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哲宗赵煦:他用他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铸就了北宋最后的辉煌

宋哲宗赵煦:他用他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铸就了北宋最后的辉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66 更新时间:2024/1/29 12:47:04

宋神宗赵顼

他沉重地叹了口气,决定立储。赵顼一共有子十四,前五子皆早夭,目前最年长的儿子,就是六子赵佣。赵顼准备立赵佣为皇储。但朝中很快便出现了阻力。

赵佣此时年仅九岁,如若赵佣即位,必然是主少国疑。不要忘了北宋是怎么来的,当年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乳臭未干的儿子柴宗训镇不住场面,赵匡胤同志来了个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地便篡夺了后周江山。成年人在位,更能让人安心。

此外,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兄弟‬先有‬金匮‬之盟‬,‬后‬有‬烛影斧声‬。‬尽管‬两件事‬都‬存疑‬,‬但‬从此‬兄终弟及‬在‬宋朝‬便‬成了一个‬弟弟‬继承‬哥哥‬帝位‬‬强有力‬的‬理由‬。大臣蔡确和邢恕以‬‬兄终弟及、‬主少国‬疑‬为由‬,‬想要策立神宗年富力强的兄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为帝,他们曾想通过皇太后‬高氏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没办法,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

蔡确

大臣改变主意了,赵颢、赵頵却‬动心了。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皇太后‬高氏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皇太后‬高氏‬,‬意识到了‬赵颢‬赵頵想趁‬神宗‬病亡‬图谋不轨‬,为‬保‬赵佣‬能‬顺利即位‬,‬果断下令‬禁止二王随意出入寝殿,‬并‬命人‬秘密‬赶制‬十岁‬孩童‬穿的‬黄袍‬,并于‬三月一日‬,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

宋哲宗赵煦

四月一日,赵顼驾崩,赵煦即位为帝,是为宋哲宗。尊其奶奶高氏为太皇太后,由于其年仅十岁,遂由高氏垂帘听政,把持国家大权。

这个高氏出身可不一般,她原名高滔滔。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宋神宗赵顼的生母。祖父是宋初名将高继勋,母亲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姨母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妥妥‬的‬名门之后‬。

宋 宣仁圣烈皇后 高滔滔

‬赵煦虽然年幼,但同他父亲一样,也有一颗强国之心。心里是认可新法的,但他奶奶‬高氏却正好和他相反,反对变法。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支持‬变法‬的‬大臣‬,诸如蔡确、章惇,通通‬被‬贬‬。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吕‬公‬著‬等‬,都‬无一不‬‬得到了‬重用‬。史称‬元佑更化‬。客观上来讲,元祐更化谈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经济政策上旧党也毫无积极的建树,每日‬只知‬打压‬新党‬,元祐更加‬只能算是‬一‬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称‬高太后‬为‬女‬中‬舜‬,我‬个人‬觉得‬不恰当‬。

不仅如此,对外方面,得势的司马光同志的操作也让人捉急。五路伐夏失败后,西夏十分的嚣张,时不时就袭扰宋境。司马光二话不说,把直接五路伐夏时宋军攻占的西夏土地通通还给了西夏,觉得这样西夏就不会再犯边了,西夏一看,这北宋这么怂,不弄他我弄谁啊?于是从此侵略更加频繁,司马光前脚信心满满,后脚就被狠狠的打脸了。不仅没有真的换来和平,反而白送了一堆土地。

司马光

赵煦对高氏和司马光的做法极不赞同,但没办法,目前自己只是个傀儡皇帝,参与不了朝廷大事。

光是朝政大事不合自己心意也就算了,更要命的是,群臣无一例外不把赵煦放在眼里,上朝的时候,群臣都面向高氏,而把背部和屁股对着赵煦。赵煦差点吐血,虽然我没权,但我大小也是个皇帝啊!你们这也太没礼貌了吧!最起码作个样子出来也行啊!这是完全把我当成空气了啊!

赵煦的生母是朱氏,出身贫寒,仅是赵顼的嫔妃,赵煦即位后,本以为她能母凭子贵,结果却依旧只被封为了皇太妃。也遭到了高氏的怠慢和轻视,毫无地位可言。

到了赵煦十七岁时,按照规矩高氏应该撤帘还政,但高氏仍旧死死地攥住权力不放,大臣依旧"以臀面君",所有国家大事都通通报与高氏,无视赵煦。

以上种种,上到政事,下到私生活。高氏的做法都让赵煦十分不满。这一位心高气傲的少年天子,内心的怒火已在熊熊燃烧,即便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奶奶,可他仍旧恨透了这个死守旧法、迂腐的老女人,更恨她和大臣们对自己的轻视、对自己母亲的冷漠。赵煦像当代大多数青少年一样,俨然已有了极强的逆反心理。

宋哲宗赵煦

终于,元祐八年,公元1095年,高氏崩。赵煦终于得以亲政。这一位被压抑许久的少年天子,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大展拳脚,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此刻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他当即改年号为绍圣,用强硬的手段,大力打击保守派、元祐时期的大臣,追贬司马光,甚至直接骂高氏"老奸擅国"。想要追废她的太后称号,幸亏群臣劝谏,他才没有真的下手。

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豫‬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大‬防‬、‬刘‬挚‬、‬苏‬轼‬、‬辙‬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词‬极‬其丑‬诋‬,至‬以‬"‬老‬奸‬擅‬国‬"‬之‬语‬阴‬斥‬宣‬仁‬。‬

同时也将被贬的章惇等变法派召回朝廷,加以重用。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并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国势有所起色,境内大安。

新党们得了势,当即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疯狂地打压旧党,这也使得宋朝党争依旧严重。

章惇

对外方面,赵煦也有十分出色的成就。

自从五路伐夏失败后,西夏一如既往地嚣张跋扈,时时犯边。赵煦任用新党大臣为将,抵御西夏。新党对西夏采取强硬政策,在沿边诸路构筑了一道长达千余里的防御工事,并‬修筑了‬著名‬的‬平夏城‬。平夏平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赵煦‬誓要‬荡平西夏‬的‬雄心‬。

西夏梁太后见状,决定来个先发制人。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梁太后亲率大军东征,对外号称数十万。宋朝环庆路军区主帅章楶丝毫‬不怕‬,派人‬在‬环州‬进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兵分两路‬,一路‬‬派人‬正面‬救援‬环州‬,另一路‬则‬绕到了‬洪德城‬,埋伏在‬西夏军‬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西夏‬主力‬攻‬洪德城‬不下‬,遂‬撤军回国‬,结果‬在‬洪德城‬遭到了‬宋军的‬伏击‬,大败‬。宋军‬斩首‬西夏军‬千余人‬,此外‬西夏军‬被‬毒死‬、走投无路‬坠崖而死‬的‬也‬不计其数‬,宋军‬缴获马六百余匹、驼九百余匹。这‬就是‬著名‬的‬洪德城之战‬。

章楶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宋朝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在短短‬五十天内‬十四次‬出兵‬西夏‬,没日没夜‬地骚扰‬西夏‬。吕‬惠‬卿‬的‬意思‬很明显‬,‬以前‬你们‬西夏‬天天‬骚扰‬我们‬,‬现在‬我们‬也‬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西夏‬这边‬实在‬忍不下去了‬,集结‬五十万大军‬,‬意图‬攻陷‬宋朝‬鄜‬延‬路‬军‬区‬。‬但‬在‬吕‬惠卿的防守下‬,‬西夏‬就是‬破不了‬鄜‬延‬路‬总部‬延安府‬。‬恼羞成怒的‬西夏‬转攻‬金明寨‬,‬破城‬,杀‬三千多‬宋军‬。‬不过‬西夏‬兴师动众‬派了‬五十万人‬,‬结果‬最后‬只杀了‬几千宋军‬,‬这战绩‬‬实在‬说不出口‬。‬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梁太后再次上阵,号称率百万大军,包围平夏城。不过这梁太后也太能吹了,西夏就那一点地盘,你能一次出百万大军?谁信你啊!实际上应该仅有三四十万余。

不过,三四十万也已经够多了,但西夏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堪忧,这么多的兵力围攻一个小小的平夏城,打了十三天就是打不下来,可怜的梁太后,又白折腾了一场,每次都是兴高采烈地来,灰头土脸地撤。结果在西夏军撤退过程中,还遭了宋军的伏击,军士死伤惨重。与此同时,其余地方宋军也杀入夏境,蚕食了大量的西夏领土。宋军大胜。

平夏城之战

这下,不可一世的梁太后终于怂了。嚣张的西夏终于被打怕了。他们找到了大辽,让大辽帮忙调停,在辽朝调停下,赵煦同意了西夏的议和。西夏向宋朝称臣谢罪。

你们不是说我大宋军事弱吗?不是瞧不起我大宋吗?你西夏不是很嚣张吗?我赵煦就让你们知道,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赵煦一改仁宗神宗数朝被西夏压制的局面,洪德城之战、平夏城之战,数场战争皆大败西夏,将西夏打得找不着北。

这个在后世眼中软弱可欺的王朝,如今也表现出了其刚强的一面。

赵煦真真正正地帮北宋扬眉吐气了一回!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除了胖揍西夏外,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至九月,赵煦又‬派将军王愍、王赡、王厚等攻取邈川,占领青唐,降服唃厮啰政权主瞎征。

事实证明,赵煦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北宋的边防军在赵煦一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二是用人得当,赵煦所用之人,皆是能征善战的猛将。

但就在赵煦意气风发之时,他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赵煦开始病重,无法上朝。至于赵煦病重的原因,最可信的说法是1099年,赵煦之子赵茂和小女儿扬国公主的相继离世,给赵煦造成沉痛的打击,加之他自小身体就不好,这样一来,就病倒了。

此外,还有一些人说是赵煦纵欲过度、爱吃丹药,但都并非是正史记载,看着乐就行了。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2月23日,赵煦在福宁殿驾崩,年仅二十五岁。

元符‬三年‬春‬正月‬戊‬寅,大赦天下‬,已‬卯‬,皇帝‬崩于‬福宁殿‬,圣‬寿‬二十五‬。

这无疑是天妒英才。这一位北宋少有的开拓之主,本能够有更大的成就,但却在二十五岁,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与世长辞了。也许只能说,这是天欲亡我大宋吧!

赵煦驾崩后,由其弟端王赵佶继承帝位,是为宋徽宗。

一代英主骤然崩逝,一个轻浮放浪、让人实在信不过的皇家子弟被推上了皇位。等待北宋的,将是一条什么路呢?答案是

宋徽宗赵佶

不归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素是历事两朝的勋臣宿将,战功卓著,为何会看重落魄时的李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杨素简介,杨林和杨素哪个地位高,红拂女和杨素吻戏视频

    要说起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但是隋炀帝杨广只见过李密一次,就产生了不祥的预兆,这个细节想必更像是日后李密举兵反隋的隐喻。也是对宇文述描述了自己的担忧。就这样,宇文述只好煞费苦心地对李密说了一番劝退的客气话。换做别人,会因为工作哭哭啼啼,但是李密却表现得识度不凡,大喜,因谢病,专以读书为事。因此之后

  • 刘春霖:段子里的水货状元,书法文章冠绝天下,气节不输文天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又称“廷试”,在会试之后(一般在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由大学士、尚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学士、詹事等担任读卷官,以礼部尚书、侍郎任提调,由御史监试。殿试只试策问一场,要求考生当场交卷,弥封后送读卷官审阅。殿试并不淘汰,凡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

  • 武则天晚年被批荒淫无道,整天沉迷于张氏兄弟,实际是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夫权社会,武则天能够力排众议,凭借着自己的计谋当上皇帝,这样的武则天自然是备受关注的。武则天在位期间,把国家朝政打理得都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可是等到武则天到了晚年时期,却整天吃喝玩乐,沉迷于张氏兄弟。武则天这样的做法,也是被人们批判为荒淫无道。如果真的以为武则天是为了享乐,那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其

  • 包拯60寿辰时感叹没儿子,儿媳突然跪地:您有个儿子,已经1岁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但历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孩子的人还是有的,包拯大人曾经就差点没有儿子,他在60大寿的好日子心情都因无后变得很差,而他的儿媳很巧的站了出来说他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包拯大家都知道,北宋名臣,以刚正不阿著称,他是个难得的好官。世人皆知他官场上的事迹,却甚少有人知道包大人生活中的事情。包拯并非是一开始就没有后人

  • 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和李世民多年未孕,为何李治登基后就能怀孕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但其实武则天能够成为一代女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年仅14岁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进入了皇宫。在这之后,费尽周折,才最终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位置。但武则天在位期间,还是有过不少的风流传说的,在野史的记载中还是非常有趣的。武则天从小家境还是不错的,作为官宦世家,父亲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

  • 陕西古寺佛塔发现千年悬棺,棺椁被铁链悬空,墓主疑似明朝皇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下葬都讲究土葬,让死去的人入土为安。但是在陕西省的一座古寺里有这样一座奇怪棺材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只见地宫里的一口被铁链紧紧缠绕的棺材悬挂在半空之中,而悬棺正上方却坐落着一座佛像,这位墓主人是谁?为何会被安放在这座荒山野岭的古寺里面?佛塔下的悬棺在这个被铁链锁住的悬棺中又埋葬了什么秘密需要用佛

  • 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皇,掌握政权,这离不开唐高宗的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不得不说,武则天其实是有着很聪明的头脑的,当然,武则天能够掌握政权其实也离不开唐高宗的帮助的。毕竟,当初武则天一直选择呆在尼姑奄里,如果唐高宗没有选择把她纳入皇宫,那么自然也就并不会有之后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的历史了。而且,唐高宗把武则天接回皇宫之后,也是封给武则天皇后的称号。不过如今,很多人只对武则

  • 武则天和李世民多年都没怀孕,为何李治上位就有了,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并不是武则天的功能,而是她的感情生活,其实从小武则天就是一位十分聪慧的女子,而且也有着长远的眼光。当初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武则天和李世民在一起12年都没怀孕。据记载,当时很多人说李世民其实是有自己的孩子的,那么身体上自然而然没问题,可为何却出现后来这样的状况。曾经,

  • 她19岁嫁给66岁乾隆,却18年未得宠幸,现如今画像存放外国博物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要讲的循贵妃原名伊尔根觉罗氏,她是总督桂林之女,也是满洲蓝旗人。在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出生的。但是当时的乾隆早已年过半百,两人是爷孙辈的人。在伊尔根觉罗氏19岁的时候她进宫了,但是当时的乾隆却以66岁高龄了。而伊尔根觉罗氏也是后宫里面最年轻貌美的一个,所以乾隆皇帝对她甚是欢喜。所以刚进宫,她就

  • 中国古代发型的演变史,为什么这个朝代的发型这么丑?并不是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氏族社会,也就是三皇五帝的上古社会,中国人的发型一般都是披发式,就是将头发简单的披到后面,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在西周时期,人们的发型、服饰都有了统一的规定,男子的发型大都是双笄发式,说实话,有点丑。在秦汉时期,男子发型大多是秦代武士法式到了唐宋时期,发型有出现了新一轮的变革,男子大多是置纱冠、着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