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军最早由宋庆在1861年建立,是由河南协饷的勇营,甲午战争后改编为武卫左军,属当时国内的“劲旅”之一。姜桂题原为宋庆部将,甲午战争因战败被免职,由袁世凯延请入新建陆军,任统带、翼长,与袁世凯的关系,半是助手,半是师友,因此在北洋集团内资历最深。后来姜接手了老部队武卫左军,并在民国成立后重新改回毅军的旧称,所部仍是按照翼—路—营的巡防营旧制。毅军长期驻防京畿、热河,一部分转回河南,总计一万余人。1922年1月姜桂题病故,米振标接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米振标率毅军回河南,并按新式陆军编制改编了部队。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毅军一直采取“事大主义”的方针,先后投靠过胡景翼、吴佩孚、张作霖,最终在北伐战争中覆亡。
张勋原是广西旧军军官出身,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投效之,自此发迹。张勋的军队即为人所熟知的“辫子兵”,其前身为毅军与嵩武军合组的沿江巡防队(江防军),辛亥革命时由张勋率领在南京抗拒革命军的围攻,民初改称武卫前军,复因张勋被袁政府授予“定武上将军”而改称“定武军”。张勋的辫子兵驻扎徐州、海州地区,最多时扩充至六十余营,人马不下二万。1917年张勋策动复辟失败,辫子兵大部被改编为新安武军,后被尽数遣散。盘踞海州的辫子兵残余白宝山部被改编为江苏陆军,1927年在北伐战争时反正,旋因首鼠两端而被国民革命军解散。
毅军和辫子兵有一定的交集,清末由毅军拨入江防军的一部分,在辛亥南京之役时投降民军,后被改编为陆军,其历史一直可延续到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51军,最终于1949年5月在上海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此时距毅军的创立已将近九十个年头了。
倪嗣冲也是从小站起家,他的军队来源于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下令招募的湖北巡防军,旋即改称武卫右军,由倪嗣冲率领镇压安徽的民军。1913年二次革命后,倪嗣冲率武卫右军入皖,摧垮了革命党人的政权,在安徽建立起统治。1914年,因倪嗣冲被授予“安武将军”的称号,改所部为“安武军”。1920年,倪嗣冲随皖系失败而下台,安武军按新制改编为安徽陆军。北伐战争期间,旧安武军残留各部队分别由陈调元、王普、马祥斌等率领,投向了国民革命军。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