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另类的外交|从清韩宗藩体制礼仪视角品“三跪九叩”式孝道外交

另类的外交|从清韩宗藩体制礼仪视角品“三跪九叩”式孝道外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08 更新时间:2024/2/6 0:23:00

宗藩体制的释意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封建政权中皇帝与宗亲、勋臣之间的关系描述。二是适用于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关系,又和朝贡关系有所联系。本文所叙述的范围属于后者。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早期起步与强大的阶段,都积极拉拢和建交周边小国家,来确定与巩固自己的统治法理和地位,其中,朝鲜半岛上的李氏朝鲜和清王朝关系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宗藩关系代表。

从朝鲜国对清帝国建立宗藩,到最后瓦解,都是经历了历史车辆的痕迹,从首次被迫对清王朝进行“三跪九叩”式的膜拜,朝鲜国和清帝国,一直都是十分复杂的,而这其中的演变,正是本文所叙述的内容。

一、朝鲜半岛上的“小中华”

1、天朝上国的追随者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封建政权,特别是汉唐、明清这些朝代,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极具影响力,被奉为“天朝上国”。四方的国家都积极来学习中华文化,包括书籍、服饰、饮食、礼法、节日等方面,都以“中华上国”为标准,以“天朝礼仪”为文化宗源,整个国家从国王到平民百姓,都是积极学习“天朝”,甚至影响本国历史的发展。其中,在明朝时期年建立的李氏朝鲜,就是典型代表。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鲜半岛上新贵族武将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新国家,在为新国家取名前,他为对明朝表示尊重,以求明朝承认自己的新国王的正统性。他将为新国家制定的两个备选名称递交给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来选定新国家的名称。

[var1]

最终,朱元璋选定“朝鲜”的名称作为新国号。李成桂也确定对明朝尊奉“事大政策”,并且从未改变,朝鲜王朝内部政制、年号、世子册封等一尊明朝之制,并且以此为荣,自称为“小中华”。

2、南汉山城之耻

明中期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国全境几乎沦陷,史称“壬辰倭乱”,朝鲜国王李昖逃离国都,前往明朝东北地区向明朝求救,并说:“与其死于贼手,吾宁死于父母之国”。

当时明朝的国力已经不如以前,但是万历皇帝还是派遣重兵入朝作战,最后成功击退丰臣秀吉的侵略,对于朝鲜国而言,就是“再造之恩”,根据朝鲜《宣祖实录》中所表述,日本战败后,宣祖曾经说过“明朝是父母之国”朝鲜就此对于大明的又多了一丝特殊感情,而这种特殊的感情,一直持到明朝灭亡完后还一直存在。

朝鲜与明朝的亲切宗藩关系一直持续到公元1636年发生重大变故,这一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由于清朝从女真部落时期就和明朝开始有所摩擦,到如今已经交战多年,期间作为附属国的朝鲜多次派兵协助,为了继续推动入主中原的战略,皇太极觉得先解决后顾之忧,于是先进攻朝鲜,采用军事打击的方式,让朝鲜屈服。

[var1]

经过不到10日的交战,朝鲜的军队不敌满清的军队,朝鲜仁祖李倧只能前往南汉山城躲避,后来被满清军队围困四十多天后,朝鲜君臣终于抵挡不住出城投降,向满清皇帝皇太极三跪九叩之礼,并且上交了明朝赐给的印绶,从这个时候起,朝鲜再也不是明朝的藩属,和清朝建立了新的宗藩关系,由于那一年是丙子年,朝鲜的官方把这个事件,称为“丙子胡乱”。

二、从“朝天”到“燕行”

1、三跪九叩取代五拜三叩

在“丙子胡乱”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让朝鲜国君给皇帝行礼是“三跪九叩之礼”,这个标准,后来发展到,清代臣子日常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朝贡之国觐见之时也要遵守此礼。根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三跪九叩之礼也是取自这九种之中,以通过双膝跪地下三回,磕九次头来进行行礼,是最高等级的行礼方式。

三跪九叩之礼在古代,特别是受儒家文化的封建礼制中,可以采用三跪九叩之礼的只有天、地、君(皇帝)、师、父这五个等级。上文提到朝鲜国君曾经将明朝比喻为“父母之国”,但是,作为“父母之国”的明朝,实行却是五拜三叩,根据《明史·卷三十四·礼十二》的一段记载:“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

[var1]

因此,为了显示清王朝的宗主国地位,皇太极可谓开创历史,以更高的规格接受所有臣下的膜拜,然后对于朝鲜而言,并没有因为如此,显得自己对清王朝更加忠诚,反而更加在骨子里鄙视满清这个“胡虏”政权,在朝鲜的各朝《实录》中,提到满清采用“胡虏”形容的记载,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在朝鲜国内还是使用明朝年号,明朝灭亡后,朝鲜偷偷收留部分明朝遗民,让他们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参与史书的修编,祭祀明朝的皇帝。由此可见,朝鲜对明朝的尊重和怀念。在南明时期,还准备联合郑成功一起反清复明,但最终迫于形势和实力,只能放弃。

2、奔赴燕京的使者

随清朝统治的逐步稳固,清王朝也开始对于周边国家开始提及“朝贡”要求,朝鲜作为“早期”成为与清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朝鲜也需要排出使臣,进行定期朝拜清朝皇帝。一个使团好好浩浩荡荡,从汉阳(今首尔)出发到北京,来回需要数月的时间。

每次使者归国后,都由“书状”整理情况,向朝鲜国王汇报,后来经过整理,将出使明、清的若干本记录文字,称为《朝天录》和《燕行录》,在此前,朝鲜使者前往明朝时期的称为“朝天”所谓朝拜天朝,清代以后,出使清朝,就改称为“燕行”,“燕”是燕京,是北京以前的旧称,“燕行”变成奔赴燕京之行的意思。

[var1]

从用词的背后所透露出的感情对比,无论是拜访礼节如何“升级”,朝鲜人对待明朝始终都是以“天朝上国”之态度行事,而面对清朝的态度还是非常看不起,只是处于不得不服从的情况,同对明朝那种心悦诚服形成鲜明对比。在《燕行录》收集的文本中,可以看到一些记载。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北京的金昌业在《老稼斋燕行日记》中记载说,朝鲜三使及随行人员到鸿胪寺演礼,鸿胪寺官员觉得朝鲜使行人员行三跪九叩头之礼时不整齐,要让朝鲜使团再演习三四回。

朝鲜使行人员对于这种情况心存不满,认为朝鲜“曾谓礼义之邦,反被彼虏失礼之责乎?良可哂也”大致意思就是,我们原本就是礼仪之邦,现在反应被胡虏批评没有礼仪,这是什么道理!像这种案例,一直到咸丰年间还有出现相似的情况,那时朝鲜已经到了清朝快200年的附属国,可见对于清朝的痛恨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三、大清宗藩体制的崩溃

1、西方国家的催化

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清朝的统治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宗藩体制也受到冲击,列强在亚洲开设殖民公司,对于弱小的国家进行抢掠剥削。清朝朝贡体系下的周围国家中也有西方列强殖民的对象,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var1]

俄国扩张在中亚、北亚的势力,英国殖民印度、缅甸和南洋地区,,荷兰和西班牙在南洋的扩张已使清朝的藩属国几乎全部消失。《中法新约》签订后,法国独占越南、清朝退出越南,朝鲜就变成了清政府唯一的藩属国。

然而日本与美国的势力也开始进入朝鲜,清朝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岌岌可危,清朝决定保住最后一个藩属国。经过“洋务运动”的清朝,在整体实力上有所上升,但是与列强的较量上还是无法取得绝对胜利,只能利用驻军朝鲜,对于朝鲜加强控制。另一方面,日本则加强对朝鲜的渗透,扶持在朝鲜国中的亲日派势力。

此时的清王朝已经预知到自身实力无法控制所有附属国,所以只能集中力量,去控制与自身利益关联最大的朝鲜,试图去挽救自身颓势,但是清朝此时已经内忧外患,不是那么容易可以东山再起。

2、“天朝上国”的结束

1884年,在朝鲜开化派和日本驻朝公使竹添的策划下,开化派和8日军发动政变,劫持高宗和闵妃,杀死亲清保守官员,史称“甲申政变”。随后,驻军朝鲜的袁世凯当机立断,经过激战后,打败政变势力,稳定朝鲜局势。

成功镇压政变后,次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约定中日两国军队相继从朝鲜撤退,但是其中各种矛盾正在逐步升级。为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1894年,中日双方日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同时出兵朝鲜。但在镇压东学党起义之后,清朝和日本冲突升级,随即爆发甲午战争。

[var1]

1895年,由于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行赔款割地,同时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至此,朝鲜宣布脱离清朝的朝贡体系不在和清朝是宗藩关系,中华大地的政权被称为“天朝上国”的时代也就此结束。

脱离清朝后第二年,朝鲜高宗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但是朝鲜半岛并没有真正的独立自主,变成了日俄之间的利益争夺地,最终引发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朝鲜彻底沦入日本人手中。到了1910年,在日本的胁迫之下,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就此亡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两年后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三、总结

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的建立,始于清朝的军事打击,迫使屈服而成,因此,在和清朝的关系上离心离德,仅为表面屈服,内心并不臣服。朝鲜君臣表面使用清朝年号,私下文件和日常使用大明年号,并且设坛祭大明历代皇帝,认为自己是大明正统的继承人,并以此始终怀念。

然后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中,这种非平等的国与国的关系终将走向历史,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得重要原因,“三跪九叩”式孝道外交,也在现在文明社会发展中,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1、《宣祖实录》

2、《明史·卷三十四·礼十二》

3、《燕行录》

4、《老稼斋燕行日记》

5、《清韩宗藩体制的礼仪体验与认识——以三跪九叩头礼为中心》

6、《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对朝鲜干涉及中朝宗藩体制的瓦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病逝的白帝城,原来是早他两百年割据蜀地的“前辈”所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病逝白帝城,白帝城原貌,三国白帝城是现在哪里

    如今提到白帝城时,大多数人恐怕都会首先想到这是刘备的葬身之所。除此之外,诗仙李白那句著名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可谓家喻户晓。相比之下,很少人会关注真正下令修建白帝城并为它赋予姓名的人,那就是早刘备两百年割据川蜀的“白帝”公孙述。 西汉末年,公孙述生于扶风郡茂陵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

  • 只因输掉这场战争,导致秦国元气大伤,统一中原推迟了整整2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统一战争,秦国统一战争中的细节,秦国统一天下打过几次败仗

    秦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领先于其他各国的呢?,应当是公元356年,秦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培养强大起了强大的军队,从此开始傲视于天下。[var1]最为关键的是,除了名字奇葩人也奇葩的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之外,从秦孝公开始起,后面的秦惠文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王以及秦始皇

  • 此人武艺高强,关羽告诫张飞不要和他交手,若非他曹丕将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辽就是将才,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给点阳光,他就能灿烂,这不足为奇。因合适的际遇,追随合适的明主,在合适自己发挥的战场,打了一场名留青史的战争,就是这么水到渠成。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辽虽然跟随多位主公,但这些主公并非都是伯乐,

  • 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心向中原却被数次攻灭,最终被同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山国是春秋末战国初由北狄鲜虞部建立的政权,其区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部一带,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的“千乘之国”,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强国。不过这个国家却很特别,先于公元前407年被魏国占领,随后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中山国趋于鼎盛,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诸侯国之一。但中

  •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朝各地叛乱不断,李斯主动上书,反而获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胜杀吴广的真实原因,吴广和陈胜,陈胜吴广起义对秦朝的影响

    当赵高陷害李斯的计划成功之后,秦二世胡亥开始对李斯父子展开审查。这时李斯明白过来了,他知道自己是上了赵高的当了。但李斯也是个老狐狸,他怎会坐以待毙呢,于是李斯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李斯李斯说 :陛下,您一定不能上赵高的当啊,赵高这个人搬弄是非阴奉阳为,他现在把持朝政,最想把我们这些能够阻碍他的人

  • 史上“大忽悠鼻祖”,一张嘴耍得六国团团转,鬼谷子都教了他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鬼谷子有多厉害,鬼谷子中的谋略与秦灭六国进程,鬼谷子真的有多强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一种十分动乱的社会状态当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中国境内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纵横家。所谓的纵横家这是那些口齿伶俐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将自家的学说主张进行进一步的传播,而通过他们的“忽悠”与努力,最终,很多国家的君主都会对他们进行重用。在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各家学说进行

  • 飞将军李广之子英勇善战,被霍去病射杀,只因他打了一个大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和霍去病带兵方式,李广个人简介

    李敢作为李广的三儿子,早年跟随在自己的父亲身后参与到了战争中并得了很多战功,随后又跟从在霍去病的手下。霍去病是汉朝时期的名将,并且还拥有着强大的后台,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同时他的舅舅卫青还是手里掌握军权的大将军。有关于霍去病用箭射死李敢的事情,我们还要从头说起,可能还要追溯到上一代的恩怨。当时朝廷计

  • 又一个历史学谣言被推翻啦!汉文帝霸陵找到了,不在凤凰嘴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就在我们大家已经觉得这一年就要结束了,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陕西考古在会上公布了重磅消息,立刻登上了各大平台热搜榜——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地理所在位置为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在它的东北方向约800米处,埋葬着窦皇后陵,在它的西南方向约

  •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场战争规模虽小,可产生的效果却堪比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时期战争实力,秦赵长平大战,春秋时期四大战役简介

    公元前627年春夏之交,是一个草长莺飞、花繁叶茂的美好时节,在晋国南部有一个叫做桃林要塞的地方,此刻也正是花团锦簇、群芳争艳,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然而与这幅景象极不相称的是,在不远处的崤山谷地,隐然间却透露出了一股肃杀之气——此刻正有两支全副武装的军队,埋伏在山谷的两侧。位于山谷北侧的,是由晋国

  • 邓通富甲天下、受汉文帝信任,因得罪了他而被饿死街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于邓通和文帝的故事,邓通真实长相复原图,西汉邓通简介

    那西汉时期的邓通富甲天下、深受汉文帝信任,为什么还会饿死街头呢?邓通确实富甲天下、确实受汉文帝信任,但所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邓通因为在汉文帝时期得罪了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后来太子继位,自然要找邓通的晦气了,结果就被饿死了。下面看下邓通是如何取得汉文帝信任、如何富甲天下和如何饿死街头的。邓通他曾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