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私立学校书院教育为何在宋朝兴起

私立学校书院教育为何在宋朝兴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958 更新时间:2024/3/13 23:28:03

闲话大宋

2019-09-04 22:52

已关注

书院传统发端于五代,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军阀们忙着争地盘,无暇顾及学校教育。民间只能自发兴办教育,培养读书人。宋代是书院的鼎盛时期,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所谓“早晨还是一个农夫,晚上考中进士成了天子门生”。

读书成为改变命运的途径,民间百姓重视教育,书院在宋朝开始兴盛起来。形成了著名的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除此以外还有大量民间创办的书院,据统计宋代书院数量总计达到700多个,培育了大批人才,

北宋时期的书院

一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原来是南唐官府办的学校,有学田,南唐从太学里挑选出学者,负责教授学问,聚集了不少读书人。宋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知州周述言上奏朝廷,汇报白鹿书院还有一百多名读书人,请求朝廷赐给书籍。朝廷给白鹿书院送来了不少书籍。

后白鹿洞主明起建议朝廷收回白鹿书院田地,朝廷封明起为主簿。这以后白鹿书院没了资金粮食来源,学生渐渐散去,原来的房屋也都慢慢倒塌。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朝廷重修了白鹿书院,又重修雕塑了孔子像。宋仁宗时期孙琛又在白鹿洞修建了十间教室,免费提供饮食,白鹿书院又兴盛起来。

二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由五代时期两个僧人创建,僧人智璿与另一僧人见五代乱世缺乏教化,二人建起了岳麓书院培养读书人。书院缺乏书籍他们还曾经派人去京城买书带回来。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又扩大了岳麓书院规模,书院有五间教室,五十二间宿舍。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有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扩建。岳麓书院有孔子雕像以及七十二贤画像,州郡也派出知名学者来这里上课 。李允则又像朝廷请求拨给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亲自召见了岳麓书院校长周式,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岳麓书院开始名扬天下。

三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由戚同文创建,戚同文精通儒家经典,不注重科举。创办书院传授学问,前来读书的达到一百多人。当地富豪拿出巨资,帮助扩建了应天书院。书院有房间150座,藏书一千五百多卷。宋真宗亲自赐给应天书院牌匾,把民间书院变为了国家学校。

应天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宋太祖时期书院培养出了三个状元,其后又出了50多个进士。范仲淹就是在应天书院苦读考中的进士,之后又在应天书院当过老师。范仲淹担任老师期间,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学生读书吃饭都规定了时间限制。

四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宋太宗时期叫“太室书院”,宋太宗亲赐牌匾,并且赠送了大批书籍。宋仁宗时期赐名“嵩阳书院”,并赐给学田。思想家程颐程颢在政治上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得志,通过嵩阳书院传授他们的学说思想。嵩阳书院聚集了一批著名学者,如司马光、范雍、张载。嵩阳书院成为他们讲学、交流学问、培养学生的地方。

五 石鼓书院

世故书院建设于唐朝,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当地士大夫李士真重建了石鼓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皇帝下诏赐给了石鼓书院匾额、学田。后石鼓书院改为国家学校。

北宋之所以兴起办书院之风气,主要是因为官方州县学校还没有普及。读书人迫切需要互相交流思想,提高学术水平。书院的师资水平较高,又免费提供食宿,读书人自然愿意来书院上学。民间办学不用国家出钱,就能帮国家培养大批人才,能弥补国家办学不足的问题。

皇帝也很支持办书院,以上五大书院皇帝都赐给了不少书籍田地,有的还赐给了匾额。有的人还通过办书院获得了官职,比如扩建应天府书院的富豪曹诚,就被朝廷授予助教的官职,由商人变成了官员身份。皇帝的倡导之下,办书院成了一种风气,如果培养出考中科举的士大夫,对于办学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荣耀,一种人脉资源。

宋仁宗时期各地州县都建起了学校,书院的师资条件,拥有的书籍都比不过官方学校,书院开始衰落了。北宋时期的书院也不都是民办,官方曾接管过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后来还变成了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学府。有的书院后被官府改成了国家学校。

南宋时期的书院

南宋时期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在政治上失意,转而通过书院传播自己学术思想,培养人才。其中朱熹对书院贡献最大,也最重视书院教育。他认为官方学校,只教授科举考试方面的书籍。学生老师只重视功名利禄,而不重视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他恢复了已经残破的白鹿书洞院,并在书院开课讲学。南宋形成了新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

一 岳麓书院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地方官刘珙重建了岳麓书院,书院一共有20名读书人。规模远远赶不上北宋时期。刘珙聘请理学家张栻来岳麓书院教书,张栻专门写了一篇《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专程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交流学问,他们还对各自学术主张展开辩论。吸引了大批前来听课的人。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年 )地方官潘畤广又扩建了岳麓书院,增加了2间教书,学生名额也增加了10人。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担任潭州知州。他继续扩建了岳麓书院,又买了一些学田,赠送大量书籍给书院。除此之外又扩大学生名额,制定了书院规章制度。岳麓书院成了传播朱熹思想的场所。淳祐六年( 1246年 ),宋理宗亲自题写牌匾赐给岳麓书院。

二 白鹿洞书院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担任南康地方长官。朱熹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他四次搜集书籍购买学田给书院,又请求皇帝赐给匾额,又请求朝廷赐给官方刻印的《九经注疏》。前来就读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朱熹每到休息日就亲临书院讲课。他还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教育学生重视道德修养,学会思考现实问题。如“学、问、思、辨、”是学习的四种方法。

三 象山书院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渊回到老家,他在当地的应天山建立了一所书院。陆九渊号“象山”因此取名“象山精舍”。前来听陆九渊讲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陆九渊在书院培养了近千名学生。陆九渊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不同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有官员支持资金,象山书院属于纯粹民办学校,办学资金书籍都需要陆九渊自己筹集,他甚至拿出了妻子的私房钱。陆九渊亲自带领学生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陆九渊去世后,其徒孙袁甫异地修建了新的象山书院,实现了陆九渊的遗愿。

四 丽泽书院

乾道四年(1168年)吕祖谦回家为母亲守孝,当地不少读书人仰慕吕祖谦学问,找到吕祖谦听他讲课,人数多达近三百人以上。吕祖谦于是开办了明招讲堂,讲课授徒,这是丽泽书院的雏形。吕祖谦守墓期满回到家中创办了丽泽书院,在书院讲课传播其学术思想。吕祖谦通过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李诚之在金军入侵黃州时,参与抵抗金军最后战死。

宋朝的书院文化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代,明末东林党人也依靠书院传播学术思想。当代新儒家钱穆先生在香港曾创办新亚书院,接续书院传统。书院文化是古代读书人自发组织的教育、学术交流、辩论场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宋代不愧是文化昌盛,思想家辈出的时代。

参考史料:

《玉海》《宋史》《宋元学案》《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东莱集》《南轩集》《象山先生全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夔东十三家:不为人知的李自成最后余部,靠什么抗清到康熙年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夔东十三家的形成夔东地区是指四川、湖北接壤的地区,以长江三峡为中心,北至湖北房县、竹山、四川大宁、大昌,南至湖北建始、施恩等地。而所谓“夔东十三家”则是指驻扎在该地区的抗清武装,其中以大顺军余部为主,如以兴山县为基地的李来亨部、以大昌县为基地的袁宗第部、以巴东县为基地的刘体纯和塔天保部,后来郝摇

  • 花钱买的官,却深得皇上欢心,雍正四大宠臣唯独他一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五十八年,李卫任户部侍郎。当时,收缴白银时,某位亲王让下属每收白银一千两就多收十两,名义上被用作库平白银,但实际上是在谋取私利。李卫并不惧怕权力,曾多次劝阻他,但这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后来,他直接在走廊上悬挂了一个标语,上面写着“某王赢钱”,揭露了这位王爷的行为。亲王非常尴尬,不得不停下来。雍正一

  • 地广人稀、政策、主观意愿,为何明朝江西人口大量迁移湖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走西口》剧照 人口迁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秦汉时期就开始有人口陆续向平原四周流动。历史上有著名的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导致这些迁移出现最突出的原因是战争和自然因素。 而在明朝初期的江西,也发生过一次历史上特别出名的移民事件,那就是"江西填湖广"。湖广指是湖南湖北,是与江西临近的地区

  • 她与孙女一起嫁给乾隆,自己受宠成了皇后,而孙女却孤独终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1838年去世的乾隆孙女,乾隆最爱的女人排名,乾隆皇帝个人简介

    雍正皇帝勤政爱民,是典型的工作狂,长期工作量极大的他在自知自己身体快要不行的时候,就给自己的第四位皇子弘历指了一门亲事,就是将富察氏家族中的一名贤良女子指给弘历当福晋,这位富察氏的福晋最终也成为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无比,所以两人再婚后生了两儿两女。但是后来孝贤皇后因病去世,早早

  • 慈禧淫威逼迫,他带同治逛青楼解压,连良家妇女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载澄就是电影【九品芝麻官】恬亲王的原型。(图/翻摄自百科词条)电影情节是恬亲王带着同治到青楼寻欢,历史上,在慈禧的管束下,同治帝确实经常在澄贝勒(恬亲王原形)带领下到青楼寻欢,这段历史正史中虽然未有记载,但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明确说出澄贝勒的荒诞,成日与混混为伍,游走当时的声色场所,当

  • 马皇后为何能让朱元璋言听计从?这个女人对朱元璋究竟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上的马皇后真的敢骂朱元璋么,朱元璋岳父给了朱元璋多少兵,朱元璋中的朱元璋扮演者简介

    时至今日,安徽宿县还流传着有关马皇后的许多故事,“马皇后传说”甚至成为了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名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马皇后在朱元璋的日常生活、内政治理、后宫治理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何马皇后能够让朱元璋言听计从?一向严酷的朱元璋为何唯独钟情于马皇后呢?马皇后的家世、才华与朱元璋的原始积累贤

  • 张霞:道光重浚吴淞江案石刻文献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吴淞江在清代时仍是松江府境内最大的河流, 是太湖水入海的重要路径, 也是江南一带商船、漕船往来的必经之路。吴淞江的淤塞是东南政务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清代历朝均会对其进行规模较大的治理, 其中以道光朝的治理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的嘉庆、道光年间两次重浚吴淞江的石刻文献的研究, 对

  • 明朝最冤的皇帝,人送外号“蟋蟀天子”,是如何成为一世英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最闹心的皇帝是谁,明朝官场最厉害的皇帝是谁,明朝皇帝的哪些趣事

    这一时期,明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是明朝少有的盛世,因此,宣德炉制作精良,声名远播。也有许多人知道,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明仁宗统治时代被一并称作“仁宣时期”,两人治国有方,缔造了明朝的“仁宣之治”。不过,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治国有方的皇帝在不少野史和笔记小说中被骂作“蟋蟀天子”、“促织天子”

  • 《雍正王朝》一部怎么样的电视剧?看完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精湛的演员表现《雍正王朝》中演员的表现非常精湛,他们生动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特别是秦岚饰演的娴妃,她凭借自己出色的表演能力,成功地把娴妃这个角色演绎得非常鲜活。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在《雍正王朝》中,政治斗争的纷繁复杂给这部电视剧增添了不少看点。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朝政风雨飘摇,各方势力

  • 周遇吉:宁武关一战歼灭李自成部七万之众,屠城时全家死战不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史》: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这是“宁武屠城”时,《明史》记录的明末名将周遇吉的死前的英勇壮举。既然说到宁武屠城,必然要提到李自成。在遥远的陕西省米脂县无定河边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名叫李继迁寨。这个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