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场战争规模虽小,可产生的效果却堪比长平之战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场战争规模虽小,可产生的效果却堪比长平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03 更新时间:2024/2/4 17:05:38

公元前627年春夏之交,是一个草长莺飞、花繁叶茂的美好时节,在晋国南部有一个叫做桃林要塞的地方,此刻也正是花团锦簇、群芳争艳,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然而与这幅景象极不相称的是,在不远处的崤山谷地,隐然间却透露出了一股肃杀之气——此刻正有两支全副武装的军队,埋伏在山谷的两侧。

位于山谷北侧的,是由晋国新任国君晋襄公统领的五军将士,山谷的南侧,则是由陆浑地区的姜戎氏所组成的队伍。春日里的暖阳温顺地洒落在被暖风吹动的枝叶上,在隐绰横斜的疏影之下,手握矛戟的将士们都凝神静气,虎视眈眈地瞭望着山谷里的一草一木,满心焦急地等待着战斗的号角在远处吹响。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阵车马喧嚣的声音终于打破了山谷中的寂静,人们的神情再次紧张了起来。只见有一支队形散漫的军队,从山谷的东侧缓缓驶入,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有三人,分别是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这三人的名字颇为古怪,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华夏贵族,其中的孟明视,字孟明,单名一个“视”字,追其族源,乃是姜姓百里氏,其父亲正是鼎鼎大名的“五羊大夫”百里奚。西乞术和白乙丙名字的叫法与此类同,他们分别以西乞、白乙为字,以术、丙为名,二人的父亲是百里奚的同僚蹇叔。

说到这里,双方的情形便也了然了,当下进入埋伏圈的,正是来自秦国的军队。

宋襄公以礼作战的几条原则言犹在耳,春秋历史上第一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以埋伏战为主要形式的战争,就在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局面下悄然开了。

那么,为什么秦军会从东方进入崤山,又是什么原因让晋国要对素来和好的秦国痛下杀手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秦穆公背盟

话说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30)九月,在经过几次试探之后,晋文公约了秦穆公到郑国郊外相会,共同围攻郑国的都城新郑。话说晋军驻扎在新郑以北不远的函陵,而秦军则驻扎在汜水南岸与晋军遥相呼应。两军分立驻扎为郑国人破解联军提供了机会,郑国人对付不了晋国,便找秦国去打开缺口,而打开这个缺口的是一个叫做烛之武的老人。

这个故事因被选入了中学教材而广为熟知,其结果就是

秦穆公突然撕毁秦晋之间的协议,决定在两军阵前与郑国结盟。

秦穆公走后,还特意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名大夫为郑国守城,

将郑国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实质上就是向晋国宣战了。

战场形势发生突变,晋军上下都气愤不已,晋文公自然也很恼怒,但考虑到种种因素还是决定不去跟秦国人斗气,因此在逼迫郑国人改立公子兰为太子后也撤军回国了。

因秦国中途毁约导致伐郑一役无果而终,两国之间矛盾算是彻底摆到了台面上,不过由于晋文公的克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也算是相安无事。然而到晋文公九年(前628年),时年四十五岁的晋文公突然病逝,让两国之间的本已生满嫌隙的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不久之后,两国积郁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了,而引爆两国矛盾的焦点依然是郑国。

蹇叔力劝秦穆公

这年二月,郑文公去世,驻守新郑的秦国大夫杞子写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新郑北门的钥匙,如今郑君新丧国内无人主事,可速派大军偷袭,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秦穆公收到信后很是激动,心想这可是出兵郑国的大好机会,可回过头来又担心晋国干预,因此不敢轻举妄动。直到这年十二月初九日,称霸不到五年的晋文公撒手人寰,这个消息让秦穆公欣喜若狂,暗说这中原霸主终于轮到我了,于是便把伐郑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可他的这个想法刚冒出头,蹇叔就立即劝阻道:“

秦与郑相隔千里,大军劳师远征,到了郑国之后人困马乏,根本不可能取得偷袭效果。

更何况,数万人千里行军,怎么可能不走露风声,郑国得到消息有了防备,便更加难以攻取。若是只凭一时意气贸然行事无功而返,军人们是会有意见的。”

可在秦穆公看来,如今

晋郑两国都处于国丧期间,必然防备松弛,如此良机可是千载难逢

的,这个时候不去伐郑,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蹇叔看劝阻秦穆公不住,就在军队出征时哭哭啼啼地去给孟明视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送行。他先是拉着的孟明视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孟子啊,这次恐怕就是咱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一路上多保重吧”。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说完之后又去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哭着说:“儿啊,如果非去不可,到崤山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了。

崤山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它的北陵,是文王曾经避过风雨的地方。晋国人很可能会在那里设伏,千万要注意啊!

”秦穆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赶紧把他拖了下去,军队这才顺利地出发了。

弦高犒师

事情也果然如蹇叔所预料,秦军的行动还真就被郑国人知道了。也怪秦军过于自信,总感觉有人做内应,干掉郑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这次伐郑就当是公费旅游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就谁也不把打仗当回事了,一路上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完全是一副无组织无纪律的涣散模样。

过了崤山,就到了周王室的境内,秦军行经成周的北门。按照惯例,诸侯军队行经京师,需要脱帽行礼,秦军倒是也照办了,除了驾车的御者之外,所有人都下车,朝着成周的方向致敬。不过这个礼行得却很不庄重,行礼的同时车还在继续往前走,大多数的人基本上就是扶着车比划了一下,然后就马上就又跳了上去。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听说秦军路过,周襄王带了自己的小孙子王孙满在城头上观看,看到秦军这么不庄重很是生气,倒是王孙满不屑地说道:“秦军军纪散漫,行礼不庄重,可见主将有多轻率。都要上阵作战了还都这么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样子,我看他们是必败无疑了。”

秦军在到达滑国地界时,恰好有郑国商人弦高到成周做买卖,远远地瞧见有一支军队嘻嘻哈哈地开拔过来,就知道要出大事儿,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弦高犒师”的事件。秦军以为弦高真的是郑国使者,为了掩饰这次行军的目的,便当场灭掉了滑国了事。

而那边厢郑国人听说了秦军来犯,起初还不相信,派人到杞子等人的驻地一看,原来对方真的在厉兵秣马准备搞事情,就急忙连哄带骗把他们赶出了郑国。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信使快马加鞭,把这件事送到了晋国人那里。

战前动员

我们再来看晋国方面。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的时候,晋国还在丧期之内,不过由于平时谍报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早就已经得知了秦军的动向。在接到郑国求救的消息后,一直对秦国持强硬态度的中军元帅先轸在朝堂议政时极力主张出兵:“秦君因贪婪不义劳师动众,可谓是天赐良机,天赐不取,必受其咎。我们一定要趁这个机会狠狠地教训教训他们,要把他们打疼了,让他们再也不敢觊觎中原。”

不过他的意见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比如当时的下军将栾枝就说:“秦君对先君有恩,先君尸骨未寒,就攻打对他有恩的人,你眼里还有先君吗?”除此之外,在国君丧期之内出兵是违反礼制的,这种事情要让其他人得知了,晋国人在国际上的威信会受到严重损害,这也是为什么秦穆公敢于派兵奇袭郑国的底气所在。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但秦穆公终究还是太过轻视自己的对手了,不久之后,先轸还是力排众议,通过了要讨伐秦军的决议。而为了获得法理上的正当性,也就是为了摆脱丧期出征不敬先君的伦理困境,他们早早地就演了一出戏,也就是让躺在灵柩里的晋文公“开口说话”(这件事被不少好事者当做是“晋文公被活埋”的证据,多少有些博人眼球的味道)。以此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也就是说我们这次出征是受到先君许可的——这在当时那个崇信鬼神的时代里,是丝毫不会引起怀疑的。

一切准备完毕,到公元前627年的四月份,晋国大军在新君晋襄公的带领下悉数出征,到崤山两侧设置埋伏。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感到不放心,特别派人去到陆浑与当地狄人联络,其中有一支姜姓之戎就积极响应,与晋军紧密配合,共同作战。一切布置完毕,晋军埋伏在崤山山谷的北侧,姜姓之戎埋伏在山谷南侧,就等着秦军前来自投罗网了。

崤之战

秦军行至此处的时候,虽然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可是军容还是一如既往地散乱,军人们一脸的疲惫和忧愁,完全没有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危险。蹇叔嘱咐他儿子的那些话估计他们也没有想起来,只管往前赶路。等他们进入崤山山谷,猛然间就听到了一通鼓声,所有人都愣了神,还没搞清楚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就见滚木礌石矢石箭雨如蚂蝗一般铺天盖地而来。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秦国军人顿时都吓傻了!

几百年来,中原大地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可还从来没有哪次是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的。

在猛然遇到这种从来没有过的战争形式的时候,哪怕是训练有素的不败之师,也都会手足无措,更何况是这支军纪涣散的军队呢!秦军在晋、戎两军的夹击之下毫无招架之力,顿时山谷中哭喊嘶叫的声音震彻天地。秦军四处逃散,却囿于地形的限制无处可逃,人马车辆互相踩踏碾压,死伤不计其数。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地形地利选择得当,这次的战斗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晋军也没有遭遇到过于激烈的抵抗。《公羊传》在讲到这场战事时,语气极为平缓地叙述道:“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匹马只轮无反”,就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除了走在队伍前列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主将被晋军生擒之外,秦军所有将士无一人生还。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这一天是晋襄公元年——也即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

这次被全歼的秦军究竟有多少人?

崤之战是秦晋之间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晋军派出了五个军近七万人的兵力,连同姜姓之戎若干,合计应该不下十万人

埋伏在崤山山谷的两侧,全歼秦国偷袭郑国的所有兵力,最后“匹马只轮无反”。那么问题来了,这次战争秦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呢?

关于秦军的这次出征,《左传》《国语》都没有指明其具体的人数,只是泛泛地提到他们在行经成周的时候,有“超乘者三百乘”,也即是说在

行经成周的时候,有三百乘战车上的士兵行礼不够庄重。

“三百乘”这个数字,一方面他是一个概数,你站在城楼上看风景,看到有一支车队轰隆隆地过去了,具体有多少辆车,你也只能数个大概。另一方面,有“超乘者三百乘”,那就不能排除有其他的人认真地行礼了。

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

每乘兵车配备军士75人,那么三百乘就是22500人

。参照晋楚城濮之战时参战人数来计算,当时晋国三军共约4万人,共派出兵车700乘,那么300乘也差不多接近2万人了。

当然了,也有人说了,秦军可能配备不了这么多人,每乘也就是25-30人的样子,这次派出的也就是几千人,顶多一万人。可你别忘了秦军这次出征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攻取郑国的,

古代攻城作战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通常围城的部队数量总要大于守城的军力,甚至要数倍于城内守军,否则就很难攻取

。就算是你有内应在里面,你就真敢派出区区几千人去攻打郑国这么一个中等诸侯国?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再者说了,这次秦军虽然没能达到目的,可最终还是攻下了滑国,就算是滑国弱小不经打,你就真有自信用区区几千人就能灭人一国?更何况,晋国为了灭掉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再加上姜姓之戎派来的援兵,总兵力差不多有十万人。晋军冒着可能遭到秦国报复的巨大风险,出动将近十万人的军队,就为了围攻几千人的小部队,这也有点太小题大做了吧?

所以说,

不管从哪个口径来计算,22500人这个数字都不会太保守。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22500人是什么概念呢?

崤之战对秦国造成的打击有多大?

按照春秋时的军队建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一两有25人;四两为一卒,一卒有100人;五卒为一旅,一旅有500人;五旅为一师,一师有2500人;五师为一军,一军有12500人。实际的军队编制可能会有出入,但人数也不会偏离太多,也就是说

22500人差不多是两个军的规模。

春秋时期没有普遍兵役制,军队成员都是从贵族中征召的

,因此对于当时的诸侯国来说,军队规模都不会太大。比如在当时称霸中原的晋国,刚刚统一的时候就只有一军,后来国家逐渐扩张,才有了两军。直到城濮之战爆发前,晋文公才把军队扩编到三个军。战争胜利后晋军一度扩张到五个军,但这个规模只维持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又恢复到了三军。

秦国在当时实力比不过晋国,其常备军的数量也就是两个军。这也就意味着,

秦军为了讨伐郑国派出了全国所有的兵力,可谓志在必得。而最终的结果,他们不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是被晋军包了饺子,搞得全军覆没,最后匹马只轮未返,可想而知这会对秦国造成多大的冲击。

[var1]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从这个意义上讲,

崤之战虽然无法跟战国时期动辄斩首数万的战争相比,但若要论起在春秋时期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能够与后来的长平之战相提并论的。

与赵国主力尽丧后一蹶不振的命运类同,经此一役,秦国军力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秦晋之间实力的天平开始彻底倾斜,秦国终春秋一世,在与晋国的对峙中始终都没能占到上风。

更多文章

  • 邓通富甲天下、受汉文帝信任,因得罪了他而被饿死街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于邓通和文帝的故事,邓通真实长相复原图,西汉邓通简介

    那西汉时期的邓通富甲天下、深受汉文帝信任,为什么还会饿死街头呢?邓通确实富甲天下、确实受汉文帝信任,但所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邓通因为在汉文帝时期得罪了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后来太子继位,自然要找邓通的晦气了,结果就被饿死了。下面看下邓通是如何取得汉文帝信任、如何富甲天下和如何饿死街头的。邓通他曾读过

  • 从没有高光时刻,一向弱小的韩国为什么也能算是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从来没有高光时刻,一向弱小也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大概只有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去秦国的当间谍的郑国有些名气了。最著名的人物还是家世“五代相韩”矢志为韩国复国努力的张良。那韩国为什么也能算是战国七雄之一,与秦楚并列呢?[var1]这大概是因为韩国的外交策略,让他成功挺到了秦始皇吞并

  • 此人是蜀中第一帅才,却被刘备斩杀,若能劝降诸葛亮必克复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刘备谁厉害,刘备蜀中称王,蜀汉刘备三大名将

    张任之所以如此勇猛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师傅,他与赵云同出一个师门。同为童源的徒弟,手持百鸟朝凤枪,乃益州第一勇将。大家对于张任的武艺也就不足而起,毕竟赵云的武力大家是知道的,而张任是他的师兄,所以可想而知。他不仅武功高强,在谋略方面同样是个厉害角色,史料称张任"蜀郡人,家世贫寒,少有胆量,有志节

  • 古代士兵打仗,生理问题怎么解决?从勾践到汉武帝,越来越缺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打仗需要解决的问题,勾践与汉武帝的关系,古代打仗首先需要考虑什么后果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战争在野心者手里会毁了和平,但是在良善者手里也能争取来和平。 而野心者和良善者双方怎么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呢?这就要组建一支强壮、勇猛的军队了。可是在封建时代,男女双方地位并不平等,有资格参军的都是强壮的青壮年男子,女人是没有资格参军的。大军出征时,几十万荷尔蒙爆棚

  • 比诸葛亮还牛的三国仙人于吉,为何被小霸王孙策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曹操想试试左慈的法力,把他关押在大狱,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越狱逍遥而去;曹操想吃南海闲鱼,左慈在洛阳宫中就可以垂钓,并且手到擒来。其实这些本领都是于吉撂下的活,三人中于吉的本领居首。于吉不仅能力超强,且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经常为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化符为水”治病救人,被于吉佑护的百姓,恰是东吴首任领导

  • 古代倒插门究竟有多危险?战国时上战场当炮灰,清朝给女方当仆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湖北云梦睡虎秦墓中,就曾出土了有关战国时期魏国律法的竹简,其中就有一条有关倒插门女婿的条文,在魏安釐王时期,曾下招令规定:国内禁止将宅地、田产授予赘婿(入赘女婿)。而这还只是有关经济上的,在魏国的国家军备上更是规定,凡是赘婿者必须从军,并要求军中官员不必对其怜悯,其他士兵吃肉,而赘婿只可

  • 被历史刻意忽略的吕不韦,他对秦朝统一的贡献甚至超过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孙膑评价商鞅,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真实关系,嬴驷为什么临死后悔杀商鞅

    实际上,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但在秦国大权独揽期间,给秦国的战略做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直接扭转了秦国超过三十年的战略瓶颈。秦国自从白起鄢郢之战后,楚国被打垮,秦国就已经奠定了一强六弱的局面。再到长平之战,更是让天下再无一国可以独立对抗秦国。然而,虽然看起来秦国席卷天下已经势不可挡,可事实上从长平之

  • 端午节并非是纪念屈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吗,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短句,端午节到底是不是纪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篇的奠基者。[var1]公元前278年,由于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屈原在极度绝望,悲伤,愤恨的情况下投江自杀,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5月5日,后人为了纪念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设立了端午节。但是关于端午节是

  • 都不是大一统王朝,为何赵宋被称宋朝?而曹魏却不能代表三国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风流,这里的魏,其实指的就是三国时代。魏国作为称霸中原的北方政权,俨然已经取代了蜀汉和东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可是魏没有被称之为一个朝代,而多年以后,赵宋王朝,只占据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燕云十六州还在辽金手中,所以他们也没有完成大一统,却被称之为宋朝,这是为什么呢?01曹魏之所以称不上一个朝代

  • 被误读的桂陵之战:齐国没有打败魏军主力,庞涓也攻破了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孙子知兵,翻为盗憎。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救赵存韩,军振威棱。削诸丑类,夫差马陵。功镂鼎彝,书揆缄藤。龙豹之韬,何愧典刑。——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魏国的称霸,离不开魏文侯的文韬武略。魏国的衰落,离不开魏惠王的四处征战。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征战本无可厚非,但战争并不是儿戏,需要强大的国力进行支撑,而当