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并肩作战,将唐中宗的韦后赶下台,扶持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上位。他们日夜相处,是否产生过别样的感情?在姑侄最后的对决中,太平公主战败逃走,3天后又返回府中,乖乖等待李隆基的赐死令,李隆基到底对她做了什么,让她如此心甘情愿?
从并肩作战到姑侄对决
太平公主虽然是武则天的女儿,但心中却想着李家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平公主协助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刺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唐中宗李显。武则天退位后,虽然李显复位,但政权却集中在太平公主和韦后手中。
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乱权干政,对太平公主有诛杀之心。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将李显毒死,太平公主虽然扶持了李旦上位,但李旦性格懦弱,无法抗衡韦后母女。
在这个大背景下,太平公主找到了李隆基。韦后当权不到一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力围杀了韦氏党羽,并拥立李旦当了皇帝。 在这一时期,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可谓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然而,三年之后,姑侄两人彻底决裂。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已经登基为帝的李隆基通过亲信王毛仲得到了300禁军,通过事先买通的武德殿禁卫,将太平公主的党羽6人斩首。
太平公主得到消息后,逃入山寺,直到3天后才返回府邸。只是,回到家之后,等待她的就是李隆基的赐死令,她的儿子以及党羽数十人都被赐死。那么,在这3天时间里,太平公主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乖乖返回府中等死?
太平公主输在了这三点
1、准备不足,慌忙逃跑
李隆基还是太子时,太平公主就拉着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让他当太子,没想到李成器反而到李旦身旁哭诉自己不能胜任。后来大局已定,太平公主无计可施,她竟收买了御膳房的管事元氏,让她乘人不备,在李隆基的御膳中下毒。只可惜有了唐中宗的前车之鉴,李隆基还能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太平公主还是没有放弃,决定找来自己的骨干力量,与李隆基决一死战。尽管史书上说,太平公主的党羽遍布多半个朝廷,其中左右御林军统帅都是她的人,而朝中7个宰相5个也都是她的人,但偏偏有人泄密,让李隆基抢占先机。
最让她措手不及的是,李隆基竟先下手为强,越过太上皇李旦,直接对自己动手。当时太平公主反迹未露,按常理,李隆基不敢对亲姑姑下手,但这正是李隆基的狠绝,在太平公主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其死党数十人还来不及反抗,就被御林军杀得片甲不留了。
准备不够充足,太平公主连方案B都没来得及计划,失败之后只能仓皇逃到山寺。
2、逃走的3天,政局大变样
太平公主逃走,只是希望能够暂避风头,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卷土重来。只可惜,就在短短三天之内,政局大变样。 李隆基并没有急于追击太平公主,而是稳固自己的战斗成果,将不服从自己的人全部杀掉,同时大肆笼络朝中有实权的文武官员,那些执意不肯归附自己官员,都被他罢黜了,李隆基又重新掌握了独权。
3、李隆基使出“空城计”,击破太平公主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眼见自己的核心党羽全部被剪除,太平公主只剩下一人,只能回到自己的府邸。然而这一路,她走得胆战心惊。 走的时候,全城戒备,然而回的时候,竟丝毫没有半点阻挠。李隆基的这招“空城计”,完全让太平公主断了最后的念想——她已经完全够不上威胁了。
在心理重压之下,李隆基恰当地送给她一道赐死诏书,绝望的太平公主想都没想,便自尽身亡。这一道赐死令,也暴露了李隆基深深的 危机感 ——太平公主不死,假以时日,必然能够东山再起。所以,对于亲姑姑,李隆基还是决定,斩草要除根。
结语
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没有什么生死恋,只有皇权争夺下的决裂。风光已是过去,太平公主终究输在了曾经提携的后辈手上,不知她临死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