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为赵国开疆拓土,位极人臣,最后却落得客死他乡!

他为赵国开疆拓土,位极人臣,最后却落得客死他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42 更新时间:2024/2/7 9:04:23

[var1]

沙场才是廉颇的最终归宿

廉颇出生于公元前327年,他的出生地比较复杂,是中山国苦陉县,后被魏国占领,然后中山国又复国,最终被赵国所灭。所以,廉颇是在赵国成长起来的,。

廉颇本人骁勇善战,公元前283年,他为大将勇破齐国,占领阳晋,因功被拜为上卿,其勇气已经令各国诸侯侧目。

令他人气“爆棚”的则是他与名相蔺相如之间的“将相和”。蔺相如因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色,令赵王保全颜面,回来后也被拜为上卿。可是廉颇认为蔺相如不过耍嘴皮而已,看不起蔺相如。但是后来蔺相如的大度和“国家视野”令廉颇自惭形秽,上演了一出青史留名的“负荆请罪”,在当时已成美谈。

[var1]

负荆请罪的故事名传千古

惨烈的长平之战其实前期也是廉颇在指挥,而且要不是后来换了赵括,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不过后来廉颇又在燕国给自己找回了“场子”,鄗代之战击退燕国,并且将燕国主将栗腹斩杀,令燕国割让五城。此战成为廉颇的高光时刻,被赵国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暂理国政。

但是后来廉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赵国换了“皇帝”,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本身对廉颇就很不满意,再加上祸国殃民的郭开从旁边煽风点火,于是廉颇的军权就被免了。

赵王派乐乘来接替廉颇,可是廉颇因为德高望重,并且战功累累,对这项决策悲愤交加,居然带兵攻打乐乘,这是明显的抗命不尊。并且他还是军事将领,这就更加犯了大忌。赵国他是待不下去了。

廉颇凭着自己的威名赫赫,流亡到了魏国,魏王对他也算客气,封了个将军给他,但他终究在赵国功名太盛,魏王对他心存顾忌,一直不敢重用。

[var1]

廉颇蔺相如双剑合璧保赵国无

后来赵国跟秦国打得不可开交,又想到廉颇,想请他回去干“老本行”,结果相国郭开再一次表现出了自己“一马勺坏一锅汤”的本事,从中作梗,造谣廉颇"一饭三遗矢”,说他老而无用(其实廉颇为了回赵国差不点被撑死),最终没有复用。

一直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廉颇,又被楚国瞧上,偷偷将他劝到楚国。可是这个“骚操作”我也没看明白,因为他到楚国后也依然没有什么作为,并无什么功绩,以至于廉颇哀叹“我思用赵人”。最终在楚国寿春病逝。

后世对廉颇还是很看重的,唐德宗将廉颇供奉于武成王庙,位列六十四位历史名将之一;到了宋徽宗,还追尊廉颇为临城伯,成为宋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宋朝大词人辛弃疾的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将廉颇的名声延续至今。

上面林林总总大概说了廉颇的一个简单生平。可见廉颇打仗还是颇有一套的,而且战功也显赫,在赵国还做了相国,可为什么老境却如此不堪呢?是不是大家都会问出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问题?

[var1]

一代名将的最终归宿

其实我觉得廉颇最大的问题就是深深卷入了当时赵国的“政治漩涡”。廉颇本是武将,而且我感觉他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人,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方面的才干,这一点从他取得的战功就可看出。

但是自古以来,在军事上表现优秀的人才,在政治上也能游刃有余的却是寥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当年廉颇的高光时刻也就是“将相和”那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在政治上有蔺相如。蔺相如打仗不行,廉颇政治上不行,二者相辅相成,方才奠定了赵国的根基。

但是天妒英才,蔺相如骤然而逝。赵国在政治上就失去了一条有力的臂膀,单靠廉颇本可在军事上独当一面,可是偏偏碰上了“赵国终结者”郭开,蔺相如有多么高洁,郭开就有多么下作。当年蔺相如站在国家视野的角度与廉颇结成刎颈之交,郭开这种下三滥是不可能做到的。

[var1]

郭开一个人毁掉廉颇和李牧两员猛将

偏偏廉颇战功卓著,而且为人耿直,两者相交,就造成廉颇有些倚老卖老,居功自傲,要是蔺相如当可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加以诱导,令廉颇发挥更大的才干。郭开呢?只能用种种下作手段将廉颇逼走,乃至永不复用。

赵王迁也不是个能明察秋毫之君。如果赵王在政治上精明强干,他就可以牵制郭开,令郭开不至于做出很多有损赵国实力的事。可是赵王迁也是个昏聩之君,对郭开言听计从,对廉颇也是唯恐避之不及。这就造成最后赵国亡国的下场。

我们读历史,经常会感叹一句话“时也命也”。我们今天来看待2200多年前的往事,自然可以洞穿历史千年的迷雾,只因为我们看到了结局。但是在赵王迁、郭开、蔺相如、廉颇、王翦嬴政这些历史人物在做出历史抉择的时候,他们内心的踌躇、彷徨、对未来的忧虑是我们这些看客们不可能体会得到的。

好吧,咱们套用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结尾“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由“历史长河中的小强”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上号称“半人半神”的4人,诸葛亮垫底,此人晚上回“阴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真实的诸葛亮到底多强,诸葛亮最厉害的弱点,诸葛亮真正的用兵如神

    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世人在仰慕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往往赋予他们神话的色彩,把他们当作神明一般。比如说唐朝名将李靖,他本来是一个人,但是由于他功勋卓著,得到了后人的称赞,因此世人就把他神话了。在中国神话体系中,托塔天王就是李靖。在历史上有四个人号称是“半人半神”,因为他们做的事情

  • 现在嫁女儿是不是应该学习下孔子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好多人结婚真的是天价的彩礼,有的地方千把万,一的地方百把万,少的也是十几万,二十几万,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每个家庭这些钱不是一个小数目,真的也是掏空好几代人呢?[var1]我们嫁姑娘需要跟孔夫子学习一下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大意是:孔

  • 司马懿为何那么怕曹操?曹操死后30年才敢动手?因曹操的一个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如果要给司马懿找一个他生平最害怕的人,绝对不是演义当中的诸葛亮,而是他昔日的顶头上司曹操。出生于179年的司马懿,早在加入曹操麾下时期,关系就是极为僵硬的,《晋书》提到,201年,担任司空的曹操邀请司马懿前往府中任职,结果司马懿厌恶曹操名声,竟然装风病,“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

  • 成都修地铁时发掘出土,汉代扁鹊传书《天回医简》正式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2012年,四座汉墓在成都被抢救性发掘,在位于金牛区天回镇的3号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医学简书,它们被称为“天回医简”。经过近10年的研究整理,研究团队反复求证,证明了天回医简为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名医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并在汉景帝时由齐传入蜀地。[var1]《天回医简》是

  • 项羽,妄杀贤才,自断前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项羽刚愎自用错失三位贤才,项羽因依赖优势失败的例子,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宋义是楚国的一名贵族,曾在项梁的营中担任谋士,说起项梁大家或许不太熟悉,但说起项羽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项梁便是项羽的叔父。项梁曾带领着各路反秦义军连连击败秦军,一时士气大震,此时秦军的大将是章邯,能作为一位大将自然也是有一番才能的,所以虽然此时的处境不好,但他却一直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准备伺机而动。此时

  • 同是秦国太后,为何宣太后私生子能被接纳,赵姬私生子却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其实要从秦昭襄王和秦始皇这两位秦王说起,秦昭襄王跟秦始皇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两人早年跟随自己的母亲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质子,一个是在秦武王去世后才被接回国,成为新一任的秦王;另外一个是在秦孝文王去世后才被接回国,成为新一任秦王。[var1]虽说他们有不少的共同点,但是也有不少的不同之处。正

  • 古代历史上智商最高的5人,诸葛亮最末,第二个人们每天都会见到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的旷世奇才诸葛亮,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水平,诸葛亮古今第一聪明人

    第四个:袁天罡。提到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会感到非常耳熟,他是隋末唐初的玄学家、天文学家,一生精通玄学,面相、六壬、五行等等都是他的看家本领,相传他智商高到了听风便可断吉凶,不知传言是否为真,不过他在历史上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可谓是非常大的。第三个: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后世流传甚广的关于他

  • 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彻底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性格差不多,做事心狠手辣。司马昭的上台,也意味着司马氏对权力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司马懿、司马师已经经营魏国六年多了,先后铲除了许多股反对势力,尤其是消灭保皇派集团后,司马氏在京师权力圈的地位可谓稳如泰山。司马昭的历史任务很简单,就是继续对内巩固核心权力,对外扫清反对司马氏的

  • 古代五大最硬核帝王:李世民屈居第三,秦始皇也只能排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厉害还是秦始皇厉害,古代最好的皇帝是李世民吗,秦始皇朱元璋李世民

    第五名:隋炀帝杨广。杨广为隋文帝杨坚之子,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期主张对外发兵征讨,一举攻灭了周围数个小国,譬如吐谷浑、契丹等国家都是隋朝的附属国。第四名:汉宣帝刘询。刘询又名刘病已,是汉朝第十个皇帝,世人对其并不熟悉,但他在位期间,国家较为安定,四夷宾服,使西汉的国力达到了巅峰,史称“孝宣中兴

  • 另类的外交|从清韩宗藩体制礼仪视角品“三跪九叩”式孝道外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宗藩体制的释意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封建政权中皇帝与宗亲、勋臣之间的关系描述。二是适用于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关系,又和朝贡关系有所联系。本文所叙述的范围属于后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早期起步与强大的阶段,都积极拉拢和建交周边小国家,来确定与巩固自己的统治法理和地位,其中,朝鲜半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