要攻下当时的军事重镇,据此割地封王。

针对这一情况,符坚分出了四万精骑兵征讨符洛。最终成功镇压叛乱,以后苻坚认为此时已无后患之忧,便全力攻打冬季,奈何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自身的军事实力已经被消耗殆尽,士兵也不愿继续征战下去,最终导致了这一场作战的失败。

3、 时代潮流的限制,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

西晋灭亡吴国是因为三国以来多年的分裂混乱格局,导致百姓民不聊生。他们渴望和平,而此时,强大政权的出现、统一天下的大势是当时百姓民心所向。

前秦时候各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国家依旧处于分裂动荡的蛤时代里,缺乏和平因素的增长是使得统一战争极难胜利的原因。

这也就导致了即便是战争之前面临着相同形式的两个朝代、两场军事行动,但是却因为不同的时代大势,最终引向了不同的结果。

结语:

西晋灭吴和前秦攻晋都是一次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是两场形式相同的军事战争。但是前秦攻晋却因为统治者为根据时代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导致了失败,而西晋却能够正确分析局势和时代的要求成功的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

这足以说明在任何政权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时代需求,重视天下大势,才能行稳致远。

参考书籍:

《晋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三国乱世里,卧龙和冢虎齐名当世,到底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和诸葛亮用旗鼓相当这个词来表达其实是非常合适的,当然很多人会认为司马懿不过是能忍罢了,不过懂得避其锋芒也是一个聪明的举动,最后诸葛亮没有耗过司马懿,最后是司马懿胜利了,但是这场仗的胜利是和带兵能力无关的,那么两人在带兵能力上到底谁才更高一筹呢?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中,当时是诸葛亮的第四

  • 三国乱世里:六大战略家排行榜,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NO.6:鲁肃鲁肃,字子敬,建安二年,在周瑜的极力推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说起鲁肃,最近有很多人吹鲁肃,说鲁肃很牛。这个现象不好。但是说鲁肃无能,也不是。鲁肃的功劳需要客观理性看待。鲁肃最大的功绩就是联合蜀国,对抗曹操,以确保三足鼎立之势,以此保全江东。但是鲁肃在这个战略规划中也有极大的漏洞,

  • 西晋的灭亡,其实是司马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统治者的原因虽然西晋的建立和司马昭的功劳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毕竟西晋作为大一统的王朝真正的建立是在司马炎的治下!所以他算是西晋王朝的开国之君,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朝代后世的风格特点,甚至是社会风气。比如,后世的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不要命的治理国家,管理政务,所以后世明朝,虽

  • “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史学家:不见的,两人逢场作戏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吗,京剧老版司马懿空城计,司马懿空城计阅读答案

    初看三国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诸葛亮出山之后,都以为他最大的对手莫过于曹操,甚至就连周瑜跟他也不是一个级别,但真正到了后期才发现,他一生中最大的宿敌竟然是异军突起的大军师司马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最精彩的对战就是“空城计”,前者凭借几位扫地的老妪,就将司马懿的大军吓退,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尤为

  • 西游记:唐僧取经纯属虚构?唐朝李世民其实禁止高僧西行求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西游记唐僧取经前的内容总结,李世民画像,李世民游地府完整版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部,也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名著,后来也被拍成了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西游记中,来自东土大唐取经的唐僧披荆斩棘,最后求取真经的故事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他们的坚守佩服。而其中的九九八十一难,相信大家都如临其境一般,替他们四人捏了把汗。当然,故事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虚幻的

  • “焚书坑儒”令人痛惜,为何秦始皇会焚书?都是因为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自己不称帝,有的时候秦始皇称自己“真人”,那就是想让自己早日成仙,好有长生不老的能力,然而这样的举措让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帝王竟然想长生不死,但凡有智慧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呢?那这跟秦始皇“焚书”一策又有什么关系呢?秦始皇贵为帝王,然而秦始皇却不拘小节,就算

  • 西安出土李建成的陵墓,墓碑上刻有55个字,才明白李世民的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玄武门政变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北宫门附近发动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失去了太子的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国家交给他。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政变”。玄武门政变两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世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很早注重人才的

  • 正史中,刘备真正欣赏的大将只有这4人,其他人不值一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一生错过的3员大将,那些年刘备错失的大将,刘备一生最霸气的八件事

    张飞赵云不在此列说起刘备欣赏的大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张飞和赵云,因为这两人不仅武功非常高,而且对刘备忠心耿耿,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对象,然而事实上,张飞和赵云并不在刘备真正欣赏的大将之列!张飞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一批人,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而且张飞本身能力很强,被称为“三国万人敌”,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

  • 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碑上的55个字,让你明白李世民的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李建成简介,西安出土李建成墓上有五十五个字,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谁厉害

    大唐之所以能如此强盛,与为后世留下名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唐玄宗李世民有着不可辩驳的关系。然而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天可汗,一生中却有这一个不可抹去的政治污点——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软禁了自己的父亲,然而在历史上,李世民真的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之人吗?一、玄武

  • 蜀汉的一员大将,跟随诸葛亮平定南中,却被人们所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蜀汉十大降将结局,诸葛亮进军南中路线,南中是不是蜀汉的领土

    一具体来说,李恢出自益州建宁郡俞元县,因此,他对南中地区的风土习俗非常熟悉。东汉末年,李恢一开始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担任建宁郡督邮等官职。李恢的姑父爨习是益州郡建伶县的县令,有违反法令的行为,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当时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公元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