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吉林古墓壁画,解开历史之谜:难怪隋炀帝、唐太宗一定要灭高句丽

吉林古墓壁画,解开历史之谜:难怪隋炀帝、唐太宗一定要灭高句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54 更新时间:2024/1/22 20:44:59

高句丽,又作“高句骊”,或省作“句丽”“句骊”,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公元前37 年,高句丽政权在今浑江流域建立,隶属玄菟郡高句骊县。一开始,高句丽人是汉朝的雇佣兵。但到了王莽时期,高句丽背叛了汉朝(新朝),在今天吉林地区建国。

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高句丽人主要从事农业,而且具有相当的建筑天赋。在吉林和辽宁一代,高句丽人建立了大量易守难攻的山城。高句丽人这些山城为基础,不断蚕食辽东乃至朝鲜半岛的疆土。

公元4 世纪前期,高句丽占据整个辽东地区,与中原王朝以辽河为界。其后,高句丽将扩张的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吞并了半岛北部。其后,高句丽向北降服了靺鞨诸部,步入了鼎盛时期。

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一直矢志于歼灭高句丽国。特别在隋炀帝时期,曾多次征集数十万甚至130万军队,大举进攻高句丽。虽然声势浩大,但是隋军的进攻却多次被高句丽人建立的山城阻挡,就如海浪排在岩石上一样。

进入秋冬后,隋军因补给不畅和寒冷而被高句丽人击败,死伤数十万人。在隋高边境,到处都是高句丽人用华人尸骨堆积起来的京观。即使在唐太宗时期,隋军俘虏滞留于高句丽者,仍多达数万人之多。

隋炀帝以及后来的唐太宗为何对高句丽如此执着?为何一定要灭之而后快?

首先,高句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相比于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高句丽的民族秉性非常特殊,主要以定居为主。相比于善于进攻的游牧民族,坚韧不拔的高句丽人非常善于防守。对于中原政权的领土,高句丽人以蚕食为主,依靠修筑山城堡垒不断推进。利,则吞并领土;不利,则退入山城。

根据史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

八年(172 年), 冬十一月, 汉以大兵向我, 王问群臣战守孰便。众议曰:“汉兵恃众轻我,若不出战,彼以我为怯,数来。且我国山险而路隘,此所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当者也。汉兵虽众, 无如我何,请出师御之。”

早在东汉时期,高句丽就形成了以山城为依托,抵御汉族政权进攻的策略,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从三国到五胡十六国,高句丽曾多次战败,连首都丸都城也屡次被攻破,但就是无法灭亡。等敌军退却后,高句丽人仍能重新占领山城,进而卷土重来。

根据考古发掘,辽西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多如牛毛,关城、哨城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可互为犄角。对此,史料也予以了应征。根据《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

“薛仁贵既破高(句)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余城,……与高(句)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

如今在辽西发现的高句丽山城,确实多达五十余座。若任由高句丽人继续修筑堡垒,还不知会蚕食多少中原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高句丽人不仅擅长于守,在攻的方面也不含糊。在集安洞沟编号十二的高句丽古墓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两幅特殊的壁画。在壁画中,高句丽武士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不仅拥有重甲步兵,还有人马俱披甲的具装甲骑。

得益于高句丽境内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使重骑兵保有量能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比如在安市城外的围战,唐军就缴获了数万匹战马和5000多领铠甲。

从南北朝到隋唐,重骑兵均是摧城拔寨的利器,是战场绝对的统治者。如果说山城是高句丽的盾,重骑兵便是高句丽的矛。高句丽先用山城阻挡中原政权的进攻,待其疲敝后,再用铁骑进行冲击,因此经常能够获胜。

按理说,重骑兵耗资巨大,高句丽为何能豢养如此多的重骑兵?这是因为高句丽占据了辽东、汉四郡这样适合农耕的领地,使该国的战争潜力远比突厥、吐蕃为大。《旧唐书·高丽传》载:

“高(句)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按照五人一户来算,高句丽人口就有350万之多。而后来的辽国,也不过500万人口。由此可见,若放任高句丽发展,必将成为隋朝和唐朝的巨患,不灭不行。

由于高句丽人的顽强,即使唐太宗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好办法。第一次征辽战役,虽然攻占了十多座城池,但仍无法将其灭掉。最终,唐太宗采取了一个毒辣招数:

“高(句)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

唐朝君臣意识到,高句丽有相当的农业基础,只要不断派遣偏师骚扰其农业生产,高句丽必不攻自破。之后,唐太宗派遣牛进达和李勣轮番进攻高句丽,果然打得敌国百业萧条。唐高宗时期,唐朝联合新罗灭亡了高句丽的盟友百济,随后又趁其内乱的机会,一举攻克平壤,终于完成了消灭高句丽的大业。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如何让老板一定给奖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原文1】上以韩王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译文】高帝由于韩王信颇有雄才武略,所辖地区北面紧靠巩、洛阳,南面迫近宛、叶,东边有淮阳,都是天

  • 司马家靠武力一步步夺权,西晋的世族与亲王为何却将武德“败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德现状,司马家族最后有把曹家彻底灭掉吗,北周武德皇后简介

    而司马师和司马昭等人,纷纷继承其父之衣钵。正如俗语所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司马炎代曹自立,又将东吴覆灭,结束了三国时代,正式进入晋朝,史称西晋。(一)、国事颓废,军力衰败《晋书》“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每个王朝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武德都是十分充沛的。不

  • 《资治通鉴》刘邦领军才能真的不如韩信?未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原文1】田肯贺上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上曰:“善!”赐金五百斤。【译文】田肯前来向高帝祝

  • 史上最强昏君杨广,弑父辱母风流成性!天下没有女人不可临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杨广有着秦皇汉武的志向,还有唐宗宋祖的气魄,他本来可以开创出一个比开元盛世更伟大的历史时代,但是他的那些功绩,左后却全都成为了自己挖好的坟墓。杨广在少年时可以说是一个少年虎将,他勇猛善战。曾经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克了南陈。南陈在当时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大家都认为长江天堑是一个无法逾越的

  • 湖州宋韵文化日历 | 2月22日:南宋建窑兔毫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 星期三 ▲南宋建窑兔毫盏口径12.5cm,底径4cm,高7.1cm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址,此盏内外施黑釉,施釉不及底,近底部露胎呈黑灰色,釉色肥厚,釉面窑变呈兔毫状,故称兔毫盏。收藏单位:湖州博物馆日历版权归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所有。

  • 史上唯一存活超过1400年的公司,从隋朝活到21世纪,至今依然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能够生存得非常久的企业却屈指可数。但是有一个企业已经存活了1400多年,从中国古代隋朝就已经建立,一直到现在依旧强大,这个公司的名字叫做金刚组株式会社,是日本的一家建筑公司。在日本,有一个影响力非常广泛的公司,名字叫做金刚组,它成立于公元578年,那时候中国正是隋朝时期,距今已经有了1441年的

  • 岳飞备受争议,他到底算不算是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岳飞也是被移出教科书,很多相关专家对岳飞这个人物也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一路走来,中华民族还是遭受过不少的危机的,而当初岳飞在宋朝不及金朝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打胜仗。有这样的战绩,是离不开岳飞足够的计谋加上他的骁勇善战的。也正因为如此,岳飞的功绩更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只是有一些专家认为,岳飞并

  • 明代御窑:“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争奇斗艳,谁更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虽然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朝御窑瓷器自问世以来已经过400余年风雨的洗礼,但这些造型丰富、釉彩华丽、纹样纷繁的瓷中佳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仍会引人入胜

  • 人生的困顿 为何总能成就苏轼的另一番辉煌?|寻路东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与王敏仲书》绍圣四年(1097年),农历七月初二,苏轼跨过琼州海峡,抵达了琼州府城,在此处停留十余日后,他辗转来到儋州,开启长达三年的儋州岁月。海南遇见的,是已到暮年的苏东坡。此时的他,经过了黄州、惠州的几番贬谪,更遭受了夫人、爱

  • 史上死人最多的不是世界大战,而是安史之乱,李白杜甫都卷入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电视剧里的杨贵妃1.承德人经常这样评价自己,说我们承德人的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大诗人李白。诗人的名字是李白,缺点是李太白。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李白的政治素养,太白。很不幸,中国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鹅且,还都积极参与并用诗记录了这场内乱。诗仙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