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羸弱的宋帝国:大宋三百年国阼背后,是以妥协和耻辱作为代价的

羸弱的宋帝国:大宋三百年国阼背后,是以妥协和耻辱作为代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05 更新时间:2024/2/7 9:07:51

赵光义,宋帝国的第二代君主,按道理哥哥赵匡胤去世后,这个皇帝的应该由赵匡胤的儿子来做,可最后上位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这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烛影斧声”的故事。首先,赵匡胤的死很突然,他自己估计也没预料到,毕竟他的身体是很好的,作为马上皇帝才五十岁就会暴毙,他想不到,同样当年的秦始皇嬴政也想不到,因此,都没有提前对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秦始皇没有安排,结果被胡亥继承大统,赵高李斯从中用事,导致大秦帝国轰然崩塌,但宋帝国却不一样,赵匡胤暴毙后,宋并没有因此而支离破碎,而是在赵光义的领导下,实现了统一结束了五代十一国的乱世。

但赵光义的继位登基,一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他谋害了赵匡胤,然后自己取而代之;第二种是赵光义和赵匡胤的母亲生前的安排,宰相赵普是见证人,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第三种是赵匡胤自己选择了弟弟继位,而儿子赵德芳成为了大家熟知的“八贤王”。本文不想去探究赵匡胤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只想说说宋帝国建立之后,与辽国之间的关系。

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这让辽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不少,经济实力也日趋雄厚,加上辽国善战,对于宋帝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辽国的文化很落后,尽管曾经想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最终因为缺少应用的环境而不了了之。后周柴荣曾经统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在打到幽州的时候暴病而亡。而赵匡胤在北汉还没有投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因此令北汉臣服的人是赵光义。在解决了北汉后,赵光义的目光望向了北方,燕云十六州是华夏人心头的痛,那里代表了华夏人所受到的的屈辱和苦难,因此在北汉臣服后,赵光义命令部队继续北上,他要完成柴荣未竟的事业,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这个时候手下的将士们不干了,攻灭北汉的战役,他们已经筋疲力尽,本来是休整和论功欣赏的时候,可赵光义非要北伐,本着“谋大事者不从于众”的决心,要建立自己不朽的功业。但士兵们可不答应,他们都想回去见自己的家人,加上辽国以逸待劳英勇善战,宋军竟然阵前倒戈一击,赵光义狼狈逃窜,自己的腿也被箭射中,第一次由赵光义主导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辽帝国为了报复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休哥进攻瓦桥关,宋军大败,辽军追到莫州才撤退。赵光义下令亲征,宋军浩浩荡荡的走到大名,距离莫州还有二百八十公里的地方,却不敢再前进,只能选择潦草的结束。因为赵光义知道以宋现在的实力继续追击,恐怕比上次输的会更惨,辽国是个强大的对手,不可能被轻易击败。要真正击败辽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就像当年的越王勾践一样,没有卧薪尝胆,怎么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赵光义做了六年的准备,聚集了宋的名将和精兵,这次赵光义这次势在必得,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宋军兵分两路,东路军由征服南唐的名将曹彬统领,西路军由征服南汉帝国的潘美统领,两个人的部队浩浩荡荡出了雁门关。但这两个人都属于“窝里横”选手,对内有余对外不足,东路军在歧沟关被辽兵迎头痛击,瞬间崩溃兵败如山倒,西路军在飞狐口也被击败。这个时候的大将杨继业正在前方取得节节胜利,他听到这个失败的消息后,便护送归附过来的汉人向内地撤退。

杨继业是这次战役中唯一的胜利者,潘美答应他在陈家谷留下重兵接应,杨继业一路血战才勉强抵达,却远远发现谷口没有一兵一卒,他知道自己被出卖了,不禁放声大哭回头死战,结果全军覆没。但退兵的主意不是潘美出的,而是监军王侁,他令大军撤退,潘美无法阻止,历史上的潘美和小说里的潘仁美相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宋辽之间的第四次战争,是辽国率先出手,所谓来而不要非礼也,辽军进攻瀛州吁不仅击败宋军,还捉住大将康保裔,大肆掠夺后返回北方。宋帝国大将范廷召率领宋军一直在尾随,却不敢主动追击,等到辽兵退出了宋帝国边界,这位“名将”才上奏章,说是他把敌人赶走的。这个时候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赵光义在不久前因为腿上的箭伤而亡,宋真宗知道这个胜利的喜讯之后,自然十分高兴,还做了一首欢庆胜利的诗歌,搞得群臣们不得不一窝蜂的表示庆贺。这代表了宋帝国后来的一种常态,很快大家都习惯于上下互相欺骗了,目的是去粉饰这虚假的太平盛世。

宋帝国在军事上完全不是辽帝国对手,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统兵之人并不知兵也不能用兵,文官主兵属于外行指导内行,想打胜仗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上面还有宋帝国皇帝,这个更加不懂兵事的人在遥控指挥呢。尽管宋帝国不是辽帝国对手,而且每战必败,但辽帝国也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宋帝国的程度,因此两国之间逐渐形成了紧张的对抗,只不过这种对抗中宋帝国要更加危险而已。

这种对抗和冲突后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因此为两国之间带来了持续一百多多年的和平,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历史上我们所熟知的辽国萧太后。萧太后主政以后亲自统军进入宋帝国本土,她用少量军队攻击城市,亲率主力穿过原野,深入四百里,距离宋帝国的首都开封只有一百二十里的距离,她的目的是想执行“斩首行动”,一战而定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宋帝国朝野震动,宋真宗召集紧急会议,群臣们除了想到迁都外别无他法,而宰相寇准坚决反对,他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他对宋真宗说:“御驾亲征对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可以制胜有余,何况敌人深入我们的地盘,我们坚壁清野,用骑兵切断他的粮道,他就只有败退,一旦迁都人心崩溃,帝国就可能瓦解。”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意见,随即北上进驻澶州,他登上北门城楼与契丹兵团对峙,但暗地里却早已经派出曹利用进行和解谈判。

曹利用对萧太后母子说:“和解不成,只有战争。宋帝国现在是一个统一帝国,不像分裂状态下的后晋政府,我们皇帝又亲自督战,你们未必一定能获得胜利。而且宋帝国进贡,是把整批的财宝直接送到陛下的手中,战争掠夺只是便宜了将士,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些话正确的分析了事态的真相,萧太后同意和解,宋帝国每年向辽帝国进贡银币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两个代表对对天盟誓签订合约,这就是有名的“澶渊之盟”。在签订盟约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宋辽两国进入了相对的安定,黄河以北的广大百姓过上了安定日子。

和解是靠着宋帝国的苟且偷安、委曲求全获得的,是以妥协和耻辱作为代价的。宋帝国从建国之初便没强大的军力,他之所以能够国阼长久,靠的就是不断的让步和妥协,在屈辱中苟延残喘,难怪后来北宋被灭,南宋还能够继续偏安一隅了。北伐中原就是个口号而已,不过是锣鼓打的震天响,没有实际行动的空炮。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昭义军节度使丁会:跟随朱温三十年的老将,为何背叛朱温而投靠李克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天祐三年(90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攻打潞州,昭义军节度使丁会开城投降。丁会跟随朱温近三十年,是宣武军老将,为何会轻易背叛朱温而向老对手李克用献城投降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追随朱温丁会出身平民,因为父亲疏于管教,因此少时行为放荡,不肯学习手艺与种地。后来丁会觉得葬礼上乐手吹得歌曲十分好听,便拜

  • 唐朝的赈灾措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古代政府如何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无力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些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性极强,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更是影响到统治者的赋税等等。这些表面上的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最糟糕的是,农民在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流离失所,容易引起民变。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赈灾事宜。唐朝作为古代封建社会中最为昌盛的朝代之一,经济十分发达,百姓

  •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心有余悸,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心里一阵暗暗欣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临死前说过的话,崇祯通宝价格表,经典传奇崇祯

    反正,当他回到御书房御案后的龙椅上严严肃肃又端端正正地坐好时,那冯元飙却已经早早地等待多时了。那冯元飙今儿早一接到从三边飞檄传回的探报,便赶紧进宫面奏皇上,可他一到乾清宫,王承恩却说皇上早早地就去常春宫田贵妃那里了,如此,他就只得坐在殿前的露台上心急火燎地等待着。可是,他如此这般却等来了王承恩的谕旨

  • 唐朝武则天建立武周,那个年代皇位继承混乱,是太平公主结束乱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大概本名李令月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先后出嫁薛绍和武攸暨,恩宠逾制,贵盛无比。神龙元年(705年),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 唐中宗去世后,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拥立唐睿

  • 唐朝开国八大将,他们的结局如何?没有一个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王朝的建立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通常都有很多甘心为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为了能使他们的信仰成为皇帝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因此国家建立之后很多人都成了开国功臣,并且得到相应的功勋。不过很多开国皇帝在坐稳皇位之后开始残杀开国功臣,而且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皇帝。唐朝时期的开国大将中有八位被杀死

  • “夔(kuí)东十三家”-李自成研究的新切入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主战场兴山县峡口镇秀龙村吴家岭作者:雷建忠夔东十三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战死,郝摇旗(郝永忠)、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沿用

  • 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们来说,高考都是一场关乎人生道路的考试。而在一千多年前,有一场古代的高考,不光改变了考生们的命运,甚至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亡。诶?这次考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怎么还能和国运扯上关系呢?考不上我就玩举报话说在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照常开考。这是这位

  • 崇祯自缢后,大明没有亡,一文看懂南明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南明(1644-1662)是明朝都城北京失陷后,明王朝宗族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对抗清军,存在18年,历史上将这个由明朝残余势力组建的政权称为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1644年崇祯皇帝殉国以后,同年五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员马士英、史可法等人就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皇帝,号弘光皇帝,仅存在一年不到,清军攻破南京,

  • 在经历隋朝的大混战后,为何唐朝初期的经济得到了那么快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建立起唐朝以后,社会开始向稳定发展,这也使得经济得到逐步的恢复。不过在唐朝时期,特别是唐朝初期,却是不断的出现了各种新胜的局面,这在以往的朝代可以说是罕见的。那么为什么在唐朝初期的时候,经济能够如此快速的走向繁荣呢? 唐朝初期经济快速繁荣得益于隋朝末期农民起义 在隋唐时期,或者说从魏晋

  • 朱元璋的祖制,让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的明朝延续了多少年,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阶段

    扼要说来,明太祖实行海禁的短期目的,是防范自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的侵袭,以及倭寇对沿海的骚扰。长期目的则是吸取元代灭亡的教训,不欲民间百姓(也包括地方官员)参与海外贸易,他希望降低民众的流动性与组织性。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就是“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允许乃至鼓励海外贸易是胡元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