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26 更新时间:2024/1/27 14:21:01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每个国家都想从激烈的竞争中率先脱颖而出,吞并其它六国,建立不世之功。为了达到此目的,各国纷纷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使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商鞅、张仪、苏秦等人。而在军事上,更是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其中白起、王翦、廉颇及李牧四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因为战功显赫,并在各自国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var1]

司马迁

人在江湖飘,难保不招妒。四大名将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功显赫,所以难免遭人妒恨。其中战神白起就因得罪应侯而被迫自刎;而赵之良将廉颇,则因受小人诬陷导致晚年报国无门,终致抑郁不乐客死他乡;但更令人扼腕的是,虽然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美誉,但李牧还是被赵王迁所暗杀,对此, 司马迁忍不住怒骂赵王迁:“其母倡也。”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也有例外,王翦就能安享余年。秦始皇摩下名将王翦,是秦国吞并六国的最大功臣,他也是四大名将中唯一能得以善终的人。可谓是功高盖主而主不忌、绩压群臣而小人不妒,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而同为四大名将,却有三人不能善终,他们又是因何被害的呢?

[var1]

秦始皇

一、白起、廉颇、李牧为何不能善终?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兼并不断,而为了生存,各国都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这也导致人才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或贪图钱财,一部分人竟无所不用其极、毫无节操地陷害别人。其中,不擅长政治斗争的战将们往往深受其害。

范雎使绊,战神被迫自刎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司马迁。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一生中指挥了70多场战役,攻占城池70多座,竟无一败绩。他也因战绩彪炳被后人称为战神。但是,他也功高震主并且威胁到了秦相范雎的地位,在范雎的挑拔下,他最终被对他有所忌惮的秦王所害。而这一切的起因,正是长平之战。

[var1]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地图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了,使上党郡成为了一块飞地。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为了报复秦国,决定将上党十七座地池献给赵国,意图借赵国之力报复秦国。果然,赵孝成王被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晕了,他不知道这是借刀杀人之计,竟爽快地接收了上党郡十七城。而秦国则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爆发。

在长平之战中,战神白起大发神威,他率领秦军大破以素有“纸上谈兵”之称的赵括为主帅的赵军。但就在白起想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之时,赵国却使出了反间计,赵王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范雎也害怕白起的功劳盖过他,就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劝说秦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秦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议。这使秦国错失了灭赵的良机,也使白起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长平之战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秦昭襄王又发兵攻打赵国,但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已经缓过来了,此时攻赵并没有胜算,就以生病为由拒绝带兵出征。不出白起所料,秦军果然遭受了惨败,于是范雎趁机向秦王报告说白起对秦国之败不忧反喜:“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一怒之下,派使者赐剑命白起自刎,一代战神就这样被害死了。

[var1]

白起剧照

廉颇尚能饭,但得罪小人致报国无门

“遗矢谗言弃老成,肉多饭健尚精神。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徐钧。

廉颇是赵国名将,当年,他率兵讨伐当时东方六国中的霸主齐国,一举攻取了阳晋而威震诸侯。而在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垒坚守的方式让秦军三年无计可施,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将他调走,秦国才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他也因战功显赫而受任为假相,封信平君,但是,他却因为得罪了小人,而遭到排挤陷害,这个小人就是郭开

郭开是太子赵迁的伴读,这是一个擅长吹牛拍马屁的小人,而嫉恶如仇的廉颇非常讨厌这种人,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过郭开。但,得罪小人后患无穷,从此以后郭开对廉颇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var1]

廉颇

很快,郭开的机会就来了。赵悼襄王死后,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此时郭开被拜为相国。正是奸臣得势,忠臣遭殃!郭开马上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以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的莫须有罪名,让赵王迁剥夺了廉颇的兵权。为躲避陷害,廉颇被迫先后流亡魏国、楚国。

后来赵国战事吃紧,赵王迁就想重新起用廉颇。于是便派特使前往大梁探望廉颇,而郭开为了阻止廉颇回国,再出阴招,他暗中贿赂了特使,要特使说廉颇的坏话。而一心为国出力的廉颇见赵王派特使来看望他,心里十分高兴。就在特使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操练了一番。但使者已受了郭开的贿赂,回去后就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饭量还很好,但是不多时就连拉了三次屎。”昏庸的赵王据此认为廉颇已经老了,就没再用他。就这样,廉颇报国无门,终日抑郁不乐,最终客死在楚国寿春。

郭开再做妖,李牧被害

“说客为秦谍,君王信郭开。向令名将在,兵得到丛台。”——刘克庄。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美誉,他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在赵国有着崇高的威望。

[var1]

李牧剧照

但是,李牧却是秦国的眼中钉。因为只要有李牧在,秦国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灭掉赵国,哪怕当时赵国国力已极其衰弱了。于是,秦国又祭出它屡试不爽的反间计,秦王用重金贿赂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他设计陷害李牧。

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到秦王的钱后,奸人本色曝露无遗,他使出浑身解数散布李牧要造反的谣言。短视的赵王迁本来就对李牧手握重兵有所顾忌,就听信了谣言并派人夺回李牧的兵权。李牧知道这是奸人在兴风作浪,加上当时军情紧急,就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出兵权,气急败坏的赵王迁竟派人设计将李牧杀害了。李牧被害后,赵国也很快被秦国灭了。

战神白起因得罪范雎,再加上功高盖主,最终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被秦王赐死。而廉颇则是因为得罪了小人郭开,被其无耻报复,最终报国无门而客死他乡。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大名将中竟有两人死于跳梁小丑郭开之手,继廉颇后,李牧也被郭开这位秦国的内奸陷害致死。当然,他们的死与当时的君主本就对他们有所猜忌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三位名将都是死于小人的嫉妒及君主的猜忌。但是,同为战功显赫的四大名将,王翦却成功地避开了小人的嫉妒及君主的猜忌,从而得以善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var1]

二、未雨绸缪:王翦计杀魏齐为范雎报仇

范雎原是魏国人,是个睚眦之怨必报之人。当年他还在魏国时,曾受到魏相魏齐的羞辱,他被打断肋骨丢在厕所里,魏齐等人还轮番往他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范雎靠装死才得以逃到秦国当了秦相,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要杀了魏齐报仇,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他因为在长平之战中与白起有茅盾,就设计陷害了白起。

但同时,范雎也是一饭之德必偿之人。王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定替范睢杀了魏齐,以便成为范睢的恩人,以此绝了以后可能被他陷害的隐患。很快机会就来了,在长平之战后,魏齐正好在平原君赵胜的住处。王翦想起替范雎报仇之事,就向秦昭王献计:由秦昭王修书一封,约平原君来函谷关赴宴,并借机扣留他,要求赵国拿魏齐来交换平原君。

[var1]

廉颇

此时赵国刚刚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对秦国的要求不敢不从,赵王马上派兵包围平原君府抓拿魏齐。魏齐被逼无奈只好拔剑自刎。就这样,王翦借赵国之手解了范雎多年的心头之恨,此后,范雎就将他当恩人对待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范雎是秦国当时除了秦昭王外最有权势的人了,王翦献计诛杀了他的仇家魏齐,从而成为了范雎的恩人,避免了白起式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从这点可看出,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而下面的事例则表明,他还是一个智将。

三、以退为进:王翦请田宅于王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资治通鉴》。

伴君如伴虎,换位思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秦王政要发起灭楚之战,年轻的李信说只要20万人马就能灭楚,而王翦则坚持要60万人马才能成功。此时,秦王政已对王翦表现出了失望,认为他不仅年纪大还变胆怯了,于是派李信出征。

[var1]

王翦

当李信兵败后,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请罪并坚持要他挂帅出征。此时的情形同之前白起遇害前是一样的,当时白起是拒绝出征而激怒了秦昭王,王翦会不会重蹈白起的覆辙呢?答案是否定的,王翦并没有拒绝出征,他只是要求秦王政给他60万人马。同时,他还以退为进,在出发前要求秦王多赏赐良田美宅。当秦王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他说:“作为大王的部将,虽然立了战功但却始终不得封侯,所以只好趁大王还亲近臣下之时,多索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他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大军将要走出秦国边境前,王翦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向秦王索求赏赐良田。而秦王虽然赏赐了良田给他,但心里却是越来越高兴,因为,赏赐良田美宅对秦王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秦王良田多的是,但是,他的江山只是一个。秦王真正忌惮的是手握兵权者的野心,而王翦只是不断的要求良田美宅,说明他没有政治上的野心,所以秦王才放松了戒心。而在之后的韩信,却在出兵攻打项羽之前,向刘邦索要封侯,刘邦当时虽然答应了,但项羽一死,刘邦就马上夺了韩信的兵权。从这个案例可看出,王翦确实有先见之明。

[var1]

韩信

王翦以退为进,主动多次要求秦王赏赐良田美宅,是因为他了解秦王心中的顾虑,并以此来打消秦王心中的顾虑。换句话来说,就是他进行了换位思考,并主动出击消除了秦王对自己的顾虑。

四、急流勇退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身居高位者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例子并不多,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贪恋荣华富贵而错失了退出的良机。先是文种,后有淮阴侯韩信,当他们身居高位之时,明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们过于贪恋权柄,进而心存侥幸,幻想着用自己过往的成绩来做为现在的护身符。岂不知成绩只属于过去,皇帝才是现在及未来。不能认识到这点,是文种、韩信遇害的原因。

做为一名智将,王翦在征楚前就已经觉察到秦王政已对自己有所忌惮。所以他才在大军出征前及出国境前多次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美宅,但他知道这只能暂时打消秦王心中的猜忌。所以,在灭楚后,他迅速将手中的兵权交回给秦王政,并随即上表告老还乡,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秦王当然只是表面挽留),从而得以善终。

[var1]

王翦剧照

进一步粉身碎骨,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急流勇退者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王翦也为后人做了示范,后来,留侯张良就是采用此法得以全身而退的。

五、结语

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能得以善终,这绝非偶然或是他遇到的是贤君、良臣。事实上,是王翦主动采取措施,才避免了其它三位名将所遭受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这表明,王翦除了是一名杰出的将领之外,还是一名老练的政治家及智者。

他未雨绸缪。对于当时朝廷的二把手范睢,他在惹不起又躲不过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借赵国之力帮范睢除了多年的仇人魏齐。这让一饭之德必偿的范睢很感激他,而有了范睢的把关,朝中再也无人敢对他使出下三滥的手段了。

[var1]

秦灭六国地图

他始终心存敬畏。在秦国吞并六国的过程中,王翦做为主帅统兵灭了五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但也因此而功高震主。王翦亦知秦王政早就对他心存猜忌,所以在他最后一次率兵出征楚国前,他以退为进,多次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美宅,终于暂时打消了秦王对他的猜忌。

而在征楚任务完成后,他急流勇退,彻底归隐。从而避免了在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祭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招来对付他。他此举既解除了秦始皇的心头大患,又让自己能得以善终,同时,也让他的儿子能继续为秦始皇效力,可谓一举三得。

更多文章

  • 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双雄会(三):城濮之战的兵者诡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而是双方两年全方位角逐的终结点,陈旧的战场规则被初次打破,而晋军收获的也不是仅仅一场险胜。晋、秦、齐联军对阵楚军以及郑、蔡、许、陈四国的仆从军,可谓势均力敌,而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些变化。逐渐坚定的晋文公晋文公迷茫来自一个噩梦:

  • 一语成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背后秦国灭亡的本质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户秦,楚虽三户是什么意思,秦国灭楚之战简介

    [var1]没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秦国在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发展,后来又经过几位秦国明君的治理,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那么耗费数百年时间,几代人心血的一统,为何只存在了十几年便消失了? 为何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不适应局势的

  • 李斯精明一世,从楚国小吏做到秦朝丞相,为何最后会被夷灭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李斯在20多岁时离开故乡前往楚国兰陵县,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三十多岁的李斯来到秦国,请求拜在吕不韦门下,做一名门客。吕不韦给李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嬴政身边做侍从。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屡出奇计,获得了始皇帝赏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论功行赏,李斯被封为秦朝丞相。观其履历,李斯精明一

  •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窦建德个人简介,宋正本窦建德,窦建德被杀种下了唐朝矛盾的隐患

    [var1]隋末局势图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立,以河东与关中为基本盘,向外大肆扩张。武德元年,攻破西秦薛举、甘凉

  • 晋宗覆亡录:廪丘之战与齐长城之战,三晋再破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晋齐鞌之战简介,晋宗覆亡录完整视频,齐晋鞌之战中的文化常识

    当轰轰烈烈的战国大幕开启,赵国并没有像魏、韩一样掀起变法改革,为人称道的张孟谈、公仲连等人,也只是继续推行举贤任能的传统政策。原本积极进取的赵氏,此时反而有些固步自封的味道,再加上种种纷扰和积弊,使得本就在晋阳之战中遭到削弱的赵国,在立国之初的几十年间一直不能振作,其东扩的努力也渐趋停滞。赵献侯即位

  • 孔子、柏拉图,为何在十字路口上,分道扬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柏拉图和孔子谁更厉害,孔子和柏拉图思想,孔子与柏拉图ppt

    [var1]中国的诸子百家,希腊的哲学家在这一时期扎堆出现,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他们都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大师,“圣人”、“哲学王”是他们政治的核心思想。[var1]孔子“圣人”思想的产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开创大师,他创立

  • 晋文公十九年流亡生涯中的三个重要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文公简介,晋文公传奇国语20集,跟随晋文公流亡大臣

    [var1]晋文公时代的晋国公室以相互残杀而闻名,公子重耳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晋国公室的血雨腥风之中。公子重耳的老爹晋献公登上国君的位置时,重耳本人已经二十多岁了。后来因为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希望自己亲生的儿子能够登上国君的位置。俗话说有后娘就有后爹,包括公子重耳在内的晋献公的其他儿子都受到了骊姬逐步

  • 越王勾践剑为何能千年不锈,放在X光下照射后,专家: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主要是由于这两地的位置山峦叠嶂,河流众多,双方交战大多以白刃战为主,此时剑的优势,便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因此宝剑的锻造技术快速发展,凌驾于他国之上。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是有着天下第一剑之称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被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当初被找到的时候也是颇具神奇色彩。[var1]上个世纪六十

  • 秦国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如何记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魏冉,秦国历史简介,黑冰台是秦国的什么组织

    [var1]其实杀的人多了就不按人头计算了,战争结束后按先后分军功就可以了,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怎么割人头,就是按数量算就行了,秦军战死了只要是有人头挂着的,其他人也不会去抢,有专门文书纪录了回去也要给人家家里人封赏的,早期的仗不好打,所以得到人头不容易,后期人家完胜就不需要人头记功了,五个人

  • 秦国的五大名相为何无一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历代名相排行榜,秦国第一名相,秦国最厉害的10个大将

    [var1]若论五大名相中谁死得最惨?非商鞅、李斯莫属。商鞅在秦孝公执政时入秦,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后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秦国统一东方六国的基础。但是,因为变法侵害了旧制度荫护里的旧势力,而商鞅本性过于严酷,刻薄寡恩,不得人心,埋下了日后惨遭车裂的种子。李斯之死则纯属“自作孽不可活”。在关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