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经过激烈的分家过程,晋国三兄弟,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

经过激烈的分家过程,晋国三兄弟,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5 更新时间:2024/2/5 22:20:38

虽然韩赵魏三国是三家分晋而来,说到底最早是一国的兄弟,后来从晋国分家,兄弟之间关系好也是自然。可是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么看来,兄弟并不是一定和睦。那么,为什么唯独韩国和赵国就关系好呢,我们一起来扒一扒韩赵这两兄弟的“亲密”原因。

[var1]

赵武灵王

兄弟关系最早的开始:赵氏孤儿

公元前573年,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公之女赵庄姬。下面就是赵氏孤儿的“狗血”剧情:

新婚不久的赵朔早死,他媳妇赵庄姬与赵盾的兄弟赵婴齐(叔叔与侄媳妇)通奸

赵婴齐的亲兄弟赵同、赵括流放了赵婴齐。

赵庄姬的极度怨恨,她极力劝服晋公,说赵氏谋反。

晋公听信,灭赵同、赵括之族。

在这之后,赵氏全族:赵盾无子,赵同赵括灭族,赵婴齐流放,整个赵氏只有一个赵庄姬的儿子为后代,还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孤儿,史称为“赵氏孤儿”。

[var1]

图说赵氏孤儿的关系

后来,身为大夫的韩厥极力劝晋公,要为赵氏留一个后人,以便让赵衰、赵盾两位对晋国有大功的人得到祭祀。晋公考虑拉拢人心和自己女儿的情况,立赵庄姬和赵朔的儿子赵武为赵氏后代,恢复爵位和封地。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其实这件事就是赵氏内部的一场“闹剧”,自己家的丑事不但让家族产生了内讧,还连累了晋国高层。谁让赵衰、赵盾是晋国炙手可热的人物呢?赵家的媳妇不但不务正业的私通小叔,还产生怨恨想要灭赵氏的族。坚固的堡垒都是在内部被打破的,赵氏虽然表面风光,实权在手,甚至连当时的晋国公都被他们杀了,可是一个小小的女子却让整个赵氏都寄托于一个孤儿身上。

还好有韩阙这个人物,他在赵氏最危难的时候拉了一把。虽然以赵武的身份,最后还真不一定被赵庄姬或者晋国公杀死,但赵氏仅凭一个没有爵位、地位的孩子,是无法翻身的,甚至有可能会被改姓。

韩阙当时也是晋国大夫,这一手助力他当时可能也没想到会让赵氏如此延续并逐渐做大,最后还成为战国一大雄国。赵氏孤儿赵武也到底没有辜负那些死去赵氏族人的期望,仅凭自己的能力,就逐渐把赵氏又恢复起来,也算实属不易。

[var1]

影视剧中的赵氏孤儿

三家分晋的源头:不省心的赵氏兄弟

赵氏经过“孤儿”事件后,并没有老老实实的,新的一次危机是赵武的孙子赵鞅引起的。

公元前497年,赵鞅想要迁民到晋阳,由此引发了赵鞅被围,事情分为几个步骤:

赵午是赵鞅的族弟,迁民计划晚了时间,被赵鞅砍了。

赵午的儿子赵稷从邯郸反叛赵鞅。

中行氏、范氏见机会来临,帮助赵稷围攻赵鞅。

韩氏、魏氏又乘机出兵攻打中行氏、范氏。

晋国公也出兵参与平叛。

中行氏、范氏反叛外逃。

随后,韩氏、魏氏向晋公求情,赵鞅得以原谅,恢复爵位封地。这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开端,也是三个大夫崛起的起点。

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韩、魏为赵鞅谢晋君,乃赦赵鞅,复位。

[var1]

图说赵鞅被围

这次围攻其实已经明显暴露出大夫在晋国的地位,晋国公虽然也有军队,也有名义上国君名号,可是对这几个大夫,晋国公已经没有实际的控制力。不过,这与晋灵公时的赵盾不同,当时虽然大夫也专权,可是赵盾一家独大,这种“大权”已经超越了所有官员,所以不存在别人来争的情况。

而与赵盾所在时期不同,赵鞅时期的六个大夫都有自己广大的封地和士兵,虽然有强有弱,但是相互之间有牵制作用。但是这次混乱的内部争斗让晋国的格局彻底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六卿变成了四卿,晋国内部权力开始失衡。而名义上应该掌控权力的晋国公毫无办法挽回。

这次乱战中,韩氏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兵帮助赵氏解围,甚至以自己大夫的身份向晋国公求情,赵鞅对韩、魏两家自然是十分感谢,这也为后来的事埋下了伏笔。不过赵氏这个爱“捣乱”、“脾气暴”的毛病倒是一点也没改。赵氏族人像是天生有一种不让人“省心”的性格,生在赵氏就要有一颗随时赴死的心理准备。

[var1]

艺术形象中的赵鞅

三家分晋:4位亲兄弟争夺家产

六卿变四卿以后,虽然赵氏没有被灭,但是获得最大好处的却是智氏。因为其他五家乱战的时候,智氏却积攒了实力。本来智氏就是晋国最大势力,通过乱战,智氏的智伯顺利把持朝政,朝堂之上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共存。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恢复晋国公实力”为由向赵韩魏三家索要土地,这其实就是想进一步挤压其他人的实力,而增强自己。韩、魏两族害怕智伯的强势,给了土地和百姓,而不低头的赵氏赵襄子死磕硬抗,就是不给。由此发生了晋阳之战,晋阳之战的过程有5个步:

智伯、韩、魏一起攻打赵氏。

赵氏退守晋阳。

围了两年后,智伯放水淹城

韩、魏被赵襄子说服,临阵倒戈打智伯

赵、韩、魏灭智氏

晋阳之战中,智伯本以为势在必得,没想到赵氏竟然敢如此强硬的拒绝自己。那时候攻城简陋,没有什么大型设备,赵氏族人和百姓也是非常有持久力,三家围,一家守,士兵们硬是打了两年都没打下晋阳城。后来智伯突然奇想的放水淹城。这一放水晋阳城可就守不住了,河水不但可以泡塌土质的城墙,还能让城内的军民饱受痛苦。

[var1]

图解晋阳之战的势力

在赵氏灭族的关键时刻,赵氏的门客忠臣张孟谈半夜跑出来,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让韩魏第二天反叛。韩氏、魏氏本来就对智伯非常忌惮,经过劝说,两族同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计划。第二天,赵韩魏三家突然共同发兵进攻,智氏无法应对这场面,立刻就败了。三兄弟不但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灭了智氏的族人,还直接把晋国拿下,最终成立了三个诸侯国——赵、韩、魏。

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三家分晋的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争家产的过程。老大被其他兄弟干掉,剩余的三个兄弟喜滋滋的拿到了家产,而高高坐在堂上的老爷子只能默默的流泪,什么也干不了。晋阳之战中,韩国、魏国的临阵反叛让赵氏得到了生机,这也是韩氏第三次救赵氏。

[var1]

影视作品中的晋公

韩赵关系:帮完弟弟,哥哥却难了

赵氏在韩氏眼中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个从来没让自己省心的弟弟。这小子每次闯祸,都需要这位哥哥来出面帮忙。不是去向别人赔礼道歉,就是要在打架中“拉偏架”,甚至在大哥发怒的时候,极力要护着这位小兄弟。

韩氏本身实力很一般,但在夹缝中生存的同时他还要拉一拉那个爱“闯祸”的兄弟,这就是一份情义,一份照顾。赵氏祖先的如此遭遇,不得不让后代人从内心里要感激韩氏。毕竟,没有韩氏就没有赵氏,没有韩氏的帮助,赵氏早就被灭族了。

不过,随着三家各自独立,三个兄弟变成了赵国、魏国、韩国。当初兄弟几个人在一个家里,虽然内斗,但是一旦敌人来袭,都是奋力对外的。现在自己当家,这要面临更多的问题,这就包括国土。

[var1]

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国4卿势力

韩氏的位置靠近晋国中央,在晋国没分家的时候,地理位置还不错。分家的时候,各自都要扩充自己的领土,又要瓜分智氏的,所以分的比较乱。分来分去,赵国分到了北边的大片土地,魏国分到了南面的土地,而韩国只分到了中间的一部分。这样分完领土,就把韩氏从前的优势变成了现在的劣势。

试看周围,左面是蠢蠢欲动的秦国,右面有魏国、齐国,南面有魏国、楚国,北面有燕国、赵国,韩国还紧挨着周朝的王城。

战国的土地形势变化让韩国被“包了饺子”,就算没人记恨韩国,可是要想敲打一下周王城,就一定会路过韩国的土地。所以,如果谁想要称霸中原、谁想要向周王城里的周天子示威,都要打一打韩国,吓唬周王城的同时,还能拿一些韩国的土地,岂不是很开心?

这样的情形下,韩国就变成了一个“软柿子”,谁都想捏一捏。而捏的最狠的就属于魏国、秦国了,这两个国家要变强就需要扩张,而前面正好就是一个实力非常弱的。韩国在这种位置只能到处求和,一打仗就要投降。

[var1]

战国后期的地图,韩国已经被吞噬殆尽

打仗亲兄弟:一家人还是在一起最好了

而魏国在分晋后崛起,尤其是魏文侯魏武侯,四处征战,到处侵扰。弱小的韩国处在魏国的包围之中,首当其冲的付出了惨痛代价。逐渐的,帮助赵国走出危机的韩国需要赵国的庇护。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国发生王位继承争夺,外逃的魏公子向赵、韩求援,希望帮助他夺回王位。

韩、赵早想遏制魏国,尤其是韩国早被欺负的灰头土脸,这一次终于可以出一口气了。趁此机会,韩赵大举发兵入魏作战,在首次胜利后开始围攻魏国都城安邑,但因为作战策略上的分歧导致韩、魏最终撤兵。

其实两兄弟的分歧也不大,只是对怎么继续打魏国出现了意见不同而已。

韩国想让魏国一分为二,变得弱势,这样子以绝后患。

赵国想扶持新的魏王,新王一定会受感激韩、赵,以期待长久的和平和掌控。

这次分歧没有太多的影响两国的关系,不过却让当时被围攻的魏惠王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并不能说两个方案哪一种不好,不过从后世赵的赵武灵王扶持燕国新王、扶持秦国新王的效果来看,还是“一分为二”更加靠谱。

这次赵韩一起出兵攻打魏国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多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两国不但没有因为分歧而结怨,反而却让赵韩两国心中逐渐发现了一个道理:两兄弟一起打架还真的挺爽的。

当然,两兄弟中,弱势的韩国心里无比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

[var1]

韩王

结语

韩国的祖先曾经3次救赵国与灭族危机之中,这让赵国贵族心存感激。分家以后,韩国势弱,需要赵国的扶持和帮助,韩国王族也从心底表示感谢。

这种从最开始的哥哥照顾弟弟,到后来弟弟拉着哥哥,自然而然的使“兄弟情”逐渐的深厚,也使两国关系变得非常的亲密。在那纷争的乱世,这对好兄弟就像坐在一条漂泊的小船上随波荡漾,努力的寻求生存。

可惜,赵国自赵武灵王以后,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在损失廉颇、李牧名将后,贤臣老的老、死的死,这位曾经想要拉一把兄弟的人自己已经扛不住了。最终,好兄弟这条船没有靠岸,还是翻了。

公元前230年,秦国秦始皇上位后,指挥秦国大军先灭韩后灭赵、魏,晋国分家后的三个儿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聚齐到秦国的怀抱里。从此不论好坏、不论阴谋、不论仇怨,三国百姓终是秦国子民。而三国贵族虽然没有了王位,但是一家人终于又进了一家门,他们颤抖的在新王怒目注视之下蜷缩着,心里想: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翦简介简历,王翦剿灭嫪毐叛乱视频,王翦读音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每个国家都想从激烈的竞争中率先脱颖而出,吞并其它六国,建立不世之功。为了达到此目的,各国纷纷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使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商鞅、张仪、苏秦等人。而在军事上,更是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其中白起、王翦、廉颇及李牧四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因为战功显赫,并在

  • 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双雄会(三):城濮之战的兵者诡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而是双方两年全方位角逐的终结点,陈旧的战场规则被初次打破,而晋军收获的也不是仅仅一场险胜。晋、秦、齐联军对阵楚军以及郑、蔡、许、陈四国的仆从军,可谓势均力敌,而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些变化。逐渐坚定的晋文公晋文公迷茫来自一个噩梦:

  • 一语成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背后秦国灭亡的本质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户秦,楚虽三户是什么意思,秦国灭楚之战简介

    [var1]没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秦国在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发展,后来又经过几位秦国明君的治理,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那么耗费数百年时间,几代人心血的一统,为何只存在了十几年便消失了? 为何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不适应局势的

  • 李斯精明一世,从楚国小吏做到秦朝丞相,为何最后会被夷灭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李斯在20多岁时离开故乡前往楚国兰陵县,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三十多岁的李斯来到秦国,请求拜在吕不韦门下,做一名门客。吕不韦给李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嬴政身边做侍从。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屡出奇计,获得了始皇帝赏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论功行赏,李斯被封为秦朝丞相。观其履历,李斯精明一

  •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窦建德个人简介,宋正本窦建德,窦建德被杀种下了唐朝矛盾的隐患

    [var1]隋末局势图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立,以河东与关中为基本盘,向外大肆扩张。武德元年,攻破西秦薛举、甘凉

  • 晋宗覆亡录:廪丘之战与齐长城之战,三晋再破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晋齐鞌之战简介,晋宗覆亡录完整视频,齐晋鞌之战中的文化常识

    当轰轰烈烈的战国大幕开启,赵国并没有像魏、韩一样掀起变法改革,为人称道的张孟谈、公仲连等人,也只是继续推行举贤任能的传统政策。原本积极进取的赵氏,此时反而有些固步自封的味道,再加上种种纷扰和积弊,使得本就在晋阳之战中遭到削弱的赵国,在立国之初的几十年间一直不能振作,其东扩的努力也渐趋停滞。赵献侯即位

  • 孔子、柏拉图,为何在十字路口上,分道扬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柏拉图和孔子谁更厉害,孔子和柏拉图思想,孔子与柏拉图ppt

    [var1]中国的诸子百家,希腊的哲学家在这一时期扎堆出现,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他们都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大师,“圣人”、“哲学王”是他们政治的核心思想。[var1]孔子“圣人”思想的产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开创大师,他创立

  • 晋文公十九年流亡生涯中的三个重要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文公简介,晋文公传奇国语20集,跟随晋文公流亡大臣

    [var1]晋文公时代的晋国公室以相互残杀而闻名,公子重耳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晋国公室的血雨腥风之中。公子重耳的老爹晋献公登上国君的位置时,重耳本人已经二十多岁了。后来因为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希望自己亲生的儿子能够登上国君的位置。俗话说有后娘就有后爹,包括公子重耳在内的晋献公的其他儿子都受到了骊姬逐步

  • 越王勾践剑为何能千年不锈,放在X光下照射后,专家: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主要是由于这两地的位置山峦叠嶂,河流众多,双方交战大多以白刃战为主,此时剑的优势,便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因此宝剑的锻造技术快速发展,凌驾于他国之上。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是有着天下第一剑之称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被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当初被找到的时候也是颇具神奇色彩。[var1]上个世纪六十

  • 秦国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如何记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魏冉,秦国历史简介,黑冰台是秦国的什么组织

    [var1]其实杀的人多了就不按人头计算了,战争结束后按先后分军功就可以了,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怎么割人头,就是按数量算就行了,秦军战死了只要是有人头挂着的,其他人也不会去抢,有专门文书纪录了回去也要给人家家里人封赏的,早期的仗不好打,所以得到人头不容易,后期人家完胜就不需要人头记功了,五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