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但在秦国大权独揽期间,给秦国的战略做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直接扭转了秦国超过三十年的战略瓶颈。秦国自从白起鄢郢之战后,楚国被打垮,秦国就已经奠定了一强六弱的局面。再到长平之战,更是让天下再无一国可以独立对抗秦国。然而,虽然看起来秦国席卷天下已经势不可挡,可事实上从长平之战到灭韩的三十多年间,秦国向东的扩张举步维艰。先后在邯郸之战、肥之战、番吾之战中被东方诸侯击退,虽然一直有零零碎碎的领土收入,但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用来取代魏冉的战略,其实就是一种秦国试图打破战略瓶颈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远交近攻做到了极致,尤其是长平之战后。如果能一举灭赵,秦国的统一恐怕是可以提前的。但面对公子无忌,秦军惨败,不但空国内动员百万民众打下来的那些土地丢了,还跟着丢了一部分早就占领的河东之地。
范睢从执政到被杀,秦国虽然进一步扩大了优势,但这种优势依然并不明显。公子无忌依然可以率领诸侯军队打得秦军不敢出函谷关。范睢让秦国占到了便宜,但没能打破秦国的战略瓶颈。这时,吕不韦出现了。吕不韦是商人,所以他很明显的意识到了秦国与东方六国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秦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了黄河中下游,这里是天下最肥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可是如果这里的人始终把秦国看作“虎狼之师”,极度仇视,那么秦国的扩张将举步维艰,阻力非常大。
范睢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策略非常简单,并且相当高效:杀。杀的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头颅遍地是秦军的军功章,这样东方诸侯就会心惊胆战,望风而逃,最后束手投降。“非独攻其地,亦攻其人”。战争不仅仅要夺取城市,夺走土地,还要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最终,这一战略在长平之战达到了顶点。
然而,光靠杀能让天下臣服吗?这么简单粗暴的手段,只能激起反作用。前262年,韩国要把上党割给秦国,上党的韩人拒绝降秦,转而投赵,这件事成为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国,“周民东亡”,大批周国遗民逃向东方,拒绝成为秦人。事实就是如此,秦国确实强大,但他无限制的暴力虽然一时会让人恐惧,但也只会增加东方六国对秦国的仇恨,最后激发强烈的反抗。
所以吕不韦改变了从范睢开始的杀人策略,准备缓解秦国与东方六国在认知上的矛盾,让六国不再视秦国为异类,不再反对畏惧秦国的统治。这样,他们对秦军的抵抗力度会大幅度减弱,秦国就能突破战略僵局,最终统一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不韦在前248年左右,废除了商鞅时已经施行了一百多年的斩首授爵制。这样,在东方六国眼里,秦人就不再是腰上别这敌人头颅的野蛮人,而是司空见惯的诸侯兼并战争了。不但不再肆意屠杀,也妥善对待战败者。
比如前249年,秦灭了东周公国,仍然赐其土地,让其继续祭祀祖先;前241年,秦灭卫,让卫国王族迁徙到野王县,继续当卫国国君,虽然是傀儡。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吕不韦的改革可以说效果非常好,前30年间的举步维艰,在最后十年里忽然摧枯拉朽了。三晋防线瞬间崩溃,只有伐楚出现过了波澜——而伐楚的意外,在于秦国内部楚系外戚的叛乱,这时候吕不韦依然被逼自杀了。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最后一个齐国的国王齐王建为什么干脆利落的投降了?因为秦国允诺,如果举国投降,秦国就封他五百里的土地颐养天年。齐王建接受了这个条件,一个在位四十四年的国王不会这么天真,之所以相信就在于东周公国和卫国的先例在前,他们被灭国后依然活得好好的,仍然祭祀自己的先祖。所以,齐王建干脆地投降了。
不过齐王建不知道的是,灭东周公国和卫国时,秦国执政的是尚父吕不韦。可现在秦朝的执政者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于是齐王建被活活饿死了。所以说,吕不韦其实对秦国统一天下有非常大的贡献,甚至超过商鞅,然而因为他与太后私通的关系,让秦始皇把他的贡献全部隐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